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膀胱恶性肿瘤与麻醉科:科学应对,预防知识

  • 394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膀胱恶性肿瘤与麻醉科:科学应对,预防知识封面图

膀胱肿瘤手术麻醉:从术前到术后的全方位科普

 
在泌尿外科临床诊疗中,膀胱肿瘤是常见的泌尿系统恶性肿瘤,其手术治疗的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外科医生的操作水平,更离不开科学、精准的麻醉管理。对于患者而言,“麻醉”往往是手术前最令人担忧的环节——麻醉会不会疼?麻醉后会不会醒不过来?麻醉对身体有哪些影响?本文将从膀胱肿瘤手术的麻醉方式、术前评估、术中管理到术后恢复,全方位解读麻醉的全过程,帮助患者及家属消除顾虑,从容面对治疗。
 
一、膀胱肿瘤手术:为何麻醉方案“因人而异”?
 
膀胱肿瘤的手术方式主要取决于肿瘤的分期、大小、位置及患者的身体状况,而麻醉方案则需与手术方式“精准匹配”。目前临床常用的手术类型及对应麻醉方式主要分为两类:
 
1.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首选“半身麻醉”
 
对于早期、表浅的膀胱肿瘤,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是首选治疗方式。这种手术无需开刀,通过尿道插入内镜即可完成肿瘤切除,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
 
针对此类手术,蛛网膜下腔阻滞(俗称“腰麻”) 是最常用的麻醉方式,属于“半身麻醉”的一种。麻醉医生会在患者腰部的椎间隙注射麻醉药物,药物会阻断下半身的痛觉神经传导,使患者下腹部、会阴部及下肢失去痛觉,但意识保持清醒。
 
选择腰麻的优势十分明显:一方面,患者术中清醒,便于麻醉医生观察生命体征,降低麻醉风险;另一方面,腰麻对全身循环影响较小,尤其适合老年患者或伴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此外,术后疼痛程度轻,恢复速度快,通常术后6-8小时即可下床活动。
 
2. 根治性膀胱切除术:需“全身麻醉”保驾护航
 
对于肿瘤较大、浸润较深或已发生肌层侵犯的膀胱肿瘤,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是主要治疗手段。这种手术需要切除膀胱、周围脂肪组织,必要时还需切除部分尿道或前列腺(男性)、子宫及附件(女性),同时需进行尿流改道术,手术时间长(通常3-5小时)、创伤大,对麻醉的要求极高。
 
此类手术必须采用全身麻醉(全麻) ,即通过静脉注射或吸入麻醉药物,使患者进入无意识、无疼痛的状态,同时使用肌肉松弛药保证手术视野清晰,配合呼吸机辅助呼吸,确保术中呼吸循环稳定。
 
全麻的优势在于:能完全阻断手术创伤带来的疼痛刺激,让患者在“睡眠”中完成手术;麻醉医生可通过精密仪器实时调控麻醉深度,适应长时间手术的需求;能有效抑制手术应激反应,保护心、肺等重要脏器功能,降低手术风险。
 
二、术前评估:麻醉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很多患者认为“麻醉就是打一针”,但实际上,麻醉前的评估比麻醉操作本身更重要。膀胱肿瘤患者以中老年人为主,常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等基础疾病,这些都可能增加麻醉风险。因此,术前评估是保障麻醉安全的核心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详细的病史采集
 
麻醉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既往病史: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哮喘等基础疾病?是否有手术史、麻醉史?是否对某些药物过敏?是否有吸烟、饮酒习惯?这些信息能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身体耐受能力,规避潜在风险。
 
例如,长期服用降压药的患者,术前是否需要停药、如何调整药物剂量,都需要麻醉医生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方案;有哮喘病史的患者,需提前使用药物控制气道炎症,避免术中发生气道痉挛。
 
2. 全面的体格检查
 
重点检查患者的心肺功能、气道情况及神经系统状态。通过听诊肺部呼吸音,判断是否存在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通过触摸颈动脉、测量血压,评估循环功能;通过检查口腔、颈部活动度,判断是否存在“困难气道”(即插管困难),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3. 必要的辅助检查
 
- 血液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电解质等,评估患者是否存在贫血、凝血异常、肝肾功能不全等问题。例如,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进行腰麻时可能增加硬膜外血肿的风险,需提前纠正。
- 影像学检查:胸部X光片或CT评估肺部情况,心电图或心脏超声评估心脏功能,确保患者能耐受手术和麻醉的创伤。
- 其他检查:对于老年患者或有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简易认知功能评估,预测术后认知功能恢复情况。
 
4. 术前宣教与准备
 
麻醉医生会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解释麻醉方案、可能的风险及术后注意事项,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同时,患者需配合做好术前准备:
 
- 术前8小时禁食、4小时禁水,避免术中呕吐、误吸引起窒息或肺部感染。
- 术前一天清洁皮肤,尤其是腰部(腰麻部位)和腹部(全麻插管部位)。
- 术前取下假牙、眼镜、首饰等物品,避免术中损伤或影响操作。
- 按医生要求服用术前药物(如降压药、降糖药),不可自行停药或增减剂量。
 
三、术中管理:麻醉医生的“全程守护”
 
进入手术室后,麻醉医生会全程陪伴患者,通过精密的仪器实时监测生命体征,调控麻醉深度,确保手术安全进行。
 
1. 麻醉诱导与插管(全麻患者)
 
全麻患者首先进行“麻醉诱导”:通过静脉注射麻醉药物,患者在几分钟内进入睡眠状态;随后注射肌肉松弛药,使全身肌肉放松;最后,麻醉医生会插入气管导管,连接呼吸机,保证术中呼吸通畅。插管过程中患者无任何痛苦,就像“睡了一觉”。
 
2. 麻醉维持与生命监测
 
手术过程中,麻醉医生会通过静脉泵持续输注麻醉药物或吸入麻醉气体,维持患者的麻醉深度,同时通过监护仪实时监测:
 
- 循环系统: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确保血压稳定,避免血压过高或过低引起心脑血管意外。
- 呼吸系统:呼吸频率、潮气量、气道压力,确保呼吸机参数与患者呼吸需求匹配,避免缺氧或二氧化碳潴留。
- 其他指标:体温、尿量、电解质等,尤其是长时间手术患者,需通过加温毯维持体温,避免低体温导致凝血功能异常或术后感染。
 
对于膀胱肿瘤手术,尤其是TURBT手术,术中需要大量输注生理盐水进行膀胱冲洗,可能导致“经尿道电切综合征(TURP综合征)”,表现为水中毒、电解质紊乱。麻醉医生会密切监测患者的尿量、电解质及血压变化,及时发现并纠正异常,避免并发症发生。
 
3. 麻醉苏醒(全麻患者)
 
手术结束后,麻醉医生会逐渐减少麻醉药物用量,让患者慢慢苏醒。苏醒过程中,患者可能会出现轻微的烦躁、恶心、呕吐等不适,麻醉医生会给予对症药物缓解。待患者意识清醒、呼吸平稳、生命体征稳定后,会拔除气管导管,护送患者回恢复室。
 
四、术后恢复:从麻醉苏醒到康复出院
 
麻醉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治疗的结束,术后恢复同样重要。不同麻醉方式的患者,术后恢复特点也不同。
 
1. 半身麻醉(腰麻)患者的术后恢复
 
- 感觉恢复:术后2-4小时,下半身的感觉会逐渐恢复,可能会出现轻微的麻木、酸胀感,属于正常现象,通常6-8小时完全恢复。
- 活动要求:术后需平卧6小时,避免过早抬头或坐起,防止脑脊液漏引起“术后头痛”(表现为坐起时头痛加重,平卧后缓解)。6小时后可在床上翻身,逐渐坐起、下床活动。
- 疼痛管理:术后疼痛较轻,若出现下腹部隐痛,可遵医嘱服用非甾体类止痛药(如布洛芬)。
 
2. 全身麻醉患者的术后恢复
 
- 苏醒期护理:术后先在恢复室观察1-2小时,待意识完全清醒、生命体征稳定后再回病房。苏醒初期可能出现咽喉部不适(因气管插管引起)、恶心、呕吐等,通常1-2天内缓解。
- 呼吸管理:术后需鼓励患者深呼吸、有效咳嗽,促进肺部扩张,预防肺部感染。对于吸烟或有慢性肺部疾病的患者,可给予雾化吸入治疗,缓解气道不适。
- 疼痛管理: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创伤较大,术后疼痛较明显,医生会采用“多模式镇痛”方案,如静脉镇痛泵、口服止痛药等,将疼痛控制在可耐受范围内(通常疼痛评分≤3分),避免因疼痛影响休息和恢复。
- 其他注意事项:术后需监测尿量、引流管情况,观察是否有出血、感染等并发症;逐渐恢复饮食,从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过渡到半流质饮食(如粥、面条),最后恢复普通饮食。
 
五、常见疑问解答:消除你的麻醉顾虑
 
1. 麻醉会影响记忆力吗?
 
很多患者担心“麻醉后会变笨”,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术后短期内(1-3天),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轻微的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称为“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尤其多见于老年患者。这主要与手术创伤、麻醉应激、疼痛等因素有关,通常1-2周内可完全恢复,不会留下长期后遗症。
 
2. 麻醉过程中会感到疼痛吗?
 
无论是腰麻还是全麻,患者都不会感到疼痛。腰麻时,医生会先在腰部注射少量局麻药,穿刺时仅有轻微的酸胀感,类似“打针”;全麻患者在诱导后迅速进入睡眠状态,手术过程中无任何感觉。
 
3. 麻醉风险大吗?
 
麻醉确实存在一定风险,如药物过敏、呼吸抑制、循环衰竭等,但这些风险的发生率极低(不足0.1%)。随着麻醉技术的发展和监测设备的进步,麻醉安全性已大幅提高。只要患者积极配合术前评估,如实告知病史,麻醉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方案,将风险降到最低。
 
4. 术后恶心呕吐怎么办?
 
术后恶心呕吐是全麻患者常见的不适,主要与麻醉药物刺激、手术创伤、疼痛等因素有关。医生会提前使用止吐药物预防,若术后出现恶心呕吐,可及时告知医护人员,给予对症治疗,通常很快缓解。
 
结语
 
膀胱肿瘤手术的麻醉,是一个“从术前评估到术后恢复”的系统工程,需要麻醉医生、外科医生、护士的密切配合,更需要患者及家属的理解与配合。麻醉不仅是“打一针”,更是对患者生命安全的全程守护。希望通过本文的科普,能帮助膀胱肿瘤患者及家属全面了解麻醉知识,消除顾虑,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手术,顺利度过治疗与康复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