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麻醉科在围术期管理中的关键指导

  • 86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麻醉科在围术期管理中的关键指导封面图
麻醉科在围术期管理中的关键指导

手术前后,大部分人都会担心疼痛和安全问题。其实,麻醉科医生就像手术过程中看不见的守护者,不仅帮你“睡一觉”,还要随时留心各种生命体征。分娩也好,大手术也罢,有麻醉团队在场,很多细节你都不必操心。这篇文章就带你了解麻醉科到底做了些什么,为啥他们在围术期至关重要。

01. 麻醉在手术中的重要性是什么? 💉

跟不少人的想象不太一样,“麻醉”可不仅是打麻药让人睡着那么简单。手术过程中,麻醉科医生会根据不同的手术方式、患者身体状况和药物特性,制定最适合的麻醉方案。例如剖宫产时,需要能减疼痛又保证母婴安全;而肝胆手术、骨科手术,又要求麻醉状态的深浅灵活调整。

健康影响: 麻醉不仅消除疼痛,还能帮助维持呼吸、心跳等关键功能。手术过程中,患者的情绪波动、疼痛反应以及各类应激反应,都有可能影响恢复。有经验的麻醉医生能及时应对变化,减轻创伤应激,促进术后身体恢复。最直接好处是,手术风险降低,愈合过程更平稳。

实际上,麻醉医生是手术室里随时待命的“安全后盾”,不是只在手术开始时帮打麻药这么简单。
02. 如何监测围术期生命体征? 🩺

手术台上,每隔几分钟,仪器屏幕都会“滴滴滴”提醒着心率、血压、呼吸、氧饱和度等指标。麻醉科医生就像驾驶员,实时监控仪表盘上的每一个数据。简单来讲,这些参数就是身体的“警报器”,出现异常能马上反映出潜在风险。

  • 心率: 一般成年人每分钟60-100次,如果突然加快或减慢,很可能是失血或药物反应,必须及时干预。
  • 血压: 手术中不少药物可能让血压波动,需要不断调整用药。
  • 氧饱和度: 指血液里的氧气含量。跌破90%,就要密切关注,有时要额外吸氧或调整呼吸机参数。
案例简述: 一位33岁女性分娩过程中接受硬膜外镇痛。手术期间,麻醉科医生不断监测她的血压(115/75mmHg)、心率(76次/分)、呼吸和体温,保证生命体征在安全范围,不仅让产妇舒适,还减少分娩相关风险。
可以看出,实时监控生命体征,就是手术室里最实用的安全保障。
03. 麻醉科在重症监护中扮演什么角色? 🏥

并不是只有做手术才需要麻醉,重症监护室里很多抢救、特殊治疗都离不开麻醉科。比如多器官衰竭、败血症等危重病人,他们的呼吸、循环维持常常变得很棘手,需要麻醉医生用药物、机械通气等方式帮助身体稳定下来。

  • 机械通气管理: 有时候患者无法自主呼吸,麻醉医生根据血气分析调整呼吸机参数。
  • 镇痛与镇静: 重症患者常发生焦虑或痛苦,一些药物能让他们更加舒适,也能减少二次伤害。
  • 循环支持: 低血压、心功能不稳时,麻醉科评估后选用药物帮助提升血流量和氧供。
简单来说,重症监护里的“抢救小组”离不开麻醉团队,他们是危急关头维持生命的主力军。
04. 急救复苏中麻醉科的干预措施有哪些? 🚑

一旦遇到术中心脏骤停、呼吸停止或者突发过敏等急性情况,麻醉科医生会第一时间介入。复苏的第一步,通常是保证气道开放和呼吸道畅通。麻醉医生会通过插管、机械通气、药物推注等手段,帮助患者恢复生命体征。

  • 药物支持: 选择合适的急救药物,比如肾上腺素、抗过敏药,根据具体反应迅速处理。
  • 气道管理: 通过气管插管或喉罩等方法,解决呼吸阻塞,迅速恢复缺氧状态。
  • 液体复苏: 失血、休克时用特定液体快速补充,稳定循环。

在急救复苏这场“时速竞赛”里,麻醉科医生需要应变极快,对复苏流程非常熟悉。

说起来,麻醉团队在抢救环节就是随时待命的“急救战士”。
05. 疼痛治疗中麻醉科的作用是什么? 🤲

大多数人以为麻醉就是“睡觉不疼”,其实麻醉科还专门负责疼痛管理。分娩、手术、慢性病等场合,都有不同的止痛方案。例如硬膜外麻醉、神经阻滞以及多模式镇痛,医生会根据患者身体和手术类型,选择最合适、安全的方式。

  • 硬膜外麻醉: 最常用于分娩、剖宫产,让产妇尽量感受不到分娩剧痛,同时运动功能不受影响。
  • 神经阻滞: 局部麻醉针对某块区域,比如四肢手术,有针对性地阻断疼痛信息传递。
  • 多模式镇痛: 联合使用不同类药物,减少单一种类药物副作用,平衡止痛与安全。
案例启示: 那位33岁女性在分娩时,用硬膜外镇痛(罗哌卡因+舒芬太尼的方案),不仅减轻了疼痛,还减少了分娩应激,促进妈妈和宝宝术后平安。
可以看出,麻醉科其实也是疼痛治疗的“调控专家”,让手术后恢复更舒适。
06. 如何确保麻醉过程的安全与效率? 🛡️

麻醉的安全与效率,离不开细致的管理流程。从术前评估,到术中监测,再到术后观察,每一步都要严密把控,比如药物选择、过敏风险、并发症预防等。有效的团队沟通,也能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 术前评估: 包括既往病史、过敏史、心肺功能、体重身高等,每个细节都可能影响麻醉方式。
  • 术中监测: 实时观察生命体征,调整麻醉深度、药物剂量和氧气供应,预防术中危险。
  • 术后观察: 尤其关注呼吸恢复、意识转清、疼痛反应,防止并发症发生。

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建议,每一次麻醉都必须个体化定制,绝不可一刀切。(参考: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2020)。

其实麻醉医生就是手术团队里负责“全程把关”的人,让患者手术更放心。
07. 围术期风险为什么不可忽视? 🔎

手术不是“睡一觉”就完事,围术期风险其实挺多。拿分娩举例,孕妇的血压、呼吸系统、凝血功能等都会有变化。各种麻醉药物也有机会带来呼吸抑制、过敏、心律异常。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数百万例手术,麻醉相关不良事件约占术后并发症的15%1

  • 年龄因素: 年龄越大并发症风险越高,儿童和老年人尤其要谨慎。
  • 既往疾病: 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都影响麻醉选择和术后恢复。
  • 遗传敏感性: 部分人天生对某些麻醉药物易过敏或代谢异常。

这说明,每个人都需要个性化的麻醉方案,不能盲目“模板化”处理。

参考文献1:Weiser et al., "Global surgery and anaesthesia," The Lancet, 2015.

08. 实用建议:如何预防围术期风险? 🌿

其实,大部分麻醉相关风险都可以提前预防。麻醉前的饮食、用药、生活习惯调整,关键是“平稳”而不是“苛刻”。别忽视细节,一些小建议很实用。

  • 🥗 高蛋白食物 促进身体修复和愈合,术前多吃一些,有助于术后恢复。每日建议:豆制品、鸡蛋、瘦肉按照6-8两左右摄入。
  • 🍎 新鲜水果 富含维生素和抗氧化物,帮助减缓术后炎症。建议:每日2-3种水果,分2餐吃更合适。
  • 🍲 充足水分 有利于维持血液循环和肾脏功能。建议:手术前后多补水(如温开水、少糖汤),避免过度剧烈喝水。

除了饮食,术前若发现自己曾有过敏经历、慢性病史,一定要主动告知医生。术后出现强烈不适,比如持续头晕、呼吸急促、剧痛,一定要就医。

选择有经验、设备齐全的医院进行手术,能让围术期风险明显减少。美国麻醉安全研究也支持这个观点2

参考文献2:Khan et al., "Anesthesia Safety: Evidence and Strategies," JAMA, 2016.

最好办法是:有疑问就直接问医生,做好术前评估,术后不舒服及时复查。
💡 关键知识速览
  • 麻醉科医生不仅仅是“打麻药”,更是手术与恢复全过程的安全专家。
  • 围术期监测和重症管理让患者风险可控,术后恢复更顺利。
  • 急救和疼痛管理也是麻醉科的重点工作,对患者舒适度影响大。
  • 围术期风险和并发症会受到年龄、病史、药物反应等多因素影响。
  • 术前高蛋白、多维生素饮食,主动沟通身体状况,是最好的预防方法。
  • 有经验的麻醉团队,是手术安心的保障。
所有知识点,都可以用一句话:术前多沟通、术中多监测、术后多关注身体变化。遇到问题,不要拖,直接求助专业医生。
📑 文献参考
  • Weiser, T. G., Haynes, A. B., Molina, G., et al. (2015). "Global surgery and anaesthesia." The Lancet.
  • Khan, F. A., et al. (2016). "Anesthesia Safety: Evidence and Strategies." JAMA.
  • 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2020). "Standards for Basic Anesthetic Monitoring."
  • UpToDate. (2024). "Perioperative care and anesthesia techniqu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