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麻醉领域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手术中的应用

  • 431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麻醉领域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手术中的应用封面图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围手术期麻醉管理科普知识


一、疾病与手术概述:麻醉管理的临床背景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CHD)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管腔狭窄或阻塞,引起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的心血管疾病。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数据显示,我国冠心病患病人数已达1139万,其中约10%-15%的重症患者(如左主干狭窄≥50%、多支血管病变伴左心室功能不全)需接受冠状动脉搭桥手术(CABG)治疗。
 
CABG通过移植自体血管(如乳内动脉、大隐静脉)搭建"血管桥",绕过狭窄的冠状动脉,恢复心肌血液灌注,是治疗复杂冠心病的金标准术式。该手术需在全身麻醉下进行,可分为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ONCAB) 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 :前者需借助人工心肺机暂时替代心肺功能,手术视野清晰但对机体应激较大;后者在心脏跳动状态下操作,减少了体外循环相关并发症,但对麻醉期间循环稳定的要求更高。麻醉管理贯穿围手术期全程,其核心目标是维持心肌氧供与氧耗平衡,保障重要器官功能,为手术安全实施及患者术后康复奠定基础。
 
二、术前评估与风险优化:麻醉安全的前置保障
 
术前评估的核心是全面掌握患者心肌缺血程度、心功能状态及合并症情况,识别高风险因素并提前干预,降低围手术期不良事件(如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发生率。冠心病患者多为中老年群体,常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等基础疾病,需进行系统性评估与优化。
 
(一)心脏功能与缺血风险评估
 
1. 心肌缺血评估
通过心电图(ECG)、心肌酶谱(肌钙蛋白、CK-MB)排查近期(3个月内)是否存在急性心肌梗死;采用冠状动脉造影明确狭窄血管位置、程度及侧支循环情况,这是判断手术指征及麻醉风险的关键依据。对于术前仍有频繁心绞痛发作(每周≥3次)的患者,需调整抗心绞痛药物(如增加β受体阻滞剂剂量),控制心绞痛分级≤II级(日常活动无明显受限)后再行手术。
2. 心功能分级与左心室功能评估
采用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评估患者活动耐量:I-II级患者手术耐受性较好,III-IV级患者(稍活动即出现胸闷、气短)需先通过药物治疗(如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改善心功能。超声心动图是评估左心室功能的首选手段,重点关注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LVEF≥50%为正常,35%-49%为轻度降低,<35%为重度降低,后者围手术期心力衰竭风险显著升高,需提前制定循环支持预案(如备好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仪)。
 
(二)合并症评估与基础疾病控制
 
1. 常见合并症管理
- 高血压:术前需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优先使用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钙通道阻滞剂(如氨氯地平),避免使用利血平等可导致术中血压剧烈波动的药物。
- 糖尿病:术前空腹血糖控制在4.4-7.0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c)建议≤7%,减少术后感染及伤口愈合不良风险;术中需避免血糖<3.9mmol/L,防止低血糖导致心肌缺血加重。
- COPD与肺功能不全:通过肺功能测试(FEV1/FVC<70%提示气流受限)、动脉血气分析评估通气功能,术前2周戒烟,合并肺部感染者需先抗感染治疗,降低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
2. 术前用药调整
冠心病患者术前常用药物需个体化调整,核心原则是"维持心肌保护,平衡出血与血栓风险":
- 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需常规服用至术前1天(剂量100mg/d),降低术中血栓风险;若联合使用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需在术前5-7天停用,高危患者(如近期支架植入者)需用低分子肝素桥接治疗,避免支架内血栓形成。
- 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需继续服用至术前,维持心率60-70次/分,通过减慢心率降低心肌氧耗,不可突然停药(可能诱发心绞痛反弹)。
- 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术前持续服用可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降低围手术期心肌梗死风险。
 
(三)多学科协作与术前准备
 
建立由心脏外科、麻醉科、心内科、呼吸科组成的多学科团队(MDT),共同制定诊疗方案:对高龄(≥75岁)、LVEF<35%或合并多器官功能不全的高风险患者,采用欧洲心脏手术风险评估系统(EuroSCORE II)量化风险等级,制定应急预案。
 
术前宣教需明确告知患者禁食禁水时间(术前6小时禁食固体食物、2小时禁清饮),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训练(使用肺活量计),缓解术前焦虑情绪;术前晚可给予短效镇静药(如佐匹克隆3.75mg),保证患者充足睡眠,减少术前应激导致的心肌氧耗增加。
 
三、术中麻醉管理:平衡心肌氧供与氧耗的核心环节
 
术中麻醉管理需围绕"维持心肌氧供-氧耗平衡"核心目标,根据手术方式(ONCAB/OPCAB)实施精准调控,重点关注循环稳定、麻醉深度控制及器官保护。
 
(一)麻醉诱导:平稳过渡,避免心肌缺血
 
冠心病患者诱导期易因血压骤降(导致心肌灌注不足)或心率骤升(增加心肌氧耗)诱发心肌缺血,需采用"缓慢、平稳"的诱导策略,避免血流动力学剧烈波动。
 
1. 诱导药物选择
- 静脉诱导药:优先选择对循环影响小的药物,如依托咪酯(0.2-0.3mg/kg),适用于心功能较差(LVEF<40%)患者;心功能正常者可选用丙泊酚(1-2mg/kg),联合芬太尼(5-10μg/kg)抑制应激反应,减少心肌氧耗。
- 肌松药:选择中长效非去极化肌松药,如罗库溴铵(0.6-1mg/kg),避免使用琥珀胆碱(可能导致心率增快、血钾升高,增加心肌缺血风险)。
2. 气道管理与循环监测
诱导后常规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参数设置为:潮气量6-8mL/kg,呼吸频率12-16次/分,维持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₂)35-45mmHg,避免过度通气(导致冠状动脉痉挛)或通气不足(导致缺氧、酸中毒,增加心肌氧耗)。监测方面,除常规心电图、血压、血氧饱和度外,需立即建立有创动脉压监测(通常选择桡动脉穿刺),实时监测血压变化(每搏血压波动);对心功能较差或OPCAB患者,需建立中心静脉压监测(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穿刺),指导液体输注及血管活性药物使用。
 
(二)麻醉维持:精准调控,适配手术需求
 
根据手术方式差异,麻醉维持策略有所不同,但核心均为维持麻醉深度适宜(脑电双频指数BIS 40-60)、循环稳定(平均动脉压65-80mmHg,心率50-70次/分)。
 
1. 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ONCAB)的麻醉管理
- 体外循环(CPB)前阶段:维持心率稳定(β受体阻滞剂控制在50-60次/分),避免心率过快增加心肌氧耗;采用目标导向液体治疗(GDFT),以晶体液(乳酸林格液)为主,适量补充胶体液(羟乙基淀粉),维持中心静脉压8-12cmH₂O,避免容量不足或过负荷。
- CPB期间阶段:CPB启动后,机体处于低温(32-34℃)、低流量状态,麻醉深度需加深(BIS 35-45),避免术中知晓;密切监测血气分析(每30分钟1次),维持电解质(血钾4.0-5.0mmol/L)、酸碱平衡(pH 7.35-7.45),预防心律失常;通过人工心肺机调节灌注流量(2.2-2.5L/(m²·min)),保障脑、肾等重要器官灌注。
- CPB停机阶段:这是循环管理的关键节点,需逐渐复温至37℃,根据血压、心率情况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如去甲肾上腺素0.05-0.2μg/(kg·min)提升血压,多巴胺2-5μg/(kg·min)增强心肌收缩力),确保停机后循环稳定,避免因心肌再灌注损伤导致心力衰竭。
2.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的麻醉管理
OPCAB无需CPB,但手术操作(如心脏移位、血管吻合)会直接影响心脏血流动力学,需更精细的循环调控:
- 采用β受体阻滞剂(如艾司洛尔)联合血管扩张剂(如硝酸甘油0.1-0.5μg/(kg·min)),维持心率50-60次/分、平均动脉压60-70mmHg,减少心脏操作时的心肌氧耗;
- 当手术操作影响冠状动脉血流(如吻合前降支时),需短暂降低心率(至40-50次/分),增加心肌缺血耐受时间;若出现血压骤降(<50mmHg),立即使用去氧肾上腺素(50-100μg静脉推注)提升血压,避免心肌灌注不足;
- 全程使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监测左心室功能,及时发现心肌缺血(如室壁运动异常)并调整治疗方案。
 
(三)术中器官保护措施
 
1. 心肌保护
除维持氧供-氧耗平衡外,ONCAB患者需通过人工心肺机将心脏停跳液(含钾溶液)经冠状动脉灌注,使心脏暂时停跳,减少心肌能量消耗;OPCAB患者需在吻合血管时局部喷洒冰盐水,降低心肌温度,提升缺血耐受性。同时避免使用对心肌有抑制作用的药物(如高浓度吸入麻醉药),必要时使用正性肌力药物(如多巴酚丁胺)增强心肌收缩力。
2. 脑保护
脑损伤是CABG术后常见并发症(发生率约5%-10%),需通过以下措施预防:CPB期间维持平均动脉压60-80mmHg,保证脑灌注;避免过度通气(PETCO₂<30mmHg)导致脑血管收缩;使用头部保温毯,避免体温过低(<35℃)增加脑缺血风险。
3. 肾保护
维持充足的肾灌注是核心,术中需保证尿量>0.5mL/(kg·h):通过GDFT维持有效循环血量,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术前肾功能不全(血肌酐>133μmol/L)患者,可给予小剂量呋塞米(5-10mg)促进利尿,监测血肌酐及尿素氮变化。
 
四、术后麻醉复苏与疼痛管理:促进快速康复的关键
 
术后管理的核心是促进患者平稳苏醒、有效控制疼痛、预防并发症,为早期康复创造条件。CABG患者术后需在麻醉恢复室(PACU)观察1-2小时,待生命体征稳定后转入重症监护室(ICU),麻醉复苏与疼痛管理需紧密衔接。
 
(一)麻醉苏醒与拔管策略
 
苏醒期需避免躁动(可能导致血压骤升、血管桥吻合口出血),维持循环稳定与呼吸功能正常。拔管需满足以下条件:
 
- 意识清醒,能配合指令(如睁眼、握手);
- 自主呼吸平稳,潮气量>5mL/kg,呼吸频率12-20次/分,血氧饱和度≥95%(空气或低流量吸氧下);
- 肌力完全恢复(握力、抬头试验正常),无肌松药残留。
 
对心功能较差(LVEF<40%)或合并COPD的患者,可采用"延迟拔管"策略:在ICU继续机械通气12-24小时,待呼吸功能及循环状态进一步稳定后再评估拔管,减少呼吸衰竭风险。拔管后需密切观察有无舌后坠、喉头水肿,给予面罩吸氧(氧流量3-5L/min),监测血氧饱和度及呼吸频率。
 
(二)多模式镇痛方案
 
术后疼痛控制不佳会导致心率增快、血压升高,增加心肌氧耗及心肌缺血风险,需采用多模式镇痛策略,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及副作用(如呼吸抑制、恶心呕吐)。
 
1. 常用镇痛方式
- 静脉患者自控镇痛(PCIA):这是CABG术后首选镇痛方式,配方为舒芬太尼(100μg)+托烷司琼(10mg)+生理盐水至100mL,设置背景剂量1mL/h,单次按压剂量0.5mL,锁定时间15分钟,患者可根据疼痛程度自行按压给药。
- 区域神经阻滞:对OPCAB或采用乳内动脉移植的患者,可在术中超声引导下实施胸段硬膜外阻滞(TEA)或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术后持续输注局麻药(如0.125%布比卡因),镇痛效果确切且对循环影响小。
- 口服镇痛药:术后6-8小时若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可联合口服非甾体抗炎药(如塞来昔布200mg bid),减少PCIA药物用量。
2. 疼痛评估与调整
采用数字疼痛评分(NRS)每2小时评估1次,目标是静息痛≤3分、活动痛≤4分。若NRS评分>4分,需增加PCIA背景剂量或单次按压剂量;若出现呼吸抑制(呼吸频率<10次/分、血氧饱和度<90%),立即停用阿片类药物,给予纳洛酮(0.1-0.2mg静脉推注)拮抗,同时辅助通气。
 
(三)术后常见并发症预防
 
1. 心血管并发症
- 心肌梗死:术后24-48小时是高发期,需密切监测心电图(有无ST段改变)及心肌酶谱(肌钙蛋白),维持心率60-70次/分、血压120-140/70-80mmHg,避免血压过低导致心肌灌注不足。
- 心律失常:房颤是最常见类型(发生率约20%-30%),术后需常规使用β受体阻滞剂预防,若出现房颤,立即使用胺碘酮(150mg静脉推注)转复心律,控制心室率<100次/分。
2. 肺部并发症
术后6小时开始指导患者进行腹式呼吸训练,使用肺活量计锻炼肺功能,每2小时协助翻身拍背,必要时给予雾化吸入(布地奈德+异丙托溴铵)促进排痰,降低肺炎、肺不张发生率。
3. 出血与感染
监测引流液性状及量(术后24小时引流量>1000mL提示活动性出血,需及时手术探查);常规使用抗生素(如头孢曲松)预防感染,持续至术后48小时,保持手术切口及引流管周围清洁干燥。
 
五、特殊病例麻醉管理要点
 
针对高龄、重症心功能不全或合并其他复杂疾病的患者,需实施个体化麻醉策略,平衡治疗需求与安全风险。
 
(一)高龄患者(≥75岁)麻醉管理
 
高龄患者生理储备功能下降,对麻醉药物敏感性增加,需采用"减量、缓慢、精准"原则:
 
- 诱导药物剂量减少20%-30%,优先选择依托咪酯联合小剂量芬太尼,避免循环抑制;
- 术中维持较浅麻醉深度(BIS 50-60),减少麻醉药物对呼吸、循环的抑制;
- 术后镇痛优先选择区域阻滞(如ESPB),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降低呼吸抑制风险。
 
(二)左心室功能不全(LVEF<35%)患者麻醉管理
 
此类患者心肌收缩力显著下降,围手术期心力衰竭风险高,需提前做好循环支持准备:
 
- 术前备好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仪(IABP),必要时在麻醉诱导前置入,通过气囊反搏提升冠状动脉灌注压,改善心肌供血;
- 术中避免使用对心肌有抑制作用的药物(如高浓度七氟醚),采用正性肌力药物(如多巴酚丁胺)联合血管活性药物维持循环稳定;
- 术后延迟拔管,在ICU持续监测中心静脉压及肺动脉压,指导利尿剂及正性肌力药物使用,避免容量过负荷。
 
(三)合并慢性肾病(CKD)患者麻醉管理
 
合并CKD的患者(血肌酐>178μmol/L)术后急性肾损伤风险高,需重点保护肾功能:
 
- 术中维持平均动脉压≥70mmHg,保证肾灌注;
- 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 采用目标导向液体治疗,避免容量不足或过负荷,必要时给予小剂量呋塞米促进利尿,监测尿量及血肌酐变化。
 
六、麻醉管理的质量控制与展望
 
CABG麻醉管理的质量控制需建立标准化流程:术前采用风险评估量表(如EuroSCORE II)量化风险,术中实施关键环节核查(如CPB前药物准备、血管活性药物剂量),术后追踪30天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康复情况,通过数据反馈持续优化麻醉方案。
 
未来发展方向包括:
 
1. 精准麻醉技术:通过基因检测判断患者对麻醉药物的代谢能力,实现个体化用药;
2. 可视化监测技术:推广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在术中的实时应用,精准评估心肌功能及循环状态;
3. 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融合:如术后早期拔除气管导管、尿管,指导患者早期下床活动,缩短住院时间,提升患者康复质量。
 
随着麻醉技术、监测手段及多学科协作的不断完善,CABG围手术期的安全性将持续提升,为更多冠心病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疗保障。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 成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麻醉管理专家共识(2020版)[J]. 中华麻醉学杂志, 2020, 40(10): 1153-1160.
[2]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编写组.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概要[J]. 中国循环杂志, 2024, 39(1): 1-39.
[3] 杨拔贤, 李文志. 现代麻醉学(第5版)[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3: 1568-1589.
[4] Hill JG, et al. Perioperativ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undergoing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 surgery: a review[J]. J Cardiothorac Vasc Anesth, 2022, 36(3): 864-876.
[5] 李立环.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麻醉管理要点[J]. 临床麻醉学杂志, 2021, 37(5): 453-456.
[6] 王天龙. 老年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麻醉管理策略[J].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22, 21(8): 561-564.
[7] 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分会.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手术期管理专家共识(2021版)[J].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2021, 37(9): 513-520.
[8] Zaugg M, et al. Multimodal analgesia after cardiac surgery: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Br J Anaesth, 2023, 130(2): 232-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