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侧腹股沟斜疝治疗中的麻醉管理:安全与舒适的双重守护
左侧腹股沟斜疝是普外科常见疾病,指腹腔内组织(如小肠、大网膜)经左侧腹股沟管深环突出,沿腹股沟管斜行向下,可坠入阴囊,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男性。其治疗以手术修补为主,而麻醉方案的合理选择与精细化管理,是确保手术安全、减少患者痛苦的核心环节。
一、麻醉方案的个体化选择:依患者年龄与术式而定
麻醉方案需结合患者年龄、身体状况、手术方式(传统开放手术或腹腔镜微创手术)综合制定,核心原则是“精准匹配、安全优先”。
1. 儿童患者:首选全身麻醉
儿童对手术与疼痛的耐受度低,且难以配合局部麻醉操作,因此全身麻醉是儿童左侧腹股沟斜疝手术的标准选择。多采用静脉吸入复合麻醉,通过面罩或气管插管给药,麻醉药物(如七氟烷、丙泊酚)起效快、代谢迅速,能让儿童在无意识、无痛苦的状态下完成手术。术中会严密监测呼吸、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术后苏醒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适合儿童的生理特点。
2. 成人患者:开放手术多选局部麻醉,腹腔镜手术需全身麻醉
- 传统开放疝修补术:因手术操作局限于腹股沟区域,对麻醉深度要求较低,多采用局部浸润麻醉。麻醉医生会将局麻药(如利多卡因、罗哌卡因)逐层注入手术区域的皮肤、皮下组织及腹外斜肌腱膜下,阻断局部神经传导,患者术中意识清醒,仅手术部位无痛,术后无需禁食禁水,恢复速度快,尤其适合合并心肺疾病、不耐受全麻的老年患者。
- 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因手术需建立气腹(向腹腔内充入二氧化碳)并在腹腔内操作,要求患者肌肉完全松弛、呼吸平稳,故必须采用全身麻醉。术中通过气管插管控制呼吸,使用静脉麻醉药(如丙泊酚)与肌松药(如罗库溴铵)协同作用,保证手术视野清晰、操作顺利。全麻虽对患者心肺功能要求稍高,但术中舒适度高,术后疼痛轻,适合身体状况较好、追求快速康复的患者。
二、麻醉前评估与准备:筑牢安全防线
麻醉前的全面评估是降低风险的关键。麻醉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包括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哮喘等基础疾病,以及药物过敏史;通过体格检查评估心肺功能、气道条件;完善血常规、凝血功能、心电图等检查,判断患者是否能耐受麻醉。
术前准备同样重要:成人患者需在术前6-8小时禁食、2小时禁水,防止术中呕吐误吸;儿童患者需根据年龄调整禁食禁水时间(如婴幼儿术前4小时禁奶);合并基础疾病的患者需在术前将血压、血糖等指标控制在合理范围,如高血压患者需继续服用降压药至术前晨,避免血压波动。
三、麻醉中的监测与管理:精准调控,保障稳定
手术过程中,麻醉医生会全程守护患者,通过专业设备实时监测生命体征:
- 基本监测:包括心电图(监测心率、心律)、无创血压(每5-10分钟测量一次)、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氧合情况),确保循环与呼吸功能稳定。
- 特殊监测:对于全麻患者,会监测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判断气管插管位置是否正确、通气是否充分;对于老年或合并心肺疾病的患者,可能会进行有创动脉血压监测,更精准地掌握血压变化。
同时,麻醉医生会根据手术进展调整麻醉深度与药物剂量:局部麻醉时按需追加局麻药,避免患者术中疼痛;全麻时根据手术刺激强度调节麻醉药与肌松药用量,保证患者术中无体动、术后及时苏醒。
四、麻醉后苏醒与恢复:关注细节,减少不适
手术结束后,麻醉药物逐渐代谢,患者进入苏醒期。局部麻醉患者术后即可清醒,仅需在恢复室观察30分钟至1小时,无明显不适即可返回病房;全身麻醉患者需在恢复室待至意识完全清醒、呼吸功能恢复正常,拔除气管插管后继续观察,待生命体征平稳后转回病房。
术后需关注麻醉相关并发症:局部麻醉可能出现穿刺部位疼痛、血肿,全身麻醉可能引发恶心呕吐、咽喉部不适,麻醉医生会提前预防(如术前使用止吐药)并及时处理。此外,无论何种麻醉方式,术后都需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减少血栓形成风险。
总之,左侧腹股沟斜疝手术的麻醉管理是一个从术前评估到术后恢复的全流程体系,麻醉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最优方案,在保障手术安全的同时,最大限度降低患者的痛苦,为疝修补术的成功实施提供坚实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