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认识滤泡性淋巴瘤,守护你的健康

  • 381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认识滤泡性淋巴瘤,守护你的健康封面图

认识滤泡性淋巴瘤,守护你的健康

01 什么是滤泡性淋巴瘤?🌿

在家里休息的时候,你偶尔会摸到脖子或者腋下有个小肿块,多数人可能觉得是发炎或者上火,其实,有些情况下,这可能是身体在向你发信号。& 滤泡性淋巴瘤是淋巴系统里比较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之一(Non-Hodgkin Lymphoma),它的进展缓慢,很多患者早期症状并不明显。淋巴系统就像人体的“小卫士”,负责清理异常细胞和抵御感染。如果这个系统里的某些B淋巴细胞出现异常增生,就会变成“滤泡性淋巴瘤”。

医学调查(Armitage, J.O., "Follicular Lymphoma", NEJM, 2010)显示,这种疾病发病年龄多见于50岁以上。大部分人的病程比较慢,也就是几年甚至更长时间里逐步发展。但如果发现得晚,治疗起来会更复杂。

👀 简单说:滤泡性淋巴瘤是一种淋巴细胞“失控”的慢性疾病,早了解早防护。

02 滤泡性淋巴瘤有哪些表现?🔍

  • (1)无痛性淋巴结肿大:以颈部、腋下、腹股沟为多见,摸起来像是橡皮球,小而不疼,容易被忽略。举个例子,73岁的男性患者在洗脸时摸到脖子有肿块,期间并无明显不适,后经医生检查确诊为滤泡性淋巴瘤。
  • (2)体重减轻:如果在没有节食、锻炼的情况下,几个月内无意中变瘦超过5公斤,有机会是身体消耗增加了。患者曾表示饮食和活动没有变化,却发现裤腰变松,这类线索要引起重视。
  • (3)盗汗和发热:有些人夜里常出汗,换多少床单还是觉得湿;或者说,反复低热,像感冒但查不出原因。不规律的发热和盗汗可能暗示淋巴系统有异常活动。
🛎️ 注意:持续且明显的症状,尤其是无痛肿块,请第一时间询问专业医生。

03 滤泡性淋巴瘤如何发生?💡

滤泡性淋巴瘤为什么会出现?其实,大多数情况下,是因为基因发生了某些变化,导致B淋巴细胞无法正常“退休”,不断增殖。研究已发现,部分患者的肿瘤细胞携带了t(14;18)染色体易位,这是一种特定的遗传变异,会使B细胞逃避凋亡(Lossos, I.S., "Molecular Genetics of Follicular Lymphoma", Blood, 2004)。

  • 年龄增长:随着年龄变大,免疫系统逐渐变“迟钝”,出现异常细胞的风险也会升高。50岁以后,相关疾病发生率显著增加。
  • 遗传因素:家族里曾有人患过淋巴瘤及其他血液疾病,风险会提升。但实际发生率并不是很高,大多数人还是受到环境和基因的共同影响。
  • 免疫异常:有自体免疫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红斑狼疮)的人,淋巴细胞本就活跃,发生异常的几率高出普通人。
  • 暴露环境:接触过某些农业化学品(比如杀虫剂)、长期吸烟、饮酒过量,也有可能增加风险,不过不是决定性因素。

实际上,大多数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并没有特别明显的诱因,这也让疾病变得“神秘”。这提醒我们平时应该关注自己的身体信号,而不是忽略它。

🌱 遗传和环境都可能影响发病,但不是每个人都会遇到这个疾病。

04 滤泡性淋巴瘤怎样确诊?🧑‍⚕️

说起来,想知道是不是真的得了滤泡性淋巴瘤,仅靠外观和自我感觉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做专业检查:

  • 淋巴结活检:通过外科微创方法取出部分肿大的淋巴结,送病理医生仔细看细胞。只有显微镜下看到典型的滤泡性变化,才能确定诊断(Swerdlow, S.H. et al., "WHO Classification of Tumours of Haematopoietic and Lymphoid Tissues", 2017)。
  • CT或PET-CT扫描:医生会用影像技术“扫描”身体,看淋巴结分布,有没有其他器官被累及。PET-CT能显示异常活跃区域,协助判断病情广度。
  • 血液检查:查全血细胞计数(CBC)、乳酸脱氢酶(LDH)、β2微球蛋白等指标,辅助病情评估。部分患者化疗期间还会有骨髓抑制,要定期复查。

这里要提一下前面说的73岁男性病例:短期住院,医生就是用活检和影像学综合判断,最后确诊为滤泡性淋巴瘤,同时发现曾经化疗导致骨髓抑制。这说明对于老年人来说,专业诊断非常关键,否则容易与普通炎症、贫血等混淆。

📝 发现持续性肿块或异常不适,及时去正规医院做详细检查。

05 滤泡性淋巴瘤有哪些治疗方式?🧬

治疗选择其实比较多,每个人的病情、年龄、身体状况都不同,方案也会有所调整。常见做法包括:

  • 化疗:主要使用联合化学药物,通过杀灭异常淋巴细胞控制病情。不过,骨髓抑制是常见副作用,可能导致贫血、感染风险增加,住院观察期一般不短。
  • 靶向治疗:近年,一些药物能针对肿瘤表面特定分子,比如CD20,直接“狙击”异常细胞。副作用较化疗少,部分患者会单独使用或者联合化疗。
  • 免疫治疗:让自身免疫系统更有效识别并攻击肿瘤细胞。这方面进展很快,有一些新型药物已在临床使用(Cheson, B.D., "Immunotherapy for Lymphoma", JCO, 2014)。
  • 辅助支持性治疗:抗过敏、止吐、预防感染等药物是“辅助小工”,为顺利完成治疗保驾护航。

比如上文提到的老年男性患者,在医生指导下接受化疗及对症药物,虽然期间出现骨髓抑制,医疗团队通过合理调整方案帮他顺利度过恢复期。这说明个体化治疗非常重要,千万不能随意模仿或自选药物。

💪 每个人适合的治疗都可能不同,需根据专业医生的建议合理选择。

06 如何提升滤泡性淋巴瘤患者的生活质量?🌸

  • 饮食建议:可以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和全谷类。比如胡萝卜含有天然抗氧化成分,有助于抵抗细胞异常;苹果富含膳食纤维,对肠道有益。每天早晨吃一个苹果,坚持喝温水,有助整体健康。
    (参考:World Cancer Research Fund/AICR, "Food, Nutrition, Physical Activity, and the Prevention of Cancer: a Global Perspective", 2007)
  • 适度运动:虽然大病之后不能剧烈运动,但每天轻松步行20分钟,能帮助循环系统维持正常。比如,饭后去公园绕一圈,既锻炼身体又放松心情。
  • 心理疏导:面对这种慢性疾病,情绪波动难免。和亲友多交流,参加病友群分享经验,适当看书、下棋,调整心态对康复很有帮助。
  • 定期医学随访:治疗结束后,每三到六个月回医院复查,包括身体检查和必要的血液、影像评估。一旦出现复发迹象,早发现早处理。
  • 专业咨询:如有疑问,最好找血液科、肿瘤科医生,不用自己猜测病情或盲目听信网络信息。高龄患者,建议由家属陪同就医、定时复查,做到心中有数。
🧡 正面健康习惯和合理就医,能最大程度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总结与行动建议 🚦

其实,面对滤泡性淋巴瘤,我们大多数人并不陌生——或许自己、或许家人朋友都曾听闻相关病情。今天聊到的老年患者例子提醒我们:轻度体征不必惊慌,但持续症状或自觉不适时一定要重视。科学生活、积极治疗和合理管理是应对慢性疾病的最佳方法。

如果你发现不明原因的肿块、体重变化或者反复不适,别拖延,尽快到正规医院检查。不必担心治疗过程会有太多负担,现在的医疗方案已经越来越个性化,不少患者都能恢复基本生活、享受高质量生活。和医生好沟通,注意饮食作息,多关注心理健康,就是最实用的做法。

健康其实就在生活细节里,有些小改变就能带来大不同。记得关心自己和家人,这样我们都能轻松迈过每一个“小麻烦”。

Key References

  1. Armitage, J.O. (2010). Follicular Lymphoma.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63(7), 653-662. https://doi.org/10.1056/NEJMra0909488
  2. Lossos, I.S. (2004). Molecular Genetics of Follicular Lymphoma. Blood, 104(3), 993-1004. https://doi.org/10.1182/blood-2003-12-4290
  3. Swerdlow, S.H. et al. (2017). WHO Classification of Tumours of Haematopoietic and Lymphoid Tissues. Lyon: 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4. Cheson, B.D. (2014). Immunotherapy for Lymphoma: Beyond Rituximab.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32(36), 3962-3964. https://doi.org/10.1200/JCO.2014.57.6930
  5. World Cancer Research Fund/AICR. (2007). Food, Nutrition, Physical Activity, and the Prevention of Cancer: a Global Perspective. Washington DC: AIC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