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呼吸道感染:了解症状、原因及有效应对策略
天气一变凉,身边不少人开始鼻塞、咽干、咳嗽。也许你在菜场碰到的邻居,正为早上突然的喉咙痛犯愁,或者老伴正在为夜里不断的咳嗽难以入睡。这些看似普通的小毛病,实际上很可能就是上呼吸道感染“找上门”。和感冒不同,上呼吸道感染背后原因很多,有些处理不当还会拖成大麻烦。其实,早早掌握科学的应对方法,才能让生活少些烦恼,多份踏实。
01 什么是上呼吸道感染?🦠
简单来说,上呼吸道感染主要影响鼻腔、咽喉和喉部,是我们日常最常见的一类呼吸道疾病。它像家门口的小麻烦,来的突然、去得也快,大部分人都会在一年中遇上几回。“上呼吸道”指的就是鼻子到喉咙这一段,如果这里的黏膜突然发炎、不舒服,通常就是得了上呼吸道感染。
医学界会叫它“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上感”或“普通感冒”等。其实,许多人把感冒当成小事,但对于免疫力弱的老人、小孩或者本身体质较弱的人,上呼吸道感染带来的影响就不容小觑了[1]。
生活中一些常见场景,比如地铁内有人咳嗽、亲友之间共享餐具等,都是“感染小路口”。如果不慎进了病毒或细菌的大门,通常几天后就出现症状。它不像大病那样突然让人倒下,但带来的不适会影响整天的状态。
02 哪些症状提示需要及时就医?🔔
- 咳嗽持续不退:原本以为是小感冒,咳了三天还不见好转,尤其是夜里咳嗽影响睡眠,这种情况最好别拖,及时问询医生。
- 发热超过3天:初期轻微低热可能见怪不怪,但连续高烧,尤其超过39°C,表示身体正在艰难“抗战”,建议尽快就医。
- 喉咙痛严重影响进食:原本只是咽部不适,后期发展到难以咽下食物甚至水时,警惕炎症已经比较明显,需要专业处理。
- 气喘或呼吸急促:老人、小孩或本身有基础病的人出现胸闷、呼吸急促,提示病情有所加重,要高度警惕。
- 出现特殊症状:如声音沙哑严重、咳嗽带血、严重头痛、持续呕吐等,都不是单纯的“小感冒”,属于需要及时医疗干预的情况。
- 典型病例提示: 有位68岁的女性,最近因持续咳嗽、喉咙疼痛被家人带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经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医生为她开具中成药口服液,并嘱咐坚持用药和休息。这种案例说明,老年人即便症状不算特别严重,一旦持续时间长,及时就医、规范用药尤其关键。
有些人以为忍一忍就过去,实际上某些症状出现已经是身体发出“警报”。对非典型反复或者加重的症状,还是要选择听听专业医生怎么说。
03 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致病因素是什么?🧐
多数上呼吸道感染是由病毒“入侵”引发,比如常见的鼻病毒、冠状病毒、流感病毒等。这些微生物虽然肉眼看不到,但能够通过空气飞沫、接触病人用物甚至手部传播。很多时候,一个打喷嚏就能让附近的空气充满病毒,手摸病人门把手、手机,也容易把病毒带到自己身上。
不仅如此,细菌也有“趁虚而入”的机会。最初明明只是轻微的病毒感染,后期可能因为身体抵抗力下降,细菌乘机加入,引发更加严重的炎症反应[2]。
年龄增长、慢性疾病或免疫功能下降会让抵抗力减弱,感染风险明显升高。比如高龄人群、新冠病后体弱,或有糖尿病、慢性肾病、慢阻肺等基础疾病的人,对感染的“防火墙”就没那么坚固了。
另外,环境污染(像PM2.5、粉尘)、天气骤变、长时间聚集于人多空气不流通的场所,也是感染高发的导火索。生活中,秋冬季节、人口密集的医院、学校、地铁、养老院更容易爆发“集体感冒”[3]。
有时家里的小朋友刚上幼儿园,三天两头就“带病回家”,这种“群体密集、携带传播”的现象常见于流感和其它病毒高发季节。
04 上呼吸道感染的常见诊断步骤是什么?🩺
- 详细病史询问: 医生会先问清楚症状出现多久,有没有发热、咳嗽、喉咙疼,近期有无接触生病的人,既往有无慢性病等。
- 体格检查: 通过望闻问切,比如观察喉咙是否发红、扁桃体有无肿大,听诊肺部是否有异常呼吸音,结合触摸颈部淋巴结。
- 必要的实验室检查: 部分患者如果病情不典型或者持续加重,医生会安排血常规、C反应蛋白、病毒抗原检测、咽拭子培养等,以便鉴别其他可能的疾病(如肺炎、支气管炎等)。
- 聚焦特定人群: 高龄、慢性病人、免疫力明显低下者如出现非典型或者持续症状,医生会更加重视诊断,主动排查更严重的感染风险,比如肺炎。
现代医学注重“多学科协作”,部分病例需要耳鼻喉、全科、儿科医生协同判断。如果有不放心、症状变化快的情况,也可以就近社区卫生机构寻求帮助,减少不必要的等待和焦虑。
05 有效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的方法有哪些?💊
治疗目标其实很简单:一是减轻难受的症状,让人睡得着、吃得下;二是让身体尽快恢复体力。对于绝大多数由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并不需要抗生素,更多是靠自我恢复和合理用药缓解不适。
- 解热镇痛药: 发烧、头疼明显时,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药物退烧止痛,但不宜自行滥用。
- 止咳化痰药: 针对干咳、咳痰不适的情况,适当使用宣肺止咳的西药或中成药,有助于缓解咳嗽。
- 局部用药: 咽喉含片、喷雾剂可以用于缓解局部疼痛,但要关注说明书和医生推荐。
- 中成药辅助: 根据医生建议,部分人可以选择中成药口服液,注意规范用量和疗程。例如,临床上有68岁女性患者因上呼吸道感染,按每次1支、每日3次规律服用中成药口服液两个疗程,不仅加快了恢复,也避免了病情拖延。
- 保持休息和水分: 这是最基础但最容易被忽视的部分。充足的睡眠和补水,有利于粘膜修复和身体自愈。
- 警惕病情转化: 如果短时间内症状急剧加重,或合并新发症状(比如胸痛、憋气),需要及时到医院,不能依赖自我用药拖延病情。
上呼吸道感染一般1-2周内好转,部分人群(如老年慢性病患者、儿童)可能会拖得更久,这时需要和主诊医生密切沟通用药调整,避免“拖成”更深的感染。
06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管理上呼吸道感染?🌿
- 充足饮水: 💧 每天适度多喝水,有助于保持呼吸道湿润,帮助黏液排出。
- 均衡饮食: 🥗 新鲜蔬菜和水果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A和矿物质,有助于提升免疫力。例如:橙子、猕猴桃、胡萝卜、菠菜。
- 优质蛋白: 🥚 鸡蛋、豆制品、禽肉等,有助于身体恢复和抗感染,建议每天适量摄入。
- 适当运动: 轻度锻炼,比如快步走、伸展操,可以提升全身免疫力,不过在发热或症状明显时建议休息,等症状基本恢复后再恢复运动。
- 充足睡眠: 良好的休息是恢复健康的底气,建议规律作息,保证每晚7-8小时睡眠。
- 保持环境清洁湿润: 尤其是在空调房或秋冬季,适度加湿有助于呼吸道舒适,减少病菌传播机会。
- 避免长时间暴露在人群密集环境: 呼吸道疾病高发期减少外出、戴口罩,有助于降低感染风险。
- 定期手部清洁: 使用流动水和洗手液彻底清洁,防止病毒“搭便车”进入身体。
- 定期通风: 家里、办公室都要保持空气流通,细菌和病毒更容易随空气流走。
日常管理,其实就是把“健康的生活习惯”慢慢养成,每天做好一件小事,比突然用力预防更有效。
总的来说,上呼吸道感染虽常见,但不小视。关键还是发现苗头时,别拖、别躲,适当及早就医,用好药、养好身,顺利度过“小麻烦”。经过科学的管理,绝大部分人都能很快康复,只有极少数才会因拖延遗漏而转成“大问题”。与家人互相关心、日常多点防护,生活自然能平安顺畅一点。
引用文献
- Heikkinen, T., & Järvinen, A. (2003). The common cold. The Lancet, 361(9351), 51-59.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03)12162-9
- Eccles, R. (2005). Understanding the symptoms of the common cold and influenza. 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5(11), 718-725. https://doi.org/10.1016/S1473-3099(05)70270-X
- Monto, A. S. (2002). Epidemiology of viral respiratory infections.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ine, 112(Suppl 6A), 4S-12S. https://doi.org/10.1016/S0002-9343(01)010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