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失眠的科学认知与应对方法

  • 256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失眠的科学认知与应对方法封面图

失眠的科学认知与应对方法

01|失眠是什么? 🛏️

很多人晚上关灯后,发现自己在床上翻来覆去,不是一时半会儿睡不着,就是睡着了又很快醒来。还有人夜里醒了好几次,每次都得很长时间才能再次进入梦乡。不论年龄和身份,失眠都不像看上去那么遥远。

失眠并不仅仅是偶尔晚睡那么简单。从医学角度来看,如果出现入睡困难、夜间反复醒来、早醒或者睡了一觉还是很累的情况,影响到白天的精神状态、学习或者工作持续一个月以上,都可以叫做“失眠障碍”(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

哪怕只是连续几天感觉精神恍惚,都别忽视早期的睡眠信号。调整生活比等到问题严重时再治疗要容易得多。

02|失眠有哪些常见症状? 😴

失眠的表现并不是千篇一律。不同的症状提醒着我们,睡眠的问题其实比想象的要丰富。

  1. 入睡困难:比如,明明很困,却在床上躺了两三个小时还没睡着。
  2. 夜间多次醒来:有的人半夜会频繁醒来,每次醒来都像刚做了一个梦一样清醒,然后又得重新努力入睡。
  3. 早醒:有的朋友甚至比闹钟还要早醒,醒了之后就再也合不上眼,六点睡着四点醒来。
  4. 睡眠时间总是不够:无论怎么调,都比从前短;一夜睡下来加一起才五六个小时。
  5. 白天乏力:清晨起来感觉没睡好,整个白天犯困、提不起精神。

用一个实际的例子说说:一位46岁的男性,已经连续五年晚上难以入睡,每晚需要2-3小时才能睡着,总的睡眠时间不过6小时,白天总觉得困乏。最近半年,因为情绪波动,失眠情况进一步加重。这种情况已经对他的日常生活产生了明显影响,也被医生确诊为失眠(本例仅用于说明,具体治疗请遵医嘱)。

很多人把偶尔睡不好不当回事,但如果症状持续超过三周,建议主动寻求专业的帮助。这是对自己负责,也能早点恢复元气。

03|失眠的病因有哪些? 🔍

其实,失眠就像一次突如其来的堵车,背后常有多方面的“路障”。医学界指出,下面这些因素容易让人进入“睡不着的死循环”(Baglioni et al., 2016)

  • 压力事件:考试临近、工作压力大、家庭矛盾、情绪问题等,都会让大脑一直处于兴奋甚至警觉状态。长期焦虑会直接影响快慢波睡眠的切换,进而引发失眠。
  • 不规律的作息:经常熬夜、轮班倒班、白天大睡补觉,把生物钟搞乱了,大脑难以准确分辨什么时候该睡,什么时候该醒。
  • 疾病及药物:慢性疼痛、高血压、甲状腺问题、抑郁症、焦虑障碍,或者部分药物(如某些降压药、抗抑郁药)也会影响入睡和深度睡眠。
  • 年龄因素:中老年人随着神经调节功能减弱,进入深度睡眠的时间减少,容易出现多梦、睡眠浅和早醒等问题。
  • 环境与生活习惯:卧室嘈杂、光线刺眼、室温不适、睡前看手机、喝咖啡,都可能成为“幕后推手”。

失眠大多来自生活里一点一滴的压力和小习惯,特别是长期积累下来的心理负担,经常成为睡眠的大敌。

04|如何通过专业检查诊断失眠? 🩺

真正的失眠不是靠感觉来判断。专业检查给了医生判断的“量尺”,也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了证据。

  • 睡眠问卷:最常见的是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和艾普沃思嗜睡量表(ESS),通过一系列问题记录入睡时间、夜间醒来的次数及白天的困倦程度。
  • 睡眠日记:连续记录一两周的睡眠规律,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每日的入睡、醒来时间和夜间小插曲。
  • 多导睡眠监测:医院里的“睡眠实验室”会用一套仪器监测脑电、眼动、呼吸、心跳、肌电等,这能帮助区分是单纯失眠还是伴随其他睡眠疾病(如睡眠呼吸暂停)。

当失眠影响了工作和生活,或者持续三周以上、伴有情绪问题、药物多次无效时,建议及时就医。基层医院可先做问卷评估,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有条件的建议预约睡眠专科,必要时进一步做多导睡眠图检查。

05|失眠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

治疗失眠不止一种路线,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案才是关键方向。整体来看,主流医学分为以下几类:

  1. 药物治疗:常选用非苯二氮卓类药物(如唑吡坦片),能帮助快速入睡,适合短期症状明显时使用。不过,这类药物容易产生依赖,不能长期连续服用,更不能自行加量。
  2. 认知行为疗法(CBT-I):通过调整作息、行为训练和认知调节,减轻对"睡不着"的焦虑。研究显示,这种“心疗”不仅副作用小,还能带来长期的睡眠改善。(Trauer et al., 2015
  3. 中医中药:中医辨证论治,常用酸枣仁、茯神、百合等药物配伍,如本文前面提到的46岁男性患者就采用了唑吡坦与中药合用。他经医生诊断为“不寐-肝郁脾虚证”,采用西药+中药调理。“药物+行为+调理”三管齐下,能补足生理、心理和体质的短板。
  4. 生活方式调整:继续下文单独详细说明。

治疗时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不建议随意服用助眠药或网上购买所谓“安眠补品”,否则有可能适得其反。

06|日常如何预防和自助管理失眠? 🌙

最好的办法,往往是“治未病”。通过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很多慢性失眠都能减轻。下面几条实在的建议,简明易行:

  • 规律作息:每天保证稳定的作息时间,晚上尽量别拖延关灯,每天起床时间差异不超过30分钟。睡前可以听轻柔的音乐或者做腹式呼吸,帮助大脑从“工作模式”切换到“休息模式”。
  • 优化环境:卧室灯光柔和,避免直射;噪音控制好,夜里关好窗、关掉吵闹的电器;选择合适的枕头和床垫,温度适度不过热。
  • 饮食健康:可以在晚饭后适量吃些牛奶、燕麦和香蕉,这些食物含有色氨酸,有助于褪黑素分泌,帮助入睡。建议晚餐不过饱、不过油腻。
  • 适度锻炼:每周3-5次快步走、游泳或瑜伽等运动,每次30分钟左右,但避免睡前剧烈运动。
  • 管理压力:可以通过写日记、倾诉、冥想等方式疏解烦恼,睡前避免思考烦心事。实在焦虑时,尝试冥想练习,或用渐进性肌肉放松法调整心情。
  • 关于就医:如果频繁失眠、伴明显焦虑抑郁、自助措施效果差,建议主动前往综合医院或专科门诊,寻求专业医生的个性化方案。

养成健康的睡眠习惯,贵在坚持。很多小变化坚持下来,慢慢就能看见睡眠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5th ed.). American Psychiatric Publishing.
  • Baglioni, C., Battagliese, G., Feige, B., Spiegelhalder, K., Nissen, C., Voderholzer, U., ... & Riemann, D. (2011). Insomnia as a predictor of depression: A meta-analytic evaluation of longitudinal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135(1-3), 10-19.
  • Trauer, J. M., Qian, M. Y., Doyle, J. S., Rajaratnam, S. M. W., & Cunnington, D. (2015).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Chronic Insomnia: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163(3), 19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