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了解麻醉领域的关键知识:手术与围术期管理

  • 315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了解麻醉领域的关键知识:手术与围术期管理封面图

了解麻醉领域的关键知识:手术与围术期管理

手术这个词,听着让不少人心里打鼓。身边朋友家人有时不得不面对大大小小的手术,无论是缝个伤口还是骨折修复,麻醉总是不可缺少的一环。其实,了解麻醉的过程和注意事项,就能让整个医疗体验少一点紧张,多一点踏实。下面一起来细细说说麻醉这件事,揭开你心中的疑惑,也帮助你在需要时做好准备。

01 什么是麻醉?对手术和患者的影响? 🛌

很多人对麻醉的印象就是“睡一觉,醒来手术就做完了”。实际麻醉不只是让人失去知觉那么简单,它是一套让身体在手术期间安全度过的保障措施。医生会根据手术类型、时间和身体情况选择不同麻醉方式,目标就是让你在手术期间没有疼痛和不适,并且术后能顺利恢复。

麻醉,像是给身体设了一道防线,把手术造成的不适“隔绝”在外。健康影响也分几方面:一是让手术顺利进行,比如开刀骨折修复时,没有麻醉几乎无法操作;二是减少疼痛带来的应激反应,这是改善恢复速度的重要因素。需要注意,麻醉过程本身也对身体有一定压力,比如影响呼吸、循环等,所以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非常重要。

02 麻醉的主要类型有哪些? 👨‍⚕️

  • 全身麻醉:这种方式最常见,就是人“完全睡过去”,感受不到疼痛。用于需深度镇静的较大手术,比如骨折内固定。以27岁男性踝关节骨折为例,他接受全身麻醉,整个过程没有任何知觉,术后醒来手术已经结束。
  • 局部麻醉:只让某一部位失去感觉,比如牙科拔牙、缝合伤口。人是清醒的,但手术部位感觉不到痛。
  • 椎管内麻醉(如腰麻、硬膜外麻醉):适用于下半身手术,像生产或部分骨科手术,能让下肢没痛感但保留意识。
  • 局部浸润麻醉:通常在皮肤或浅表组织操作,比如切除小肿块。

这些类型各有优缺点,医生会结合手术需要和患者身体条件选择最合适的方式。简单来说,面积越大、时间越长,越倾向全麻;范围小、风险低时,局麻或椎管麻醉更常用。

03 麻醉过程中需要监测哪些生命体征? 🩺

手术台上,麻醉师绝不是“打完麻药就完事”。全程都要盯着患者的“生命屏幕”。最关键的几个参数包括:

  • 心率:能反映心脏状态,快速升高或降低都有风险。
  • 血压:手术中血压波动不小,控制稳定很重要,低血压会影响重要器官供血,高血压易引发并发症。
  • 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尤其全身麻醉时,呼吸是关键。“氧气不足”会影响到脑和全身健康。
  • 体温:手术时体温有时候偏低,需要适当加温。

麻醉过程监控这些指标,能及时发现问题、调整药物。比如病例中踝关节骨折患者,术中短短10分钟,心率与血压都连续记录,一旦异常,麻醉师会第一时间采取措施。

04 麻醉前需要做哪些准备和评估? 🔍

  • 详细询问病史:医生会关心你以前有没有心脏病、哮喘、过敏等情况。比如一些病人对麻醉药过敏,必须提前知晓。
  • 体格检查:包括血压、心率、体重身高,这些影响麻醉药用量。
  • 必要的辅助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检查,以及心电图、胸片。目的是查有没有不适合麻醉的隐患。
  • 饮食及禁食安排:通常需要术前至少6小时不吃不喝,防止麻醉后呕吐可能引发窒息。
  • 麻醉风险评估:高龄、有慢病患者,风险就大些。年轻患者,像27岁男骨折,没有基础病,相对安全,术中预防血栓、褥疮也能降低风险。

这些准备不是多此一举,是帮医生和你自己做好手术前的“安全加分”。万一有潜在疾病,评估能提前发现,避免麻醉意外。

05 麻醉后如何管理术后恢复与疼痛? 🌈

麻醉结束,手术虽然做完,但“余波”还没过去。身体会有一段恢复期,疼痛管理是关键一环。

  • 术后疼痛控制:常见方法是使用口服或肌注镇痛药。比如踝关节骨折患者术后用药,可吸收,不会长期残留体内。
  • 监测恢复:医生会观察你的清醒程度、呼吸、心跳,包括有没有恶心呕吐、过度嗜睡等情况。
  • 预防术后并发症:如防止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护理会使用机械装置帮助腿部血流通畅。
  • 早期活动:根据身体状况,适度下床活动有助恢复,但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术后这段时间,患者要配合护理和用药流程,出现强烈疼痛或不适要及时反馈医疗人员,有些并发症早发现能迅速处理,减少影响。

06 麻醉在重症监护和急救中的应用是什么? 🚑

急救现场和重症病房,麻醉医生的角色就像指挥交通一样关键。遇到严重创伤或病情急变,快速建立气道、镇静止痛,能为后续治疗争取宝贵时间。比如呼吸道阻塞、严重感染等,麻醉团队会用特殊药物或插管技术让危险变得可控。

  • 镇静与镇痛:重症患者往往需要持续镇静,避免惊厥或痛苦,比如严重肺炎或脑部外伤。
  • 气道管理:急救时常用麻醉插管保证呼吸畅通,对于一时无法自主呼吸的病人非常重要。
  • 生命支持:有些药物可以帮助调节血压、心律,稳定生命体征,为后续抢救创造条件。
  • 快速评估:麻醉医生对患者病情变化敏感,可以判断用药风险,及时与其他科室协调救治方案。

家属常见担心“麻醉会不会有严重后遗症”,实际上,急救和重症麻醉的方案都比较成熟,风险在专业团队控制下显著降低。只要及时沟通、配合治疗,就能把风险降到最低。

07 实用建议与误区纠正 ⚡️

  • “不用怕麻醉”:短时间全身麻醉不会影响记忆力,也不会改变个性。有研究说明麻醉药物大部分很快排出体外,健康成年人自身代谢足够应付。[Evered et al., 2016]
  • 术中和术后保持沟通:遇到任何不适,包括胸闷、头晕、持续恶心,要及时告知医生,切勿“憋着忍”。
  • 饮食预防:术前做手术时忌食,不是因为“怕呕吐”,而是预防气道阻塞。术后可选易消化、高蛋白饮食,如小米粥、牛奶炖蛋、鸡胸肉等,缓慢增加摄入,有助恢复。
  • 适度锻炼:术后遵医嘱逐步活动,防止肌肉萎缩和血栓。
  • 不要迷信“麻醉后遗症”:目前只要正规操作,很少出现长期负面影响。除非个体极端敏感,及时告知相关病史,医生自然会规避风险。[Rundshagen, 2018]
  • 定期复查:像踝关节骨折术后,5天内有医生指导活动,回家后定期复查能更好恢复。

只要选择正规医院、合格麻醉团队,术前如实告知既往病史,术后有疑问主动寻求协助,就能让手术之路更加安心。

本文引用文献

  • Evered, L. A., Silbert, B. S., Scott, D. A., & Maruff, P. (2016). 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 and anesthesia.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75(18), 1860-1861.
  • Rundshagen, I. (2018). 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 Dtsch Arztebl Int, 115(8), 117-123.
  • Sessler, D. I. (2016). Perioperative thermoregulation and heat balance. Anesthesiology, 125(3), 401-419.
  • Nimmo, S. M. (2016). Benefit and outcome of high-quality perioperative analgesia. 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 117(suppl_2), ii48-ii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