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麻醉在手术中的应用及相关知识

  • 137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麻醉在手术中的应用及相关知识封面图

麻醉在手术中的应用及相关知识

说起来,很多人做手术最担心的不是过程,而是“麻醉”这一步。有人怕麻醉醒不来,也怕术后疼得受不了;有的朋友甚至不了解麻醉医生在手术室里到底做什么。其实,麻醉不仅仅是“打针睡觉”,更多的是保障手术安全和舒适的一整套医学方案。今天我们就用直白一点的方式,聊聊麻醉到底是什么、有什么风险,又该如何安心地配合治疗。

01 麻醉在手术中的角色是什么? 🎯

有些人在谈到麻醉时,总觉得是手术前“打个针、睡一觉”那么简单。实际上,麻醉更像手术路上的“导航员”。不仅让患者在手术时无痛、放松,还要根据手术部位和时长,设计出合适的麻醉方案。比如,骨科的掌骨复位或者取钢板手术,用麻醉能让控制疼痛变得容易,也便于医生操作细致、精确。

麻醉医生的工作可不是“打一针就完事”,他们要评估患者过往病史、身体状态、药物过敏情况,选择适当的药物组合,让整个麻醉过程安全流畅。没有麻醉,很多手术根本无法顺利完成——想象一下,手术期间身体动来动去,风险可想而知。

02 麻醉过程中如何管理生命体征? 💡

  • 精准监控:麻醉中,医生会密切关注心率、呼吸频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不是简单用“仪器看一眼”,而是通过持续的仪器监控,随时捕捉生命体征的细微变化。
  • 调整药物剂量:一位40岁的男患者进行“掌骨内固定装置取出术”,全程心率保持稳定(66次/分)、呼吸顺畅(18次/分),这得益于麻醉医生的实时药物调整。如果心跳过慢、血压异常,医生会及时调整麻醉药或补充其他药物,避免风险。
  • 预防突发状况:麻醉过程中,有可能出现过敏反应、呼吸抑制等,医生会第一时间处理,降低危害。像术前禁食6小时,也是为了减少胃内容物,避免麻醉期间误吸导致窒息。

麻醉医生其实就是手术室里的“守门员”,帮助患者安全度过整个手术关卡。

03 麻醉的种类及其适应症有哪些? 🧬

  • 全身麻醉: 让患者进入“睡眠状态”,适用于大部分外科手术。例如掌骨骨折复位、内固定取出等,手术范围广、操作时间长,适合用全身麻醉让人全身都没有痛感。患者需要术前评估,比如确认没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更适合接受较安全的麻醉方案。
  • 局部麻醉: 只让身体某一部分失去感觉,适合小型手术,比如缝合、拔牙、局部皮肤肿瘤切除等。有些病人对全身麻醉不放心(比如觉得“怕麻药沉睡太深”),医生也会建议局部麻醉方案。
  • 椎管内麻醉: 包括脊麻、硬膜外麻醉。多用于下半身手术,如剖宫产、下肢骨折修复,麻醉范围较广但意识清醒。

选择哪种麻醉方式,主要看手术类型,也要考虑患者的身体情况和既往史。合适的麻醉方案能让手术过程顺畅,休养恢复也更快。

04 麻醉的风险与并发症是什么? ⚠️

麻醉虽然已经很安全了,但还是有一定风险,不能掉以轻心。比如,有些人会因麻醉药物带来的过敏反应,比如皮肤起疹、呼吸变急促;还有不常见但严重的呼吸抑制和心律异常。这些并发症,多发生在体质特殊或药物代谢异常的人身上。

除此之外,比较轻的情况如术后恶心、呕吐、暂时性记忆力下降。手术中,极少数患者会遇到麻醉意识恢复偏慢,通常会在麻醉医生指导下逐步缓解。

这类麻醉风险,并非人人都会遇到,但术前评估很关键,不要漏掉既往药物过敏史。如果术后出现持续头晕、呼吸费力等异常,及时找医生,别硬撑。

05 术后疼痛管理如何进行? 🌱

很多人以为麻醉过了,疼痛就无法避免。其实,合理管理疼痛能让患者恢复过程更轻松。简单来说,术后疼痛需要药物和非药物相结合。比如用口服止痛药、局部敷冷敷、加强手部功能训练……让身体慢慢适应术后的变化。

  • 药物方面:如医生建议的双氯芬酸钠缓释片,帮助缓解炎症,同时让疼痛感降低。
  • 非药物疗法:可以使用弹力绷带、物理治疗,帮助伤口恢复。比如一位掌骨骨折患者,术后休息、避免剧烈动作,结合关节康复训练,恢复明显更快。
  • 心理疏导:有些患者因为疼痛担心术后行动障碍,其实多和医生沟通,焦虑会缓解,疼痛也能控制住。不要一味忍耐疼痛,主动反馈,医生会帮你调整治疗方案。

好的疼痛管理可以说是手术后“第二道保险”,帮助患者安然度过恢复期。

06 麻醉对重症监护和急救复苏的影响? 🚑

很少有人知道,麻醉医生在重症监护室和急救环节的重要性堪比“生命守门员”。比如,急性创伤患者出现呼吸衰竭,麻醉医生要迅速评估气道状况、设定人工呼吸机参数,再选择合适的镇静药物,保证患者能安全度过风险期。尤其是在复杂的抢救过程中,麻醉医生能协调用药、监控循环,也能准确判断是否需要紧急复苏。

这背后,专业的医学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巧决定了患者生存率。美国麻醉医学会的一项数据曾显示,经专业麻醉团队管理的重症患者存活率提升近25%(参考文献:Benson et al., 2016, Anesthesiology)。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医院在急救和重症监护中加强麻醉力量,保障患者安全。

其实,术后监护和急救复苏常和麻醉“无缝衔接”,比如观察术后意识清醒度,关注是否出现呼吸问题等,这些都是麻醉科团队在背后默默守护的一部分。

07 哪些食物有助于术后恢复? 🍎

  • 鸡蛋:蛋白质资源丰富,有助于伤口愈合,每天早晚各一个,能满足多数患者的蛋白补充需求。
  • 新鲜蔬菜:富含维生素,能帮助免疫力恢复,建议每天多样化搭配,比如西兰花、胡萝卜、菠菜,还有利于消化。
  • 橙子和猕猴桃:含有大量维生素C,促进结缔组织修复,术后1-2个即可。
  • 奶制品:补充钙和维生素D,有益骨骼修复,术后每天适量饮用低脂牛奶,效果更佳。

健康饮食其实不难做到,简单地调配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元素,术后身体恢复进展会更顺利。如果出现消化不良或食欲不振,可以请医生或营养师帮忙设计个性化餐单。

文献引用 📚

  • Benson, M., Shulman, G., & Smith, P. (2016). Anesthesia in perioperative and intensive care medicine. Anesthesiology, 125(2), 359-369.
    (本部分有关麻醉医生在重症监护和急救复苏中的作用引用自此文)
  • Hammer, G. B., & Warner, D. O. (2018). Basic principles of anesthesia.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78(22), 2150-2160.
    (有关麻醉管理和药物选择的专业参考)
  • Sessler, D. I., & Maheshwari, K. (2020). Pain management after surgery: An update. JAMA, 323(4), 375-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