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麻醉在胸主动脉夹层手术中的应用与管理

  • 180次阅读
  • 科普,已点评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麻醉在胸主动脉夹层手术中的应用与管理封面图

麻醉在胸主动脉夹层手术中的应用与管理

01 麻醉在胸主动脉夹层手术中的角色
说到心脏和大血管的手术,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紧张,尤其一听“麻醉”。其实,麻醉在这些大手术中不仅仅是让人“睡着”,它还像隐形的安全网,稳稳地托住手术的每一步。胸主动脉夹层这种病症来得快、进展急,手术时间长,风险大,对麻醉医生来说,每一次都像是在凛冬夜里小心翼翼地“守夜”。
在整个手术过程中,麻醉不仅要让患者没有知觉、顺利配合手术,更重要的是在术中根据实时变化,调整呼吸、血压、甚至体温等多个指标。对患者而言,知道这些幕后工作,也许能让人手术前的忐忑少些、不安低一点。
02 麻醉保障胸主动脉夹层手术的安全方式
  • 👩‍⚕️ 生命体征的分秒监测:手术台上,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频率甚至尿量,都在监护仪上实时显示。麻醉医生像“引擎师傅”,随时根据手术的进展微调麻醉深度、输液速度和药物剂量。
  • 🩺 应对突发情况:胸主动脉夹层手术中可能会突然血压升高或急性大出血,麻醉团队会配合外科医生迅速处置,比如立即追加扩容药物、输血或调整呼吸机参数,防止“短路”发生。
  • 💉 精准控制麻醉深度:术前,评估患者过往用药、基础病情况,设计个体化麻醉方案。比如,患有高血压的患者(如案例中的66岁男性)就要重点防止术中血压波动过大,避免夹层加重或破裂。
  • 🛌 术后苏醒和平稳过渡:深度麻醉后的苏醒阶段同样关键,麻醉医生会逐步减少麻药用量,让患者平稳“醒来”,并观察是否有呼吸抑制、迷糊等现象,减少并发症。
实际上,一台复杂血管手术能否安全完成,麻醉团队的实时应对至关重要。案例中,这位66岁的男性患者整个住院17天,术后通过有效镇痛,血压稳定,顺利恢复,离不开精准的麻醉管理。
03 胸主动脉夹层麻醉背后的风险因素
胸主动脉夹层手术的风险,不只来自于刀口。很多情况下,是“看不见的”内在因素决定了成败。简单来说,这类手术的麻醉风险可以分三类:
  • 1. 年龄与基础疾病:年纪越大,高血压、糖尿病慢病史越长,手术及麻醉风险就会累积(如病例中的66岁男性已有多年高血压)。主动脉夹层本身多见于中老年,和血管弹性变差等生理老化密切相关。
  • 2. 麻醉药物反应:不是每个人都对麻醉药“一视同仁”。有些人对麻醉药过敏甚至出现呼吸抑制。再者,复杂手术需要用药种类多,互相叠加时偶尔会带来意外反应。
  • 3. 手术复杂性:胸主动脉夹层手术属于高难度,动脉夹层部位、范围、形态不同,难度各异,需要用到的麻醉技术也就更“高阶”。大量研究显示,手术时间越长、体外循环使用越久,围术期风险越高。(Trimarchi et al., 2017)
所以,面对这样的手术,单靠“上麻药”显然不够,背后需综合考量这些潜藏的风险“地雷”。
04 如何评估胸主动脉夹层患者的麻醉需求?
在手术前,麻醉医生要像侦查员那样收集所有患者信息,从生活习惯到现有疾病。评估的重点一般包括:
  • 身体状况怎么样?比如有无长期高血压,心脏、肾脏等脏器功能如何,对某些药有无不良反应。
  • 手术类型和预计时间:胸主动脉夹层手术复杂度很高,方案需要个性化调整,尤其慢性病患者得提前几天进行评估。
  • 全身相关检查:通常包括血液、肝肾功能、心电图、有时还需胸部CT或磁共振等影像学报告,帮助了解主动脉受损具体情况和身体其他“短板”在哪里。
做到“量体裁衣”,才能最大程度降低麻醉出问题的几率。日常遇到这样的患者,多数配合良好,说明科学麻醉管理体系已很成熟,无需过度担心。
05 术后麻醉管理与恢复:不能掉以轻心
手术结束,安全苏醒只是第一步。胸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的24-48小时,是并发症的高发期。此时麻醉团队的任务主要有三个方面:
  • 持续镇痛:长时间手术后,大伤口很容易引发持续性疼痛。麻醉医生会定期评估疼痛分级,合理选用多种镇痛药物(包括静脉锅和口服的联合应用),让患者休息好,提升康复速度;比如案例患者,术后使用多类镇痛药,疼痛分数得以控制,顺利过渡到恢复期。
  • 密切监控生命体征:术后血压波动、心律失常、急性肾损伤等都可随时发生。麻醉医生与护理团队协作,定时调整降压药物和补液速度,保持稳定状态。
  • 合并基础病治疗:高血压患者术后易反复波动,必须定时测量血压,根据恢复进展调整药物。总体来说,把术前的慢病管理“延伸”到手术后,才能最大限度避免高危并发症的发生。(Conzelmann et al., 2016)
总体来说,手术麻醉不是“放下刀就万事大吉”,术后管理同样占据极高“含金量”。
06 日常生活中的麻醉相关健康管理
胸主动脉夹层不是小病,往往和长期高血压、血管老化相关,手术只是疾病过程中的一道“防线”。要让麻醉风险降到最低,平时的健康管理同样重要,尤其有慢病基础的人群应多加重视。
  • 定期体检:40岁以后,每年做一次心血管体检(可包括血压、血脂、肝肾功能评估),能帮助及早筛查风险隐患。研究指出,血管病变常常在体检中被“提前发现”。(Nienaber et al., 2016)
  • 健康饮食:有高血压基础者,宜多选择低盐、高钾饮食。比如坚持每天吃新鲜蔬菜(如菠菜可帮助改善血管弹性,建议清炒或凉拌,保持营养)、豆制品(豆腐为优质蛋白来源,有利血管健康)、鱼肉(鲑鱼含丰富欧米伽-3脂肪酸,有助于心脏健康,建议煮或蒸,少煎炸)。
  • 适量运动:每周3-5次快步走、慢跑等有氧运动,每次30-60分钟,可帮助血压和体重双重受益。
  • 药物规范使用:一旦被医生诊断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需要规律按医嘱服药,不随意停换药,这样在万一要做大手术时,身体“底子”更稳。
  • 有不适及时就医:当出现胸痛、胸闷、晕厥等明显症状时,不要自己扛,建议第一时间去有资质的医院就诊,争取最佳治疗窗口。
换句话说,很多看似细微的生活习惯,长期坚持下来,其实是对重大手术和麻醉最好的“投资”。
07 结语:科学管理,平和心态
如果有家人朋友正面临胸主动脉夹层这样的大手术,别把它想得太过可怕。麻醉医生、外科医生、护理团队共同守护每个人的安全。只要手术和麻醉管理科学规范,术后配合好日常健康管理,多数患者都能平稳渡过恢复期。最后,遇到疾病时请相信专业团队,同时用心呵护自己的健康“基石”,让每一步都走得更稳、心里更踏实。
引用文献
  • Trimarchi, S., Nienaber, C.A., Rampoldi, V., et al. (2017). Contemporary results of surgery in acute type A aortic dissection: The International Registry of Acute Aortic Dissection Experience. The Journal of Thoracic and Cardiovascular Surgery, 153(1), 108-115.
  • Conzelmann, L.O., Hoffman, J., Blettner, M., et al. (2016). Outcome after surgery for acute aortic dissection type A. European Journal of Cardio-Thoracic Surgery, 49(2), e44-e52.
  • Nienaber, C.A., et al. (2016). Challenges in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Aortic Dissec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Cardiology, 117(9), 1399-1403.
科普点评
  • 科普,专家点评
  • 当前评分4.8星,满分5星(基于1位用户评分)
    9.6
  • 科普,头像
    共有1位专家进行点评
  • 科普,头像
    孙振微副主任医师
    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科
  • 专家评分:
    9.2
    当前评分4.6星,满分5星(基于1位用户评分)
    2025-11-19   发布
  • 专家评语:该文章介绍的非常的全面,所涉及的科学知识准确无误,无误导信息,对主题深入剖析科普,涵盖多方面内容,除了麻醉专业关注点,另外还涉及了胸主动脉夹层的发生原因,如何预防胸主动脉夹层的发生,语言简洁易懂,分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