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腺肌瘤与麻醉:全面解读与管理策略
01 什么是子宫腺肌瘤?
子宫腺肌瘤是指子宫内膜组织异位侵入子宫肌层形成的良性病变,异位内膜组织会随月经周期发生出血、增生,导致子宫肌层增厚、质地变硬。多数患者早期无症状,但对于麻醉医生而言,这是术前评估的关键指标——腺肌瘤会通过以下途径影响围术期安全:
• 增加术中出血风险:异位内膜组织周围血管丰富,且会改变子宫正常血供,手术分离时易出现快速失血。
• 影响麻醉药物代谢:部分患者因长期贫血或激素治疗,肝肾功能及循环状态受影响,可能导致麻醉药物(如丙泊酚、阿片类药物)的起效时间、作用时长发生改变。
• 增加循环管理难度:若合并重度贫血,麻醉诱导期易出现低血压、心率骤升等循环波动,需提前制定针对性预案。
02 症状表现与麻醉风险预警
腺肌瘤的症状进展与麻醉风险直接相关,以下症状提示需强化术前准备:
• 经量显著增多(>80ml/周期)、经期延长(>7天):长期失血易导致缺铁性贫血,当血红蛋白(Hb)<80g/L时,麻醉诱导期循环崩溃风险升高;Hb<60g/L(重度贫血)时,需在术前紧急输血纠正,否则无法耐受麻醉。
• 进行性加重的痛经:需依赖镇痛药(如布洛芬、吗啡类药物)缓解时,可能存在长期药物依赖,麻醉中需增加阿片类药物用量,同时警惕药物交叉反应(如NSAIDs类药物导致的血小板功能异常)。
• 非经期持续性盆腔痛:提示病灶可能累及盆腔神经,术中牵拉子宫或病灶时,易引发迷走神经反射(心率骤降至50次/分以下、血压下降),需提前用阿托品预防。
临床案例:一名50岁患者因忽视经期贫血,就诊时Hb仅65g/L(正常110-150g/L),拟行子宫切除术。麻醉评估发现其术前未纠正贫血,直接导致麻醉诱导后血压从120/80mmHg降至70/40mmHg,需紧急输注红细胞悬液后才恢复稳定,手术被迫延迟1小时。
03 致病原因与麻醉评估关联
腺肌瘤的致病因素不仅影响疾病发生,也为麻醉管理提供重要依据:
• 激素影响(35-50岁高发):长期激素波动可能导致患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麻醉中需加强循环、血糖监测,避免使用可能影响激素水平的药物(如地塞米松需谨慎使用)。
• 子宫手术/分娩史:有剖宫产、子宫肌瘤剔除术史的患者,腹腔内可能存在粘连,麻醉时需警惕:① 硬膜外麻醉穿刺风险升高(粘连可能导致脊柱解剖结构改变);② 全麻下腹腔镜手术气腹建立难度增加,易出现皮下气肿,需加强气道压力监测。
• 免疫与炎症因素:合并慢性炎症的患者,术后感染风险升高,麻醉中需注意体温监测,同时避免使用抑制免疫的药物(如高剂量糖皮质激素)。
04 诊断手段与麻醉术前评估
诊断检查结果是麻醉方案制定的核心依据:
• 妇科超声:需重点关注子宫体积、病灶血流信号。若子宫体积>孕12周大小,提示术中出血风险显著升高,麻醉需提前备好自体血回输装置及2-4单位异体血。
• MRI(磁共振):用于明确病灶与子宫血管、神经的关系,尤其对拟行病灶剔除术的患者,MRI结果可帮助麻醉医生预判:① 手术时间(通常>2小时需选择全麻);② 术中牵拉反应的严重程度(病灶靠近宫颈者易引发迷走反射)。
• 实验室检测:除血常规(评估贫血程度)外,需必查凝血功能(PT、APTT、PLT) 和肝肾功能:长期月经过多可能导致凝血因子消耗,PLT<100×10⁹/L时需警惕术中出血;肝肾功能异常会影响麻醉药物(如罗库溴铵、七氟烷)的代谢排泄,需调整用药剂量。
05 治疗选择与麻醉方案精准匹配
5.1 非手术治疗的麻醉注意事项
• 适用场景:症状较轻或暂不适合手术(如Hb<70g/L未纠正)的患者,常用药物包括GnRH-a、NSAIDs(。
• 麻醉关联风险及应对:
◦ GnRH-a长期使用(>6个月):可能导致骨质流失(骨密度下降)和血管舒缩功能紊乱,若患者需行其他手术(如骨折手术):① 硬膜外麻醉穿刺时需动作轻柔,避免病理性骨折;② 麻醉诱导及体位变动时,需缓慢操作,预防体位性低血压(收缩压下降>20mmHg)。
◦ NSAIDs类药物:术前需停药5-7天,停药期间需复查血小板功能(如血小板聚集试验),若功能异常,麻醉中需备好止血药物,并避免使用可能加重出血的药物。
5.2 手术治疗的麻醉策略
手术方式直接决定麻醉选择,需结合患者生育需求、病情严重程度制定方案:
全子宫切除术(无生育需求、症状严重者)
• 麻醉方式:首选全身麻醉,理由如下:① 手术时间长(2-4小时),全麻可通过气管插管保证气道安全,避免长时间硬膜外麻醉导致的局麻药中毒风险;② 便于术中循环管理,可通过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实时调整血压。
• 麻醉管理核心要点:
1. 术前准备:Hb需纠正至≥80g/L,若Hb<70g/L,术前1-2天输注悬浮红细胞1-2单位;合并高血压者,术前需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
2. 术中管理:① 采用“控制性降压”技术,将收缩压控制在100-120mmHg(或平均动脉压65-75mmHg),减少子宫血管床出血;② 备好缩宫素(术中静脉滴注,促进子宫收缩止血)、氨甲环酸(负荷剂量1g静脉推注);③ 出血量>500ml时,立即启动输血流程,按1:1比例补充红细胞悬液和新鲜冰冻血浆。
3. 术后镇痛:采用“多模式镇痛”,手术结束前30分钟静脉给予负荷剂量镇痛药(如舒芬太尼5μg),术后连接静脉自控镇痛泵(PCIA),配方为舒芬太尼(100μg)+托烷司琼(10mg)+生理盐水至100ml,背景剂量2ml/h,单次按压剂量0.5ml,锁定时间15分钟。
子宫腺肌瘤病灶剔除术(有生育需求、病灶局限者)
• 麻醉方式:二选一,需严格评估适应证:
◦ 全身麻醉:适合手术时间>2小时、病灶血供丰富者,优势是可通过深度麻醉抑制子宫牵拉反应(避免心率骤降),常用诱导方案:丙泊酚(1.5-2mg/kg)+舒芬太尼(0.3-0.5μg/kg)+罗库溴铵(0.6mg/kg),维持用七氟烷(1%-2%)复合瑞芬太尼(0.1-0.2μg/kg/min)。
◦ 硬膜外麻醉:适合手术时间<2小时、无凝血异常(PLT>100×10⁹/L)及穿刺禁忌(如脊柱畸形)者,优势是术后镇痛效果好,穿刺点选择L2-3或L3-4间隙,局麻药选用0.5%罗哌卡因,首次剂量15-20ml,平面控制在T8以下。
• 麻醉管理核心要点:
1. 出血预防:术前备好自体血回输装置(若预计出血量>800ml),术中密切监测中心静脉压(CVP),CVP<5cmH₂O时及时补液(晶体液:胶体液=2:1),避免低血容量性休克。
2. 循环监测:病灶剔除后可能因子宫收缩不良导致急性出血,需每5分钟记录一次血压、心率,若收缩压下降>30mmHg,立即静脉推注麻黄碱(10-15mg),同时加快输液速度。
双侧输卵管/卵巢处理术(联合子宫手术者)
• 麻醉重点关注:卵巢血管结扎时易因牵拉刺激引发迷走神经反射,表现为心率骤降(<50次/分)、血压下降(收缩压<80mmHg)。预防措施:① 术前30分钟静脉注射阿托品(0.5mg);② 术中若出现反射,立即暂停手术操作,静脉追加阿托品(0.25-0.5mg),同时泵注去甲肾上腺素(0.05-0.1μg/kg/min)维持血压。
5.3 临床案例:麻醉管理实践
一名50岁患者,因子宫腺肌瘤合并重度贫血(Hb 62g/L),拟行“经腹全子宫切除+双侧附件切除术”,麻醉团队实施以下精准管理:
1. 术前纠正:术前1天输注悬浮红细胞2单位,Hb提升至78g/L,同时口服铁剂(琥珀酸亚铁0.2g,每日3次);
2. 麻醉诱导与维持:采用“慢诱导”方式(丙泊酚1mg/kg缓慢推注),避免血压骤降,维持期用七氟烷(1.5%)复合瑞芬太尼(0.15μg/kg/min),保证麻醉深度(BIS值40-60);
3. 术中监测:行右颈内静脉穿刺监测CVP,左桡动脉穿刺监测有创动脉压,根据CVP(维持8-12cmH₂O)调整输液量,用硝酸甘油(0.5-1μg/kg/min)将MAP控制在65-75mmHg;
4. 术后镇痛:手术结束前给予舒芬太尼10μg静脉推注,连接PCIA泵,术后VAS疼痛评分均<3分。
最终手术历时3.5小时,出血量约400ml,患者未出现麻醉相关并发症(如低血压、恶心呕吐),术后6天顺利出院。
06 日常生活管理与麻醉术前配合
患者的术前准备直接影响麻醉安全,需重点做好以下4点:
1. 严格遵医嘱停药:长期服用NSAIDs类镇痛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者,需在术前5-7天停药,不可自行减量或继续服用,避免术中出血风险升高;
2. 配合术前检查:术前1-3天需完成血常规、凝血功能、心电图等检查,若Hb<80g/L,需及时告知医生,必要时接受输血治疗;
3. 术前禁食禁水:全麻患者需术前8小时禁食、4小时禁水,避免麻醉诱导时发生呕吐、误吸(可能导致吸入性肺炎);
4. 主动告知病史:术前需详细告知麻醉医生:① 既往麻醉史(如是否出现过麻药过敏、术后恶心呕吐);② 长期用药史(如降压药、降糖药需服用至术前 morning);③ 手术史(尤其是盆腔手术史,便于评估粘连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