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不止 “打一针”:麻醉医生在静脉曲张手术中的关键作用

  • 447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不止 “打一针”:麻醉医生在静脉曲张手术中的关键作用封面图

不止 “打一针”:麻醉医生在静脉曲张手术中的关键作用

“医生,我腿上的青筋越来越明显,走路久了还酸胀,是不是得做静脉曲张手术?”“听说这手术不大,是不是随便打个麻醉就行?” 在血管外科门诊,这样的对话很常见。静脉曲张作为下肢血管的常见病,手术治疗技术已十分成熟,但很多患者往往只关注手术医生的操作,却忽略了背后另一个关键角色 —— 麻醉医生。事实上,从手术前的评估到术后的疼痛管理,麻醉医生的工作贯穿始终,直接影响手术安全和恢复质量。那么,在静脉曲张手术中,麻醉医生到底能做些什么?我们不妨从手术的全流程展开,揭开麻醉医生的 “隐形守护”。

一、术前:精准评估,为手术 “定制” 麻醉方案

静脉曲张手术虽多为微创或中小手术,但并非所有患者都适合简单的麻醉方式。麻醉医生的第一步工作,是在术前通过详细评估,为每位患者 “量身定制” 安全的麻醉方案,这也是保障手术顺利的基础。

1. 全面问诊:摸清患者 “身体底子”

手术前 1-3 天,麻醉医生会到病房或门诊进行术前访视。不同于手术医生关注血管病变的程度,麻醉医生更在意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 —— 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疾病?是否有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问题?是否对某些药物过敏?甚至连患者平时的睡眠质量、是否吸烟饮酒,都是评估的重要内容。
比如,一位同时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的静脉曲张患者,若血压控制不佳(收缩压超过 160mmHg),术中可能出现血压波动过大,增加心脑血管意外风险;若血糖过高(空腹血糖超过 8.3mmol/L),则会影响术后伤口愈合。麻醉医生会根据这些情况,提前与内科医生沟通,协助调整血压、血糖,待指标稳定后再安排手术。此外,对于长期服用抗凝药物(如阿司匹林、华法林)的患者,麻醉医生会指导其在术前适当停药,避免术中或术后出血风险增加 —— 这些细节看似与 “麻醉” 无关,却是保障手术安全的关键前提。

2. 评估手术方式,选择适配的麻醉类型

静脉曲张手术的麻醉方式并非 “一刀切”,而是需要根据手术方式、患者耐受度等因素综合选择。目前临床常用的静脉曲张手术主要有三类,对应的麻醉方式也各有不同,麻醉医生需要逐一判断适配性:
  • 传统高位结扎剥脱术:这类手术需要在腹股沟区域做小切口,剥离病变静脉,手术时间相对较长(约 1-2 小时),且涉及下肢多个部位的操作。麻醉医生通常会选择硬膜外麻醉腰硬联合麻醉—— 通过在患者腰部注射麻醉药,阻断下肢的痛觉神经信号,让患者在清醒状态下(或轻度镇静)接受手术,既能保证麻醉效果,又能避免全身麻醉对呼吸、循环系统的影响。
  • 微创激光 / 射频消融术:属于微创治疗,仅需在小腿扎一个针眼,通过导管将激光或射频能量输送到病变静脉,使其闭合。这类手术创伤小、时间短(单条腿约 30 分钟),麻醉医生多选择局部麻醉(如肿胀麻醉)—— 将含有局麻药的肿胀液注射到病变静脉周围,既能阻断痛觉,又能减少术中出血,术后恢复更快。
  • 泡沫硬化剂注射术:适用于轻度静脉曲张或术后残余静脉,仅需将泡沫硬化剂注入静脉内,使其发生无菌性炎症后闭合。这种手术几乎无创伤,麻醉医生通常会选择局部浸润麻醉,仅在注射点周围涂抹或注射少量局麻药,患者全程基本无痛苦。
在选择麻醉方式时,麻醉医生还会充分尊重患者的意愿。比如,有些患者对 “腰部打针” 的硬膜外麻醉感到恐惧,若手术方式允许(如微创消融术),麻醉医生会优先考虑局部麻醉;若患者合并严重的腰椎疾病(如腰椎间盘突出),无法进行腰部麻醉,则会调整为全身麻醉,确保患者在舒适、安全的状态下完成手术。

3. 提前告知风险,缓解患者焦虑

很多患者对麻醉存在恐惧,担心 “麻醉后醒不过来”“术后腰痛” 等。麻醉医生会在术前详细解释麻醉过程:“硬膜外麻醉时,你需要侧卧屈膝,我们会在腰部皮肤消毒后,用细针轻轻穿刺,过程中可能会有轻微酸胀感,但不会很痛”“局部麻醉时,你全程清醒,能听到医生说话,若有不适可以随时沟通”。同时,麻醉医生会客观告知麻醉可能的风险(如局部麻醉药过敏、硬膜外麻醉后头痛等),以及医生会采取的预防措施 —— 比如术前进行过敏测试、术后指导患者平卧 6 小时减少头痛风险。这种 “透明化” 的沟通,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焦虑,让患者更安心地配合手术。

二、术中:全程守护,把控手术 “安全防线”

手术当天,当患者被推进手术室后,麻醉医生的工作进入核心阶段 —— 不仅要精准实施麻醉,还要全程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处理突发情况,确保手术在安全、平稳的环境中进行。

1. 麻醉实施:精准操作,兼顾效果与安全

不同的麻醉方式,实施流程也不同,但麻醉医生的操作始终围绕 “精准” 二字:
  • 硬膜外麻醉 / 腰硬联合麻醉:患者侧卧后,麻醉医生会先在腰部皮肤涂抹局麻药,再用专用的穿刺针逐层穿过皮肤、肌肉,到达硬膜外腔或蛛网膜下腔。这个过程中,麻醉医生会通过 “回抽” 动作判断穿刺位置是否正确 —— 若回抽到脑脊液,说明进入蛛网膜下腔(腰麻);若回抽到血液,则需调整位置,避免局麻药注入血管导致中毒。确认位置后,缓慢推注麻醉药,随后用针刺试下肢皮肤,询问患者 “是否有麻木感”,确保麻醉平面(痛觉消失的范围)控制在胸部以下(通常不超过 T10 平面),既保证手术区域无痛,又不影响呼吸和下肢运动功能。
  • 局部麻醉:对于微创消融术或硬化剂注射术,麻醉医生会根据手术范围配制肿胀液(通常为利多卡因 + 生理盐水 + 肾上腺素)。肾上腺素能收缩血管,减少术中出血,同时延长局麻药的作用时间。注射时,麻醉医生会沿着病变静脉的走向,分点、缓慢注射肿胀液,确保药液均匀分布在静脉周围,避免因注射过快导致局部胀痛。注射后,麻醉医生会用手轻轻按压注射部位,促进药液扩散,5-10 分钟后确认麻醉效果,再示意手术医生开始操作。
  • 全身麻醉:若患者因特殊情况需要全身麻醉(如合并严重基础疾病、手术时间较长),麻醉医生会先为患者静脉注射镇静药(如丙泊酚),让患者快速入睡,再插入气管导管,连接呼吸机辅助呼吸,随后静脉输注镇痛药和肌松药,确保患者术中无痛苦、无记忆。整个过程中,麻醉医生会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潮气量等指标,避免出现呼吸抑制。

2. 生命监测:实时 “护航”,应对突发情况

手术过程中,麻醉医生的目光几乎不会离开患者的生命体征监护仪 —— 屏幕上跳动的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心电图等指标,是反映患者身体状态的 “晴雨表”。静脉曲张手术虽风险较低,但仍可能出现突发情况,麻醉医生需要第一时间识别并处理:
  • 血压波动:手术中牵拉静脉、患者紧张等因素,可能导致血压升高或降低。若血压突然升高(收缩压超过 180mmHg),麻醉医生会静脉注射降压药,避免血压过高增加脑出血风险;若血压降低(收缩压低于 90mmHg),则会快速输注液体或使用升压药,保证大脑、心脏等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
  • 呼吸抑制:若采用硬膜外麻醉,麻醉平面过高可能影响膈肌运动,导致患者呼吸变浅、血氧饱和度下降。麻醉医生会立即让患者吸氧,调整体位(如半坐卧位),必要时用面罩辅助呼吸;若患者出现严重呼吸抑制,则会紧急改为全身麻醉,插入气管导管。
  • 局麻药中毒:局部麻醉时,若局麻药意外注入血管(如穿刺时损伤小血管),可能导致局麻药中毒,患者出现头晕、耳鸣、抽搐等症状。麻醉医生会立即停止注射局麻药,静脉注射抗惊厥药(如地西泮),同时吸氧、维持循环稳定,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
此外,对于手术时间较长的传统手术,麻醉医生会根据麻醉效果的消退情况,适时追加麻醉药,确保患者全程无痛。比如,硬膜外麻醉的作用时间约 2 小时,若手术超过 1.5 小时,麻醉医生会通过硬膜外导管缓慢追加局麻药,维持麻醉效果。

3. 配合手术操作,优化手术条件

麻醉医生不仅是 “安全守护者”,还是手术医生的 “好搭档”。在静脉曲张手术中,麻醉医生会根据手术需求,为手术操作创造更便利的条件:
  • 控制下肢温度:手术中,患者下肢暴露时间较长,容易受凉,影响血管收缩功能。麻醉医生会通过暖风毯、加热输液器等设备,将患者下肢温度维持在 36-37℃,既保证患者舒适,又避免低温导致的血管痉挛,便于手术医生识别病变静脉。
  • 调整体位:传统高位结扎剥脱术需要患者平卧,下肢略抬高(约 15°),以减少静脉充盈,方便手术医生剥离静脉。麻醉医生会协助护士调整手术床的角度,同时观察患者体位改变后的生命体征,避免因体位变化导致血压波动。
  • 及时沟通反馈:手术中,若患者出现不适(如局部胀痛、恶心),麻醉医生会及时与手术医生沟通,判断是否需要调整手术操作或追加麻醉药。比如,在微创消融术治疗小腿静脉时,若患者感到局部灼热感,麻醉医生会追加肿胀液,减轻不适感,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三、术后:镇痛与康复指导,助力快速恢复

手术结束不代表麻醉医生的工作完成 —— 术后的疼痛管理和康复指导,同样是麻醉医生的重要职责。静脉曲张手术后的疼痛虽不剧烈,但若疼痛控制不佳,会影响患者术后活动(如下床行走),延缓恢复进程。麻醉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手术方式和疼痛程度,制定个性化的术后镇痛方案。

1. 选择合适的镇痛方式,缓解术后疼痛

不同的手术方式,术后疼痛特点不同,麻醉医生会选择对应的镇痛方式:
  • 局部麻醉术后:微创消融术或硬化剂注射术后,患者下肢可能出现轻微胀痛、酸痛,疼痛评分通常在 2-3 分(满分 10 分)。麻醉医生会为患者开具口服镇痛药,指导患者在疼痛明显时服用,同时告知患者 “术后 24 小时内疼痛可能较明显,之后会逐渐减轻”,避免患者因过度担心疼痛而不敢活动。
  • 硬膜外麻醉术后:传统手术术后,患者下肢可能出现切口疼痛、牵拉痛,疼痛评分约 3-4 分。麻醉医生会保留硬膜外导管 1-2 天,通过导管持续输注低浓度的局麻药和镇痛药),实现 “术后镇痛”。这种方式镇痛效果好,且能减少口服镇痛药的用量,降低药物副作用(如胃肠道不适)。麻醉医生会每天评估患者的疼痛情况,调整镇痛药物的剂量,待疼痛明显减轻后(通常术后 24-48 小时),再拔除硬膜外导管。
  • 全身麻醉术后:全身麻醉患者术后可能出现咽喉部不适(如咽痛)、切口疼痛,麻醉医生会在患者苏醒前,通过静脉注射镇痛药,让患者苏醒后无明显疼痛;术后则根据疼痛情况,开具口服或静脉镇痛药物。

2. 监测术后并发症,及时处理异常

术后,麻醉医生会定期到病房随访,观察患者是否出现麻醉相关的并发症:
  • 硬膜外麻醉后头痛:少数患者在硬膜外麻醉后,可能因脑脊液漏出导致低颅压头痛,表现为坐起或站立时头痛加重,平卧后缓解。麻醉医生会指导患者多饮水、平卧休息,必要时静脉输注生理盐水或硬膜外腔注射自体血补丁(将患者自身血液注入硬膜外腔,堵塞漏口),通常 1-3 天内头痛可缓解。
  • 局部麻醉后皮肤麻木:局部麻醉时,若局麻药扩散到周围感觉神经,可能导致术后下肢局部皮肤麻木。麻醉医生会告知患者 “这种麻木通常是暂时的,局麻药代谢完毕后(约 24-48 小时)会逐渐恢复”,避免患者误解为 “神经损伤”。若麻木持续超过 1 周,麻醉医生会协助进行神经功能检查,排除其他问题。
  • 恶心呕吐:全身麻醉或使用阿片类镇痛药后,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术后恶心呕吐。麻醉医生会根据情况,为患者静脉注射止吐药,同时指导患者术后清淡饮食,避免油腻、辛辣食物,减少恶心呕吐的发生。

3. 康复指导,促进术后恢复

除了疼痛管理和并发症处理,麻醉医生还会为患者提供术后康复指导:
  • 活动建议: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有助于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但过度活动可能加重切口疼痛。麻醉医生会根据患者的麻醉方式和手术情况,给出具体的活动建议:“局部麻醉术后 6 小时即可下床缓慢行走,每次 10-15 分钟,每天 3-4 次;硬膜外麻醉术后需平卧 6 小时,之后再下床活动,避免剧烈运动”。
  • 饮食与用药指导:麻醉医生会告知患者 “术后 24 小时内避免饮酒,以免影响麻醉药物代谢;服用镇痛药期间,若出现头晕、嗜睡,应避免驾驶或操作精密仪器”。对于需要长期服用抗凝药物的患者,麻醉医生会与血管外科医生沟通,指导患者术后何时恢复服用抗凝药,以及如何监测凝血功能。
  • 复查提醒:麻醉医生会提醒患者 “若术后出现下肢明显肿胀、疼痛加剧、皮肤温度升高,或麻醉相关并发症(如头痛、麻木)持续不缓解,应及时到医院复查”,确保患者在康复过程中出现问题能及时处理。

四、总结:麻醉医生 —— 静脉曲张手术中的 “全能守护者”

从术前的精准评估,到术中的全程监测,再到术后的镇痛与康复指导,麻醉医生的工作贯穿静脉曲张手术的每一个环节。他们不仅要 “打一针” 让患者无痛,更要通过专业的判断和操作,为手术安全 “兜底”,为患者恢复 “提速”。
对于需要接受静脉曲张手术的患者而言,了解麻醉医生的工作,能让你更清晰地认识到手术的安全性和规范性 —— 当你躺在手术台上时,身边的麻醉医生正在用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为你的手术之旅保驾护航。因此,在术前与麻醉医生充分沟通,术后遵循麻醉医生的指导,才能更好地配合治疗,实现快速康复。
毕竟,一场成功的静脉曲张手术,不仅需要手术医生的精湛技术,更离不开麻醉医生的 “隐形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