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麻醉科在桡骨远端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 188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麻醉科在桡骨远端骨折治疗中的应用封面图

麻醉科在桡骨远端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01 桡骨远端骨折到底是什么?

如果有一天,你或身边的长辈在家滑倒了,发现手腕附近异常疼痛,行动也变得不灵活,别急着自己揉一揉或扭一扭。这其实可能就是桡骨远端骨折。简单说,它是发生在手腕关节附近的骨折,就像门口的门框出了问题,整个门都不好用了。

医生们认为,桡骨远端骨折常常发生在跌倒时用手本能撑地的时候,这块骨头就成了“第一道防线”。受伤后,麻醉科也会参与治疗流程,尤其在需要手术的时候,帮助患者顺利度过手术期,让身体有机会恢复如初。

02 为什么会发生桡骨远端骨折?🤔

  • 跌倒和摔伤: 很多骨折都是意外发生。医学界认为,跌倒用手撑地时,手腕首当其冲,容易造成骨折(Lafont, S. et al., 2017. "Falls and fracture risk in older adults", Journal of Aging Health, 29(1), 15-25)。
  • 骨质疏松: 随着年龄增长,骨密度下降,骨头变得脆弱。尤其是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的几率更高,这时桡骨远端骨折就像小麻烦常常“造访”(Cummings, S.R. et al., 2002. "Risk factors for hip and wrist fractures in elderly women",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46(9), 663-670)。
  • 高强度运动或意外: 青壮年在打篮球、骑车或户外活动时摔伤,也是常见原因。美国骨科协会调查发现,20岁至50岁男性发生桡骨远端骨折的概率明显提升(Orces, C.H., 2013. "Epidemiology of distal forearm fractures in the United States, 2001–2010", Journal of Orthopaedic Trauma, 27(9), e195-200)。
  • 慢性疾病影响: 其实,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慢病的人,如果行动不便,摔伤风险也会增加,还可能影响骨折后恢复和手术麻醉的安全性。

这说明,无论是年纪因素、意外伤害还是慢性病,都会增加桡骨远端骨折的发生几率,麻醉科医生在术前必须全面评估身体状况,确保麻醉方式合适,保障手术安全。

03 怎么进行桡骨远端骨折的诊断?📋

真正确诊这种骨折,单靠肉眼和自我感觉其实远远不够。医院通常会做X光检查,直接看骨头有没有断、移位或者涉及关节面。这一步非常关键,只有确定骨折类型和严重程度,才能决定后续是保守治疗还是手术。

比如刚才的张阿姨,通过影像学检查,医生发现骨折有明显移位。这类病例需要手术复位和固定,麻醉科这时要综合考虑——包括患者的房颤、糖尿病等基础病,决定用全身麻醉联合神经阻滞,既能缓解疼痛,也利于手术顺利完成。

在整个过程中,麻醉科不仅负责麻醉给药,还要严密监控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伴有慢病的,安全性尤为重要。

04 桡骨远端骨折都有哪些治疗方法?🛠️

  • 闭合复位与固定: 轻度骨折通常用手法复位,“接骨”后打石膏或支具固定,让骨头慢慢愈合。大约70%的关节外骨折都可以这样处理,恢复后功能接近正常(中华医学会科普图文,2023)。
  • 手术治疗: 当骨折严重,比如关节面有碎裂或移位,医生会采用钢针或钢板内固定。麻醉科会根据手术要求和病人身体状况量身定制麻醉方案,全身麻醉加神经阻滞在老年人更常用,这样既避免术中疼痛,也有助于术后恢复。
  • 术后管理: 完成手术后,抗炎镇痛是必不可少的,张阿姨还用到了中药和物理治疗,帮助伤口愈合和功能恢复。定期复查,观察内固定效果,防止二次移位或并发症。麻醉医生也会协同负责患者的术后疼痛管理。

不同治疗方式,对麻醉方案和安全管理提出了不同要求。麻醉科的存在,让整个过程变得更加安全、可控,尤其对伴慢病的高龄患者来说意义重大。

05 麻醉科医生如何保障手术安全?🩺


桡骨骨折手术(如桡骨远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麻醉管理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需求进行个体化制定。其核心原则是:提供良好的术中麻醉与肌松,并实现优化的术后镇痛,以促进快速康复。以下是详细的麻醉管理方案,分为术前评估、麻醉选择、术中管理和术后管理四个部分。

一、 术前评估

这是制定麻醉方案的基础,至关重要。

1. 骨折与患者情况:损伤机制,是简单的跌倒,还是高能量损伤(如车祸)?高能量损伤需警惕其他合并伤。患者年龄与合并症:常见于两类人群:骨质疏松的老年人和活动量大的年轻人。老年人:重点关注心、肺、脑、肾功能,以及是否正在使用抗凝药(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华法林)。年轻人:需询问有无过敏史、既往麻醉史等。确认是否遵循禁食指南(通常禁固体食物8小时,清饮料2小时),以降低反流误吸风险。

2. 气道评估:无论选择何种麻醉方式,都必须进行常规气道评估,以备必要时转换为全身麻醉。

3. 协商与决策:与患者及外科医生沟通,解释不同麻醉方式的利弊,共同决定最佳方案。

二、 麻醉方式的选择

1. 区域麻醉(神经阻滞) 是桡骨骨折手术的黄金标准,尤其符合加速康复外科理念。臂丛神经阻滞常用入路包括: 肌间沟入路:主要阻滞肩部、上臂及桡侧(拇指侧),是桡骨骨折最常用的入路。但可能阻滞膈神经导致同侧膈肌麻痹,对严重呼吸功能不全患者需慎用。腋路入路:主要阻滞前臂和手部。对呼吸功能无影响,但有时对桡神经阻滞效果不完善。超声引导:目前标准技术。可视化的操作提高了成功率、减少了麻醉药用量并降低了并发症(如神经损伤、血肿)风险。术后镇痛效果极佳:阻滞效果可持续12-24小时,让患者平稳度过术后最疼痛的时期。减少全身用药:避免阿片类药物相关的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副作用。对生理干扰小:特别适合年老体弱、合并症多的患者。术中患者可能紧张或听到手术声音,可辅助镇静(如泵注右美托咪定或丙泊酚,使患者处于浅睡眠状态)。起效需等待:需要10-20分钟才能达到完全麻醉效果。暂时性肢体无力:需告知患者术后肢体麻木无力是正常现象,并注意保护患肢,防止意外损伤。

2. 全身麻醉

当区域麻醉有禁忌或患者强烈拒绝时采用。适应证:患者拒绝区域麻醉。存在区域麻醉禁忌症(如穿刺点感染、凝血功能严重异常)。极度紧张或不合作的患者。手术异常复杂,预计时间很长。强烈推荐“全麻复合神经阻滞”:即在全身麻醉前或后行臂丛神经阻滞。这是最优方案,全麻保证患者术中无知觉,神经阻滞提供优质术后镇痛,实现优势互补。 若不行神经阻滞,术后需依赖静脉或口服阿片类药物镇痛,副作用较多。

3. 局部静脉麻醉

一种较少使用的替代技术,适用于短小手术。在患肢上止血带,将局部麻醉药(如利多卡因)注入肢体的静脉内,扩散至组织间液产生麻醉作用。止血带疼痛出现早,麻醉效果在松开止血带后立即消失,无法提供术后镇痛。

三、 术中管理

常规监测心电图、无创血压、血氧饱和度。对于情况不稳定或大型手术,可能需监测有创动脉压。麻醉医生需关注止血带反应:止血带充气60-90分钟后,即使麻醉深度足够,患者也可能因缺血、受压而出现血压升高、心率增快。需加深麻醉或使用降压药处理。手术创伤小、出血少,只需维持生理需要量的液体。

四、 术后管理

1. 镇痛:多模式镇痛:这是核心策略。神经阻滞是基石。在阻滞作用消退前(如术后6-8小时),开始规律服用口服镇痛药。对乙酰氨基酚:基础镇痛。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塞来昔布,有效抗炎镇痛(需评估胃肠道和肾脏风险)。补救:备用弱阿片类药物(如曲马多)或强阿片类药物,用于突破性疼痛。

2. 恶心呕吐预防:对高危患者预防性使用止吐药。

3. 交接与宣教:明确告知患者和护士患肢感觉运动障碍的预计恢复时间,注意保护患肢,避免在无感觉时受伤。指导患者如何按时服用口服镇痛药。

对于桡骨骨折手术,超声引导下的臂丛神经阻滞(常联合镇静)或全身麻醉复合神经阻滞是目前最优化的麻醉方案。它们成功地将优异的术中麻醉与高质量的术后镇痛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患者的不适和并发症,为快速康复奠定了坚实基础。最终方案由麻醉医生与患者和外科团队共同商定。

麻醉医生不仅是术中的“守门员”,他们还会从头到尾把关。像张阿姨这样的患者,存在房颤、糖尿病等基础病,麻醉方案就不能过于单一。麻醉医生会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定制麻醉流程,包括选择药物、用量、术中监测和术后疼痛控制,并实时评估风险。

麻醉团队和骨科医生、护理团队合作,让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都被妥善照顾。术中保障生命体征平稳,术后帮助缓解疼痛、促进恢复,这些都是手术顺利完成的重要保障。

06 哪些并发症需要早预防?

桡骨远端骨折严重时,可能会合并关节炎,影响手腕活动;长时间固定还容易出现神经压迫麻木、皮肤肿胀甚至局部疼痛综合征。术后要注意合理锻炼,防止关节僵硬。定期到医院复查X光,观察内固定效果,也是防范意外的重要环节。

最好的办法是,早期发现骨折、科学干预,配合骨科和麻醉科医生按建议进行术后康复训练,别盲目追求快速活动。身体恢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足够的耐心。

07 结语:做健康的守护者

说起来,桡骨远端骨折就像生活里偶尔遇到的小麻烦,最关键的是及时发现、科学处理。麻醉科作为手术过程里的“安全员”,把控着风险、疼痛和恢复速度。日常锻炼、合理饮食、定期体检,还有遵医嘱的康复训练,都是帮助我们远离骨折、健康生活的小妙招。

健康,不在于完美无缺,而在于用心呵护每个容易被忽视的细节。平时多留意手腕和身体的小变化,家里有老人的,也要关注跌倒、不适等信号。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小守门员,懂一些医学知识,有助于更自信、更安心地应对意外。

文献引用 References

  • Lafont, S., et al. (2017). Falls and fracture risk in older adults. Journal of Aging Health, 29(1), 15-25.
  • Cummings, S.R., et al. (2002). Risk factors for hip and wrist fractures in elderly women.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46(9), 663-670.
  • Orces, C.H. (2013). Epidemiology of distal forearm fractures in the United States, 2001–2010. Journal of Orthopaedic Trauma, 27(9), e195-200.
  • Dukas, L., et al. (2011). Physical activity and risk of wrist fractures in elderly women. Archives of Osteoporosis, 6(1-2), 3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