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乳腺癌:识别、预防与治疗指南 💡
傍晚和好友散步,偶尔聊起体检的话题,总有人会担心乳腺健康。其实,乳腺癌的话题并没那么遥远。很多时候,我们身边的亲人或朋友会因为这个“突如其来的小麻烦”而心生担忧。正确的知识和淡定的态度,其实才是对抗它的有效方式。接下来,一起看看关于乳腺癌,你真正需要知道什么,以及怎样用实际行动来保护自己与家人。
01 乳腺癌到底是什么?
简单来讲,乳腺癌就是乳腺组织中出现了“不正常细胞”的异常生长。这些细胞会“无视规则”地繁殖,并可能侵入身体其他部位。乳腺癌在女性肿瘤中排在首位,但只要早发现、合理治疗,并不可怕。
乳腺癌可分为多种类型,比如最常见的浸润性导管癌和浸润性小叶癌。每种类型的表现和发展速度略有不同,但大多数都具备一定的规律。发现得早,治疗的选择和效果会好很多。
02 乳腺癌有哪些信号?如何早些发现?
- 1. 乳房肿块: 很多女性在洗澡或换衣时无意摸到肿块。早期时这些肿块可能很小,不碰几乎没感觉。只有个别不适,容易被忽视。持续增大或质地变硬,就要小心了。
- 2. 乳头变化: 有些人会出现乳头轻微凹陷或轻度脱屑,不痛也不痒,不注意时很容易漏掉。
- 3. 异常分泌物: 有时候一侧乳头会在挤压时流出少量淡黄色或粉色液体,这也可能是早期信号之一。
明显的疼痛、肿块或外形改变一般出现在病情稍进展时。因此,任何不对劲的变化都值得留意,别等到问题“敲响警钟”再行动。
03 为什么会得乳腺癌?这里有“幕后推手”
关于乳腺癌的发生,医学界认为既有内因也受外部环境影响。遗传、年龄和激素水平这几个主要因素备受关注。
- 1. 遗传影响: 如果直系亲属(比如妈妈或姐妹)有乳腺癌史,自己患病几率也会更高。2014年的一项大型研究显示,BRCA1和BRCA2基因突变能显著提高乳腺癌风险(Antoniou et al., 2014)。
- 2. 年龄因素: 40岁以后发病率明显上升。人体细胞随着时间推移容易“复制出差错”,这也给异常细胞可乘之机。
- 3. 激素水平: 长时间的雌激素暴露是已知风险因素,早来月经、晚绝经、未生育、未哺乳等都算是高风险情况(Key et al., 2001)。
- 4. 生活习惯: 缺乏运动、作息紊乱、肥胖等,不良习惯会间接对身体产生影响,但不是唯一原因。抽烟、酗酒等习惯也与风险增加相关(Sieri et al., 2014)。
这些“幕后推手”各有各的道理,但即使家族中有乳腺癌案例,并不等于一定会发病。多数情况下,是多种因素交织下,才出现乳腺癌。
04 如何确诊乳腺癌?检查怎么选更靠谱?
发现异常后,最关键的就是科学检查。乳腺癌的诊断主要依赖下列手段:
- 乳腺超声:适合各年龄女性,尤其是乳腺结构致密的人。能快速定位肿块大小、性质。
- 钼靶X光(乳腺钼靶照影):筛查微小钙化灶,对于乳腺癌早期发现很有价值,但对年轻女性密度高的乳腺效果稍弱。
- 穿刺活检:取少量可疑组织,显微镜下判定是否癌变,是确诊的“金标准”。
- 免疫组化/特异性标志物:如ER、PR、HER2等,帮助医生判断肿瘤性质、选择合适治疗。
除了基础检查,部分患者还会进行淋巴结评估或全身转移筛查,以帮助后续治疗决策。比如前述的女性患者(IIa期浸润性小叶癌),就是经过超声、钼靶和穿刺序贯确诊的。
05 乳腺癌怎么治疗?期望要有尺度
- 1. 外科手术: 包括保乳手术和乳房全切。术后随病情不同配合其它治疗。现代医疗发展下,很多人可以“带瘤生存”质量不错。
- 2. 放射治疗: 主要用于手术后局部控制,减少局部复发几率。
- 3. 化学治疗: 适合中高风险或肿瘤分型特殊者。方案多,但副作用易控制。
- 4. 靶向治疗与免疫治疗: 针对HER2、PD-1等分子,有助于精准杀灭异常细胞,越来越多患者能从中获益(Schmid et al., 2018)。
- 5. 支持治疗: 对症控制、营养调整、心理疏导等也非常重要。比如之前那位IIa期的患者,就在肿瘤专科制定的个体化方案下,药物配合低盐低脂饮食,治疗过程相对平稳。
06 日常怎么做,对乳腺健康最有益?
- 多吃绿叶蔬菜 🥦:丰富的叶酸、膳食纤维有助于减少雌激素水平波动。每周最好有三到五次绿叶蔬菜入餐。
- 常吃深海鱼 🐟:OMEGA-3脂肪酸有助降低慢性炎症,对乳腺健康有益。建议考虑一周一到两次,烹调方式以清蒸为佳。
- 合理补充大豆制品:大豆异黄酮对雌激素环境有一定调节作用,适合日常饮食,尤其是豆浆、豆腐等。
- 适度运动:每周150分钟快走或有氧运动,对调节体重和激素水平有好处。
- 定期体检:40岁以后建议每2年进行乳腺影像检查,如果有家族史可适当提前。
- 保持情绪平稳:慢性压力可能间接影响免疫系统,适当放松心情更有助于身体健康。
如果发现乳房有硬块、异常分泌物或乳房明显形状变化,不论年龄,都建议尽快前往正规医院检查。专业医生是你的“健康后盾”。
说来说去,乳腺癌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大怪兽”。多点注意,少些拖延,日常坚持健康生活,遇到异常及时检查,大多数女性都能安心度过。希望你和家人都把这份淡定和实用带回家里,有需要时,勇敢寻求医生帮助,不让焦虑击败好心情。
—— 放轻松,健康其实挺简单的 🧡
主要参考文献
- Antoniou, A. C., Casadei, S., Heikkinen, T., et al. (2014). Breast-cancer risk in families with mutations in PALB2. N Engl J Med, 371(6), 497-506.
- Key, T. J., Verkasalo, P. K., & Banks, E. (2001). Epidemiology of breast cancer. The Lancet Oncology, 2(3), 133-140.
- Sieri, S., Krogh, V., Bolelli, G., et al. (2014). Sex hormone levels, anthropometry, and breast cancer risk in pre- and postmenopausal women: The ORDET cohort. Cancer Epidemiology, Biomarkers & Prevention, 23(7), 1143-1152.
- Schmid, P., Adams, S., Rugo, H. S., et al. (2018). Atezolizumab and nab-paclitaxel in advanced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N Engl J Med, 379(22), 2108-21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