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麻醉领域的应用:保障手术安全及围术期管理

  • 481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麻醉领域的应用:保障手术安全及围术期管理封面图

麻醉领域的应用:保障手术安全及围术期管理

01 麻醉在手术中的重要性是什么?

动手术这事其实没那么遥远,有时候一个小意外,哪怕是摔了一跤,都可能让麻醉师登场。不管是缝针、切除、抢救还是大手术,麻醉几乎都离不开。简单来说,麻醉师像是在那扇手术室门口,默默守护着大家能安全走进来,又清醒平安地离开。

麻醉不光是“打一针睡一觉”那么简单。它其实是围绕着“让你不疼、不受苦、不出大乱子”这三件事来设计的。手术时,病人痛觉被屏蔽,呼吸、心跳的变化也会被持续监控和调整。哪怕在手术中遭遇突发状况,麻醉师也能第一时间处理。这段守护,是每场手术成功不可或缺的一环(Apfelbaum, J.L., et al., 2012)

这么说,你可能理解:麻醉医生其实是“幕后英雄”,对手术是否能顺利、不出意外,起着关键作用。一些极危重症的抢救场景,正是麻醉团队努力保证生命体征平稳、风险可控,这背后是大量专业知识和操作经验的积累。

🩺 有些风险其实藏得很深,比如病人既往有心脏问题、肝功能异常、或者短时间内多次接受治疗,麻醉师都要全盘考虑,调控药物剂量,预判潜在危险。

02 麻醉的类型及其适应症有哪些?

麻醉并不只有一种。最容易让人联想到是“全麻”——一下子让你进入深睡眠,完全没痛感。这常用在创伤、脑部、胸腹部等大型手术。其实麻醉方式很“灵活”:还有局部麻醉、椎管内麻醉、镇静等,根本不只是“昏睡过去”。

  • 全身麻醉:适合全身手术或身体大范围操作。例如严重外伤、脑部手术,麻醉医生会用药让全身进入“休眠”状态,同时监控呼吸和循环。
    案例提醒:有位46岁的男患者,因严重创伤伴硬膜下出血和面部骨折,手术时就选择全身麻醉,术中持续29分钟。这里全麻保证了彻底止痛、安全操作,期间用药调配也考虑到肝功能和呼吸管理。
  • 区域麻醉:比如“下半身麻醉”(腰麻、硬膜外麻醉),多用在剖宫产、下肢骨折手术。这种方式让某一部位失去知觉,但头脑保持清醒,术中既交流又能减轻焦虑感。
  • 局部麻醉:多见于小手术,如缝合伤口、拔牙。直接注射到病灶处,短时间内就能止痛。
    生活中很常见,比如跌倒后头部创口缝合,一支局麻药就能搞定。
  • 镇静与镇痛:不是让你失去知觉,但会放松,让一些不太大的内镜操作也能无痛进行,比如胃镜检查时短暂轻度镇静。
💡 要明确,麻醉方式怎么定,不是随口一说,而是由病情、操作范围、病人身体状况和医疗资源共同决定的。

03 围术期生命体征管理的关键点是什么?

很多人手术时最担心的其实不仅仅是疼痛,还有:心跳会不会变慢、血压突然飙升、呼吸有没有异常——这些瞬息万变的小细节,需要专业的生命体征监测来守护。⚡️

麻醉期间,“心率、血压、呼吸、血氧”就像手术现场的四个传感器。麻醉师始终在背后关注它们的每一次波动。比如,全麻下手术,病人呼吸和气道要人工管理——这涉及到气管插管、呼吸机调节,确保氧气和二氧化碳正常交换;血压的管理则要求及时调整用药,既防止出血过多,也要提防低血压导致脑、肾的供血不足。

有些慢性病患者(如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更是重点:一旦术中监测到异常,麻醉师会根据提前制定的计划,比如调整液体输入、加强药物支持,必要时推迟或中断手术以抢救生命。这些复杂又快速的决策,都是在围术期几分钟乃至几秒钟内做出的。

👀 心电图、动脉血气分析、脉搏血氧等检查手段,其实早已成为手术基本配置,每次手术背后都有一套即时响应的“预警系统”。

04 重症监护中麻醉的作用是什么?

一些大型创伤手术结束后,患者不是马上醒来抱着家人,而是还要住到重症监护室(ICU)。在ICU里,麻醉技术并没下岗,而是承担着帮助重症患者平稳度过危险期的“定海神针”作用。

这类患者常常有多系统损伤,比如上文病例——不仅有脑出血、骨折,还有胸腔积液、肝功能不全。这个时候,麻醉技术会用于后续镇静、镇痛,甚至辅助呼吸。比如使用镇静药物维持患者安静,减少对呼吸机的抵抗,降低机体应激反应,为医护和身体争取更多恢复时间(引用:Barr, J., et al., 2013)。

如果没有这些技术,患者的痛苦会骤增,而且可能出现并发症,比如呼吸衰竭、心律失常。因重症患者往往要反复手术或者气道管理,也容易出现休克,这些时刻依赖 ICU 医疗团队持续管理麻醉药物和生命体征平衡。

🔄 平稳持续的麻醉管理,不仅减少创伤后并发症,也为恢复争取了更多主动权。

05 急救复苏中的麻醉技术有哪些?

急救场景下,对麻醉的需求经常出乎意料。车祸、跌落、高处坠落这些意外,往往需要在最短时间内“争分夺秒”——而麻醉技术保证了复苏过程的安全、高效。

  • 气道管理:突发晕厥、呼吸暂停时,麻醉师会迅速建立气道(如气管插管),用呼吸机为患者提供氧气。这对头部外伤或胸部受伤尤其关键。
  • 镇痛镇静:急救现场不能“硬抗”剧痛,恰当用药能降低休克反应,让抢救和转运更平稳。
  • 复苏药物:按抢救流程,合理选择用药,比如肾上腺素、镇静剂,缓解内脏器官受损。

手术急救时,有些患者刚送来生命体征就不太稳定,比如重度颅脑损伤、严重出血。这些急救情境下,麻醉技术不仅提高了抢救的成功率,还降低了后续并发症发生的概率。

⚠️ 复苏流程讲究快、准、严,麻醉管理绝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决定转危为安的关键环节。

06 如何有效管理术后疼痛?

动过手术的人常说,最怕不是手术本身,而是“伤口疼得睡不着”。术后疼痛管理,其实可以做得很细致,也比多数人想象的更有科学依据。

  • 按需用药:术后一旦疼痛指标升高,医生会根据需要使用镇痛泵、口服或注射止痛药(如地佐辛、布洛芬等),做到“痛就治、不硬忍”。
  • 多模式镇痛:不只是靠一种药物,多种方式协同(口服、静脉、局部/肢体阻滞),能兼顾不同类型的疼痛,提高患者舒适度,减少用药副作用。
  • 辅助方法:比如物理制动、冷敷、气压按摩等,也有助于缓解疼痛和早期恢复。

对有基础疾病的患者,术后疼痛管理需特别关注,比如伴有癫痫、肝功能受损时,止痛药的种类和剂量要格外谨慎调整。这一步,通常由手术团队协作,包括麻醉、外科和护理专业人员密切配合(Kehlet, H., & Dahl, J.B., 2003)

🌱 术后疼痛不必硬扛。科学管理不仅能让伤口恢复快,也让人心情更好、活动更早。

07 术后康复与自我管理建议

其实,不管是大型创伤手术,还是常规手术,术后康复绝不是“等伤口自动养好”这么简单。恢复期间,营养配合、适当锻炼、心理调整都非常重要。

  • 瘦肉、鱼类:富含优质蛋白,有助于组织修复。推荐每天适量摄入,煮炖为主。
  • 新鲜蔬菜:提供丰富维生素和矿物质,促进免疫力恢复。可选择西兰花、菠菜、胡萝卜。
  • 多喝水:有助于代谢废物、防止便秘。饭前饭后分次饮用较佳。
  • 水果:例如苹果、橙子、蓝莓,既补充维C,又有抗氧化作用。

有些朋友觉得“手术伤口养着别动”,其实,早期下床活动(根据医生指导)能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血栓,也有利于肺部恢复。

假如术后自觉不适,比如持续高热、呼吸急促、腹部剧痛等,一定要主动联系手术、麻醉医生和护理团队,避免意外延误。

😊 恢复路上,有问题就问,饮食多样化、作息规律、保持好情绪,小小调整,也能为健康加码。

引用文献

  • Apfelbaum, J.L., Connis, R.T., Nickinovich, D.G., et al. (2012).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preoperative fasting and the use of pharmacologic agents to reduce the risk of pulmonary aspiration: application to healthy patients undergoing elective procedures: an updated report. Anesthesiology, 114(3), 495-511.
  • Barr, J., Fraser, G.L., Puntillo, K., et al. (2013).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pain, agitation, and delirium in adult patients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Critical Care Medicine, 41(1), 263-306.
  • Kehlet, H., & Dahl, J.B. (2003). Anaesthesia, surgery, and challenges in postoperative recovery. The Lancet, 362(9399), 1921-1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