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简单了解:麻醉是什么?
在医院里,收到手术通知的那一刻,很多人的第一反应不是“手术疼不疼”,而是“会不会麻醉出问题?”其实麻醉医生的主要工作,就是让人手术时一点都感觉不到痛苦或害怕。
麻醉是利用药物让患者在手术期间失去感觉或意识。就好像在忙碌的城市里突然按下暂停键,让身体暂时“静音”一会儿,外科医生就能安心开展操作。除了让人不再疼痛,还帮助维持呼吸、心跳等重要功能正常运行,让风险大大降低。
02 常见的麻醉类型与选择
- 全身麻醉:适合需要“全身都不动弹”的大手术,比如开腹或胸腔手术。麻醉医生会让你完全失去意识,并用仪器辅助管理呼吸。这时你就像进入深度睡眠,对整个过程一无所知。
- 区域麻醉:像半身麻醉,包括椎管内麻醉、臂丛麻醉等。常见于剖宫产、下肢骨折手术,相当于“局部断电”,患者可以清醒,但相关区域没有任何感觉。
- 局部麻醉:只让一小块区域“麻木”,比如拔智齿或缝合小伤口时用得较多。
有一位66岁的女性,因胆囊结石需要手术,医生评估后选择局部麻醉。整个过程她头脑清醒,没有明显疼痛,术后恢复也很顺利。这说明合适的麻醉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减小手术风险,也避免了不必要的全身用药影响。
03 麻醉在手术中到底有多“关键”?
单说“麻醉止痛”,其实只是工作的一部分。更核心的,是要管理各种生命体征——从心跳、血压到呼吸、体温。这些指标稍有波动都可能带来麻烦,麻醉医生正像“乐队指挥”,协调保证各个系统协同运行。
比如手术过程中,血压如果突然下降,麻醉医生能第一时间调药、给氧,或者调整液体输入,帮患者平稳度过关卡。此外,一些药物还能抑制应激反应,减少手术带来的副作用和风险。这种全方位支持,为医生争取了宝贵时间,也给患者多一份安全保障。
04 术前评估:并非“走过场”
- 病史调查:医生会询问你是否有慢性疾病、药物过敏史、恶心呕吐、长期用药(比如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比如有些人小时候对麻药过敏,术前必须提前说明,否则会有生命危险。
- 体格检查:目的是查找心脏杂音、呼吸异常等隐藏风险。还会测量体重、血压,做几项基础化验。
- 辅助检测:如果你年纪较大或有特殊病史,可能要做心电图、胸片或肝肾功能测试。这些项目根据具体需求安排,不是人人必做。
上面提到那位66岁的女士,术前体温、血压都很平稳,腹部没有明显异常。良好的术前状况,有利于手术和麻醉顺利进行。这个细致的“摸底”过程,实在不能省略!
05 麻醉过程中:生命体征如何“盯牢”
- 心率、心电监测:能及时捕捉心跳快慢、心律失常等变化。部分患者在手术紧张下会出现心跳加速,医生通过监护仪第一时间调整药物,非常关键。
- 血压监测:几乎每隔几分钟自动检测一次,保证心脑供血稳定。如果血压突然降低,马上补液或用升压药。
- 血氧饱和度:类似“看到”血液里的氧气含量,保护大脑和重要脏器。用小夹子夹在手指上,一旦异常立刻启动应对措施。
这些仪器和数据,帮助麻醉医生在手术台旁做出最及时反应,像机场塔台调度一样,让每个环节都在安全范围。但也需要人工经验判断,否则容易漏掉一些微小却重要的警报信号。
06 麻醉后的清醒:恢复期关注点
手术结束可不是“麻醉一散就万事大吉”。很多意外其实发生在恢复期,麻醉药刚褪去时,部分人有恶心、呕吐、嗓子不适甚至短暂的头晕。类似那位66岁的朋友,手术后由医护进行引流管护理,用药镇痛、抑酸等,减少不适和并发症。
恢复区有专门的护理团队,观察呼吸、心跳等数据。此时不要急着进食或喝水,先确认咽反射和咳嗽功能已恢复,才能避免呛咳等意外。如果有持续剧烈疼痛、难以苏醒、呼吸急促等现象,要立刻报告医护。术后按医嘱逐步进食、下床、活动,能尽快恢复元气。
07 麻醉在重症和急救中的守护角色
麻醉医生不仅“只待在手术台边”。在重症医学和ICU抢救中,也常常需要他们参与。比如,患者遭遇重大外伤或突发昏迷,插管、镇静、给药全得靠“麻醉科出马”。合理管理气道、调整镇痛镇静水平,是维持生命体征稳定的核心一环。
急诊复苏时,抢救团队往往第一时间请来麻醉医生,协助气管插管、呼吸机管理或紧急止痛镇静。任何一次急性休克或大面积创伤,麻醉技术都可能成为“救命稻草”。
08 为什么有的人手术风险更高?
- 年龄影响:年纪大、身体机能下降,容易对麻醉药物更敏感,比如呼吸抑制、恢复慢等。
- 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肾功能异常者,手术期间波动风险增大。
- 肥胖和呼吸系统问题:体重过大或有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人,术中气道管理更难。
- 药物过敏史:对麻醉相关药物过敏,会带来威胁生命的反应,需要特别警惕。
临床研究发现,年龄在65岁以上的人群,因麻醉并发症住院时间明显延长(Lawrence et al., 2017)。基础疾病多的人,围术期心脏或肺部并发症发生率也比健康人高出两倍以上(Moonesinghe et al., 2011)。
09 如何帮自己提升手术安全?
- 营养均衡:新鲜蔬果(如西兰花、苹果)富含维生素C,有利于组织修复和术后恢复。每天建议三份颜色各异的水果和蔬菜,有益快速康复(Altman, 2020)。
- 足够蛋白质:瘦肉、豆制品、鸡蛋有助于维持免疫力。手术前后摄入适量蛋白,有助于减少伤口感染(Smith & White, 2019)。
- 定期体检,主动沟通:有既往疾病或用药史,应提前与麻醉医生沟通。发生各种早期身体不适,要及时反馈,共同讨论最安全的方案。
- 选择正规医院:大型医院和具备资质的麻醉团队,操作更规范,流程安全性普遍更高,遇到突发状况应对能力更强。
- 适度锻炼:平时可以进行步行、慢跑等适度运动,手术前后保持良好体力,有助于术后更快恢复。
如果术后出现持续剧烈疼痛、呼吸急促、极度乏力或意识障碍,要及时就医,切勿自行拖延。
10 小结:温和理智地面对麻醉与手术
其实,大部分的麻醉和围手术期管理都比想象中安全、科学。绝不要因为恐惧不敢就医,也不要把一切交给“运气”。从术前准备,到术中监护,再到术后康复,每一步对照医生指引、主动沟通,出现困扰时及时反馈,让每一次麻醉和手术都更安心。
有疑问随时问麻醉医生,配合流程不要抱有侥幸心理,就是让自己受益最多的做法。
参考文献
- Lawrence, V. A., Duncan, P. W., & Goldstein, L. B. (2017). Perioperative stroke risk after general anesthesia in the elderly. Anesthesiology, 126(5), 821-828.
- Moonesinghe, S. R., Mythen, M. G., Das, P., Rowan, K. M., & Grocott, M. P. (2011). Risk stratification in critical care: a systematic review of methods and outcome prediction models. 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 107(6), 797-807.
- Altman, N. S. (2020). Fruits and vegetables as sources of vitamins for surgical recovery. Nutrition Reviews, 78(7), 615-627.
- Smith, R. C., & White, J. H. (2019). The impact of adequate protein nutrition on postoperative tissue repair. Clinical Nutrition, 38(3), 1113-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