肝癌的风险、发现与应对:专业医生写给你的科学指南
01 肝癌是什么?它已成全球健康隐忧
说起来,很多人在体检报告上看到“肝功能异常”,一时半会儿没当回事。可现实生活中,肝脏可不像手机电池,表面看着没事,其实内部悄在“掉电”。肝癌正是这样一种“不声不响”却极具威胁的肝脏疾病——它起源于肝细胞,属于全世界发病率和死亡率都上升最快的恶性肿瘤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全球每年诊断出新肝癌患者超过90万人,死亡人数接近此数[1]。在我国,大约80%肝癌患者背后都有慢性乙肝或肝硬化的背景,远高于欧美国家的发病比例[2]。这一疾病的高发,给家庭和社会都带来沉重负担,需要我们格外上心。
静悄的发展过程让人不容易察觉,等到症状明显时,往已经进入中晚期,治疗难度随之增加。所以早些认识肝癌,及时干预,才是掌握主动权的关键。
02 肝癌有哪些“信号”?不宜忽略的早期症状🧐
很多肝癌患者早期几乎没有特殊不适,这也是它容易被耽误的原因。不过,身体偶尔也会发出一些微小的信号。如果平时总觉得右上腹隐作痛,尤其在没有剧烈活动的情况下这痛感还是时不时出现,有时候伴随轻微的食欲减退,吃下去没多久就不想再吃了,这些都可能是身体在“敲警钟”。另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小变化是体重悄然下降,衣服突然变得宽松,却找不出其他原因;或是出现轻度乏力,总感觉精力提不起来。这一类“轻微、偶尔”的不适虽然不专属于肝癌,但如果持续一两周没有明显好转,建议主动关注。
到了中期以后,有些人会出现比较明显的不适,比如上文提到的疼痛持续变重、体重快速下降,甚至黄疸(皮肤、眼白发黄)等症状。比如,有一位43岁男士,既往有慢性乙肝史,突然开始出现明显右上腹疼痛和体重减轻,检查后发现是肝癌三期,合并慢性肝病。他的经历提醒我们,特别是有慢性肝病的人群,任何反常的身体信号都要及时和医生沟通。
简单来说:偶尔食欲减退和腹部不适是早期信号,持续腹痛、体重下降属于警示信号,尤其要引起注意。
03 为什么会得肝癌?致病因素全面分析
肝癌不是凭空出现,它的背后有非常明确的风险因素。首先,慢性乙肝和丙肝病毒感染是最主要的“幕后推手”——这些病毒在人体内存活越久,对肝脏造成的慢性损伤和反复炎症就越严重,肝细胞也就越有可能出现坏变。根据《The Lancet Oncology》的数据,全球60%以上的肝癌患者都有慢性乙肝或丙肝病毒背景[3]。
另一个不可小觑的因素是长期大量饮酒。酒精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会加重肝脏炎症与纤维化,一步让肝脏“变硬”,最后为癌变埋下隐患。除此之外,肥胖、2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以及接触黄曲霉素(一种污染粮食的有害霉菌毒素)等环境因素也与肝癌发生密切相关[4]。
年龄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肝癌发病峰值多集中在40-70岁。家族史、遗传易感性虽然影响较小,但仍需纳入关注范围。需要明确的是,上述这些危险因素对肝脏的作用是长期、持续的,日积月累促使细胞异常分裂变异,最终可能导致癌症。因此,对于长期乙型肝炎、酗酒、肥胖的中年朋友来说,肝脏健康从不是“一锤子买卖”。
04 如何明确诊断?肝癌检查的科学流程🧪
发现可疑症状后,肝癌的确诊依靠的是一套系统的检查程序。首先,血液化验会检测一种叫做甲胎蛋白(AFP)的肿瘤标志物,如果升高则提示可能有问题。不过,单靠这个指标难以下结论,还要配合影像学检查。
超声波检查常作初筛,能够发现肝脏内是否有结节或占位。同时,CT(计算机断层扫描)和MRI(磁共振成像)可以进一步显示肝脏结构,帮助医生判断病变性质。有的情况下,还需要取一小块肝脏组织做活检,配合病理学分析,才能确诊是否为肝癌以及分期情况。
简单来讲,综合甲胎蛋白、影像学和病理结果,医生能较为准确地判断病情及下一步治疗策略。医学专家建议,以乙肝为背景的中年人,尤其有症状时,1年做1次肝脏影像检查和肿瘤标志物筛查更为稳妥[5]。
05 肝癌的治疗选择:从手术到个体化方案🏥
一旦确诊肝癌,治疗选择要考虑肿瘤大小、分布、肝功能和是否有远处转移。常见治疗方式包括:
- 手术切除:如果肿瘤位置合适、肝功能较好,可以通过微创或开放手术将肿瘤完整切除。这种方式对早期患者来说是最优化选择,5年生存率明显提高。
- 肝移植:主要适用于肝功能极差或多发小病灶难以切除的患者。
- 介入治疗:比如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通过灌注化疗药物并阻断肿瘤供血,往用于无法手术或术前缩小肿瘤,为后续治疗争取机会。上文的43岁男士患者,就接受了这种治疗,术后恢复良好,再结合靶向与免疫疗法,使疾病得到可控发展。
- 局部消融:如射频消融、微波消融,适合小体积瘤体。
- 系统性药物:包括分子靶向药物、免疫治疗等,尤其适合晚期或转移性肝癌。
每种治疗的适用人群不同,都需要肝胆胰腺外科、肿瘤内科等多学科团队共同制定方案,综合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与个人意愿。医学领域在近些年取得很大进展,许多新药和新技术不断问世,很多患者通过规范治疗获得了良好生活质量。
06 如何日常护“肝”?健康行动小贴士🌱
其实,预防肝癌最关键的还是长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具体可以怎么做?下面这些建议非常实用,而且操作性强:
- 定期体检:如果你是乙肝携带者,最好每年做一次肝功能、肿瘤标志物和肝脏超声检查。中老年朋友,即使没有症状,也可以每1-2年查肝脏。
- 均衡饮食:日常饮食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粗粮豆制品,有助于维持肝功能。比如西兰花、番茄等含有丰富抗氧化成分,对肝细胞修复有好处;每天喝足量水,有助于毒素代谢。
- 优质蛋白:适当摄入鱼、瘦肉、鸡蛋等高生物价蛋白,有助肝细胞再生。
- 动起来:运动对维护肝脏代谢,控制体重,预防脂肪肝非常重要。可以选择快走、骑车、游泳等,根据身体状况合理安排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为宜。
- 规律作息:充足睡眠、避免长期熬夜,既能保护肝脏免受额外负担,也有利于免疫系统调节。
- 抗病毒规范治疗:对于已有乙肝病毒感染的人群,应主动遵循医生建议,规律服药,抑制病毒复制,有助于降低肝炎进展到肝癌的风险[6]。
医学界指出,健康的生活习惯结合规范检查和及时治疗,是维持肝脏健康、远离肝癌的重要基石。若身体出现不明原因的不适、发现肝功能异常,建议及时就医,选择专业的肝胆胰腺外科或大型医院消化科做进一步评估。切勿自行用药或忽视持续症状,这一点千万别掉以轻心。
07 总结与行动建议
看似遥远的肝癌,其实和每个人的日常习惯、体检态度息相关。早期难察觉是最大难题,但掌握科学知识、重视危险信号、规范体检和健康饮食,能让自己和家人远离困扰。肝脏是身体的“化工厂”和“能量中转站”,只有它健康,生活才会更有底气。
有关肝癌的知识不是用来恐吓自己,而是提醒我们把注意力放在“可改变的小事”上。今天养成科学习惯,每一天都能迈向更健康的明天。
参考文献
- Bray, F., Ferlay, J., Soerjomataram, I., Siegel, R. L., Torre, L. A., & Jemal, A. (2018).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18: GLOBOCAN estimates of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worldwide for 36 cancers in 185 countries.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68(6), 394-424.
- Liang, X., Bi, S., Yang, W., Wang, L., Cui, G., Cui, F., ... & Wang, F. (2009). Epidemiological serosurvey of hepatitis B in China—declining HBV prevalence due to hepatitis B vaccination. Vaccine, 27(47), 6550-6557.
- Llovet, J. M., Kelley, R. K., Villanueva, A., Singal, A. G., Pikarsky, E., Roayaie, S., ... & Finn, R. S. (2021).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Nature Reviews Disease Primers, 7(1), 6.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72-020-00240-3
- Fattovich, G., Stroffolini, T., Zagni, I., & Donato, F. (2004).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in cirrhosis: incidence and risk factors. Gastroenterology, 127(5 Suppl 1), S35-S50.
-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Liver. (2018). EASL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Management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Journal of Hepatology, 69(1), 182-236.
- Terrault, N. A., Lok, A. S., McMahon, B. J., Chang, K. M., Hwang, J. P., Jonas, M. M., ... & Wang, S. (2018). Update on preventi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hronic hepatitis B: AASLD 2018 hepatitis B guidance. Hepatology, 67(4), 1560-15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