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麻醉科在肺部感染管理中的关键作用

  • 221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麻醉科在肺部感染管理中的关键作用封面图

麻醉科在肺部感染管理中的关键作用

清晨的医院走廊里,轮椅上坐着一位老人,面色略显疲惫,医生和家属正低声讨论。他要进行一场手术,可是近期总有咳嗽和气喘,大家有些担心——肺部感染到底意味着什么?在需要麻醉的时刻,又会带来哪些变数?身边经历过类似情况的人都知道,安全手术和呼吸健康息息相关。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肺部感染与麻醉科为何密不可分,又有哪些实用的应对办法。

01 什么是肺部感染?🌫️

简单来说,肺部感染是指病毒、细菌等病原体进入肺部,引发炎症反应。常见类型包括肺炎(比如细菌性或病毒性)和支气管炎。这种感染就像客厅里突然来了不速之客,让原本和谐的“呼吸系统工厂”产生了各种警报,一旦被忽视,可能影响整个身体的运作。
你可能觉得自己只是偶尔轻微咳嗽、偶有呼吸不顺,这是病原体初入阶段。但如果进展为持续高热、呼吸困难,那症状升级,问题就更棘手。肺部感染本身不仅影响呼吸道,还可能波及心脏、肾脏等器官,尤其是在老人或有慢性病背景的人群当中。

引用:Musher, D. M., & Thorner, A. R. (2014).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71(17), 1619-1628.

02 肺部感染的警示信号 🚨

肺部感染进入明显阶段时,信号就很突出:
1. 持续咳嗽——不是偶尔清清嗓子,而是一天到晚咳不停。
2. 呼吸急促——原本正常活动,如爬楼梯,现在却变得气喘吁吁。
3. 胸痛或不适——尤其在深呼吸或用力咳嗽时,胸口隐隐作痛。
4. 发热和乏力——发高烧、整天没精神,连吃饭都没胃口。

以一位71岁的男性患者为例,他在术前就出现了左肺感染,多个症状交织呈现,包括频繁咳嗽和气短,检查发现肺部实变和胸腔积液。这个例子提醒我们,如果身边有人持续出现这些信号,手术和麻醉前一定要做足准备,不可掉以轻心。

引用:Mandell, L. A., Wunderink, R. G., & Anzueto, A. (2007). 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 consensus guidelines on the management of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in adults.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44(Supplement_2), S27-S72.

03 麻醉中的肺部感染风险 🔬

麻醉本身对呼吸系统是一场“压力测试”。健康时,咱们的肺像自动调节的空调系统,能帮我们顺畅地摄氧排出二氧化碳。但一旦出现肺部感染,这套系统就出现了“短路”现象:
呼吸功能变差:感染会让肺泡充满炎症液体,正常气体交换受到干扰,麻醉期间更容易缺氧。
心脏负担加重:尤其在合并心功能不全时,肺部感染会让心脏供氧压力暴增,增加术中心血管意外的概率。
术后并发症高:比如肺不张、肺部积液、甚至呼吸衰竭,这些都需要格外留心。

从数据来看,术前合并肺部感染的患者,呼吸、循环系统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增加(Hawn, M. T., et al., 2011)。

这说明,术前肺部感染不是“小麻烦”,它直接挑战麻醉科的安全底线,患者和医生都不可忽视这个环节。

引用:Hawn, M. T., et al. (2011). The attributable risk of pulmonary complications in patients with preoperative pneumonia. Annals of Surgery, 253(1), 156-162.

04 诊断手段与麻醉科的专业评估 🩺

想要做出准确诊断,首先要有详细的检查配合。肺部感染往往需要以下几种医学手段:“影像学检查”(比如胸部CT或X光片),可以清晰看到是否有肺实变、胸腔积液等异常影像。还有“实验室检测”,如痰液培养、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这些帮助确定感染类型和严重程度。

在病例中,71岁男性经过胸部CT发现左肺有炎症并有胸腔积液,配合心脏超声评估心功能,这都是术前风险评估的关键。麻醉科医生则要据此制定麻醉药物方案,并提前预判可能的呼吸或循环问题,用药选择、麻醉方式甚至术中体位都要做出调整。

小结下来,麻醉科就是“手术安全守门人”。他们不仅仅负责麻醉,还需要综合考虑检查信息,把控风险,为患者争取术中术后安全。

引用:Griffiths, M. J. D., & McAuley, D. F. (2006).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BMJ, 332(7537), 952-955.

05 多学科协作:治疗与麻醉联动 🤝

针对肺部感染,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使用针对性的“抗生素”,对于病毒性则需要抗病毒药物或支持治疗。而每种药物、剂量和疗程都需要医生根据感染类型决定。
手术患者用药方案还要考虑到麻醉药物的配合,比如本例患者用到舒芬太尼、利多卡因、依托咪酯等药物,有些会对呼吸有抑制作用,所以麻醉科医生和呼吸科专家必须“同桌协作”,既控制感染,又保障麻醉安全。

术中还可能使用去甲肾上腺素等辅助用药,目的是调整患者血压和循环,让他在手术台上更加稳定。术后需要密切监控,避免因感染扩散导致肺部功能再恶化。有研究显示,多学科协作能显著降低手术并发症率,提高患者康复速度(Lodeserto, F. J., et al., 2018)。

这样看来,关键环节不是某一种药,而是多学科团队的默契配合和全流程管理。

引用:Lodeserto, F. J., et al. (2018). Interaction of infection and anesthesia: implications for management. Anesthesiology Clinics, 36(1), 37-46.

06 日常预防方法:让肺“少生病”🌱

想让肺部感染远离自己,日常预防非常重要。其实,只要采取一些好习惯,就能降低风险:
1. 食物帮健康:

  • 新鲜蔬菜(如西兰花)——富含抗氧化物,有利于增强免疫力,建议每日餐盘里有一把。
  • 水果如猕猴桃——含维生素C,有助于呼吸道黏膜修复,每天吃一颗效果佳。
  • 低脂乳制品——补充蛋白质,对术前术后体力恢复有好处,可早餐时加一杯。
2. 经常开窗通风:让家里空气流通,降低病原体停留,早晚各十分钟就有效。
3. 规律锻炼:哪怕每天快步走20分钟,都能帮肺部“跑起来”,减少感染机会。
4. 定期接种疫苗:如流感和肺炎疫苗,尤其是老人和慢病患者术前必不可少。
5. 手卫生:外出回来先洗手,减少病原体入口。

如果出现上面讲的明显警示信号,最好尽早联系呼吸科或麻醉科医生,安排系统评估。术前有感染史,术中状况才会更有保障。

引用:Bonten, M. J. M., et al. (2018). Prevention of pneumonia in adults. The Lancet, 393(10176), 143-155.

仔细思考后你会发现,肺部感染并不是想象中那么遥远,只要在日常生活里学会守护身体、主动筛查、和医生多做沟通,就能大大降低麻醉和手术风险。尤其是有慢性病和年长者,更要记得给自己和家人额外多一份关心。把这些知识分享出去,每个人都能用得上,既健康又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