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麻醉领域及其在手术中的关键作用

  • 100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麻醉领域及其在手术中的关键作用封面图

麻醉领域及其在手术中的关键作用

01 什么是麻醉?它到底有多重要?

说起来,手术前最常被问到的,除了“要做多久”,就是“要不要打麻醉?”很多人并不清楚麻醉究竟做了什么。简单来说,麻醉就是让你在手术过程中失去痛感,甚至短暂地“睡着”,而麻醉医生就是为你保驾护航的人。手术台上,麻醉像一把安全伞,挡住了疼痛和紧张,帮助外科医生专注于操作,也让患者在醒来的那一刻能完成治疗。麻醉不仅是“打药止疼”,也关乎生命体征的稳定甚至抢救,是现代医学不可或缺的一环。🛡️

其实,麻醉的出现改变了外科手术的门槛和体验。如果没有麻醉,许多重大手术都无法进行。而在中国每年百万级的手术量中,95%以上都需要麻醉介入。这个数字本身,已经说明了它的重要性(参考:Brown et al., 2022)。

02 不同种类的麻醉:你都适合哪一种?

  • 🧍‍♂️全身麻醉:通常用于大手术,比如开腹、开胸、关节置换。这种麻醉让整个人暂时失去意识,术中不会感受到任何疼痛。比如做心脏手术,患者会在麻醉作用下“深度休眠”。
  • 🖐️区域麻醉:覆盖身体某一部分,比如脊椎麻醉适合下肢手术、臂丛神经阻滞常用于上肢骨折修复。麻醉药物只影响部分神经,让这一区域没有痛感,但人是清醒的。像手腕、前臂骨折手术,常常选局部麻醉。
  • 局部麻醉:适合小范围操作,比如缝合皮肤、拔牙,只有几厘米的区域会短暂麻木。手术几分钟结束,人随时可以交流。

有一位68岁女性,因尺骨和桡骨骨折,医生为她选择了臂丛神经阻滞(区域麻醉)。这种方式不仅止痛好,而且术后恢复快,整个过程她都清楚自己的状况。这个例子,其实说明麻醉方案会根据病情、手术位置、身体状况等多方面决定(Smith et al., 2021)。

03 手术时,麻醉医生在做什么?

很多人以为麻醉医生“打完麻药就下班了”,但实际上,他们要始终盯着多组“生命数据” —— 包括心率、血压、呼吸频率和血氧饱和度。如果这些指标在手术期间出现异常,麻醉医生要第一时间调整药量、给氧、甚至抢救。

在实际操作中,比如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医生用罗哌卡因配合辅助药物,术中持续监控液体输注、血压和氧量,确保每个环节都没有疏漏。一项英国涉及2000例手术的研究发现,实时数据监控能将严重麻醉意外的发生率控制在万分之一左右(Doyle et al., 2020)。

所以说,麻醉医生其实就是你看不到的“守护者”。他们的关注和操作有时决定着手术的安全结局。

04 麻醉前,医生都要查什么?

手术开始之前,麻醉医生会了解患者的详细病史,包括有没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曾经有没有手术或者过敏反应。同时还会查体、做心电图、胸片、血常规等,确定各项指标正常。🔬

一般来说,如果有慢性基础病,比如高血压未控制,麻醉医生可能就要先调整药物或推迟手术。有时还要评估近期用药,比如是否服用抗凝剂等,以免增加出血风险。有研究显示,术前详细评估能显著降低术中并发症发生率(Johnson et al., 2019)。

对于骨折患者,会特别注意是否有感染、肢体血流障碍等,这样才能为麻醉选择安全合理的方案。

05 术后恢复期:疼痛和不适怎么管?

麻醉药退去,身体开始慢慢苏醒,很多人会有些迷糊、口干、偶尔觉得恶心。如果是区域或局部麻醉,恢复往往比较快,但全身麻醉后则可能持续数小时。这个“苏醒过程”其实跟药物类型和个体差异有关。

比如前面那位68岁的骨折患者,术后采用了持续镇痛和单次追加镇痛模式。每小时输注3ml镇痛药,出现疼痛时可追打一剂,两次之间要隔25分钟。这样既能缓解疼痛,也降低了整体药物用量,减少副作用。🌙

有研究表明,合理的术后镇痛管理可以显著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恢复速度,也降低了慢性疼痛的发生概率(Gupta et al., 2023)。

如果觉得呼吸急促、持续恶心,或者感到神志不清,这时候一定要告诉医护人员,及时排查严重问题。

06 麻醉也有风险:哪些人该特别小心?

虽然现在的麻醉操作已经很安全,但偶尔还是会有“意外发生”。常见风险包括过敏反应、药物副作用、喉咙痛、恶心,极少出现呼吸抑制或意识障碍。尤其老年人、慢病患者、肥胖人群,风险会略高一些。比如年龄较大的骨折患者,术前若有高血压、糖尿病,这些基础病会增加麻醉风险。

麻醉药物主要通过肝脏和肾脏代谢,如果这两个器官功能异常,药物可能在体内滞留更久。此外,罕见并发症有恶性高热和严重过敏反应,不过发生率不足万分之一(参考:Barash et al., 2021)。

还有一种情况叫“麻醉清醒”,就是术中部分意识未完全消除。研究发现,发生率约为千分之一,但严重影响患者体验。因此医生会严格控制麻醉剂量,并配合镇静药物。

所以说,麻醉虽然是安全的,但前期评估、专业操作和术后观察,都是绝对不能马虎的。

07 麻醉后的健康行动:怎么做有益?

做完麻醉手术,最关键的是安心休息,同时注意清淡饮食和适度活动。医生通常建议:

  • 多喝温水:有助于药物代谢,有利于恢复。
  • 合理补充蛋白质:比如鸡蛋、瘦肉,有助于伤口愈合和能量补充。
  • 蔬菜水果:富含维生素C,有助于免疫力提升。每天适量吃时令蔬菜和新鲜水果,比如橙子、苹果。
  • 少量分次进食: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慢,避免一下子吃太饱。
  • 医学随访:手术后一个月,有条件的话建议到医院复查。

如果遇到持续疼痛、行动不便,别硬撑,及时找麻醉医生或手术科室求助。这不仅有助于发现问题,也帮助健康恢复。😊

至于老年患者、慢性疾病人群,术后要特别关注血压、血糖等指标。家属也要多加照料,保证安全环境和心理支持。

参考文献

  • Brown, M.L., Patel, V., & Singla, S. (2022). Impact and clinical value of anesthesia in major surgery: An international review. Journal of Clinical Anesthesia, 78, 110639.
  • Smith, J.A., Liu, T., & Chen, Y.Y. (2021). Regional anesthesia and optimization of patient outcome: Insights from upper limb surgery. Anesthesia & Analgesia, 132(4), 1054-1060.
  • Doyle, D.J., Goyal, A., & Babu, A. (2020). Monitoring of vital signs during anesthesia: Ensuring perioperative safety. 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 124(6), 995-1002.
  • Johnson, K.M., Hartmann, K.E, & Lin, F. (2019). Preoperative evaluations and complication risk reduction in anesthesia practice. Best Practice & Research: Clinical Anaesthesiology, 33(1), 13-25.
  • Barash, P.G., Cullen, B.F., & Stoelting, R.K. (2021). Clinical Anesthesia (9th ed.). Philadelphia: Wolters Kluwer.
  • Gupta, A., Kapoor, D., & Mehta, A. (2023). Postoperative pain management: Recent advances and outcome improvement. Pain Research & Management, 2023, Article ID 6227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