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骨髓瘤:认识、症状、诊断与治疗
01 多发性骨髓瘤是什么?
说起骨髓,大部分人想到的可能只有“造血”。其实,骨髓对健康的影响远不止于此。多发性骨髓瘤,就是一种和骨髓相关的血液系统肿瘤。它起源于负责产生抗体的浆细胞。当这类细胞异常增多并失去控制时,骨髓的正常功能会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全身。虽然这不是一种常见的肿瘤,但一旦发生,治疗和生活方式的调整都非常重要。
日常生活里,偶尔感觉身体没有力气,或者骨头隐隐不舒服,很难想到背后竟然有可能是骨髓瘤这样的疾病。正因如此,提前了解它的基本特征,对早期应对特别有帮助。
02 多发性骨髓瘤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 骨痛:最常出现在背部、肋骨、骨盆或四肢。和一般疲劳或扭伤不同,这种痛通常不因活动而改变。
- 贫血:感觉很容易累、走几步路就心慌气短。有时还会面色偏白或容易头晕。
- 肾功能变化:有些人可能突然间小便变少,或者出现不明原因的水肿。
- 高钙血症:口干、便秘、甚至恶心,这些小毛病其实和血液里钙含量升高有关。
- 易感染:间断性发烧、咳嗽或其他反复不好的炎症,也可能和骨髓瘤有关。
- 小出血点或淤青:有时只是发现身上的小出血点、鼻出血或者刷牙时牙龈出血。
比如有位中年女性朋友,刚发现时只是偶尔走路有点心慌,检查时发现血常规轻微异常,最终确诊为骨髓瘤二期。这个例子提醒我们,普通的疲劳和骨头不舒服,不一定就是劳累或者年龄增长,也可能是潜在疾病的信号。有了持续或不寻常的症状,早点去医院查查更放心。
03 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病机制:为什么会得这种病?
追根溯源,多发性骨髓瘤和免疫系统、基因突变有关。健康的浆细胞被比作“抗体工厂”,但突变后,它们变成“失控增殖的车间”。这些异常细胞在骨髓里聚集,影响正常细胞的生成:红细胞数量减少导致贫血,白细胞减少影响抵抗力,血小板异常增加出血风险。
- 年龄因素:50岁以上尤其是65岁以后发病率显著上升,男性略多于女性。
- 遗传易感:家族中有人患过同类疾病,风险确实高些。
- 免疫相关:自身免疫疾病史较长的人,出现多发性骨髓瘤的几率也略高。
- 环境暴露:长期接触某些有害化学品(如苯)或高剂量辐射,也可能提高患病风险。
研究发现,浆细胞基因突变后不仅自我复制变快,还抑制了正常免疫功能(Rajkumar et al., 2022, Blood)。这些机制让疾病进展速度难以预测。不过,绝大部分患者属于慢性进展,给治疗和生活调整留下窗口期。
04 如何诊断多发性骨髓瘤?
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靠的不只是症状,主要通过医生的综合判断,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 血液检查: 重点是血常规(看是否有贫血)、生化指标(关注血钙、肾功能和β2微球蛋白)、免疫蛋白筛查(如免疫球蛋白、轻链分析)。
- 骨髓穿刺(骨髓活检): 直接取骨髓里的细胞,判断可疑浆细胞比例。一般来说,单克隆浆细胞比例超过10%便需警惕。
- 尿液检查: 做尿免疫固定电泳,寻找异常的“本周蛋白”,这是骨髓瘤的典型生化标志物之一。
- 影像学检查: 包括X线、MRI、CT,用来确定骨骼有没有被破坏或出现病理性骨折。
很多时候,患者是因为别的原因做检查,无意间发现血象或肾功能异常,进一步追查才考虑骨髓瘤。这过程中,医生会反复对比各种结果,确保诊断准确。比如前面那位女性患者,正是因为尿免疫固定电泳阳性和骨髓穿刺有明显浆细胞增多,才最终确诊。
05 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选择及效果如何?
- 化疗: 目前仍是最常用的基础方案,涉及不同药物联合抑制异常浆细胞。很多患者都需要多轮化疗。
- 靶向治疗: 特定药物针对病变细胞的分子特征“精准发力”,副作用常常比传统化疗轻一些,近年来进步很大(参考Palumbo & Anderson, 2011,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 免疫调节剂: 促使免疫系统“重新认清”异常细胞,加快清除。
- 干细胞移植: 尽管对年龄和体质有一定要求,但对于年轻整体情况尚可的患者,是目前最有可能延长生存的手段。
- 支持治疗: 包括骨保护剂、营养调整、对症缓解等。
不同患者起点和选择各有不同。有的患者仅靠药物,效果也很稳定;有的则需紧密监测并不断调整方案。目前,随着新药问世,多发性骨髓瘤的生存期已大大延长,部分年轻患者甚至可以带瘤长期生活。不过,治疗期间的身体不适和心理压力也不可小觑,需要家人的理解和医疗团队的支持。
06 日常生活怎样管理多发性骨髓瘤?
管理多发性骨髓瘤不只是看医生、吃药那么简单。日常中的点点滴滴,都会给身体“加分”。以下是几个实用建议:
- 均衡饮食: 吃些瘦肉、鱼、蛋、豆制品,有助于补充优质蛋白(蛋白质有助免疫系统修复)。蔬果丰富的饮食模式中,橙色蔬菜(如胡萝卜、南瓜)富含抗氧化物,帮助抗击异常细胞。每日坚持3-5种时令蔬菜转换着吃,对健康没坏处。
- 保持活力: 适当走动、伸展、练习深呼吸。体力不足时每次活动量可以少一点,关键是要“动起来”,比如饭后散步10分钟。过度劳累并不推荐,保持适度为妙。
- 情绪疏导: 不必过于担心,有的人经过正规治疗,生活依然可以很充实。找朋友聊聊,或者参加病友小组,帮助缓解压力。有需要时请专业心理师介入。
- 定期复诊: 固定间隔做血液检查和医生评估,及早发现变化。随身记载症状和监测数据,与医生沟通时更方便。
- 保护骨骼: 防止跌倒,家里地面保持干燥,走廊可扶手,老人可穿防滑鞋。大块重物不要自己搬。
说起来,重在坚持和细心照顾。医生、家人和患者共同努力,能让生活质量高上不少。和这个病相处,心态很重要,不妨把它看成要长期对话的“特殊熟人”。
🍽️ 有哪些推荐食物?
菌菇类: 有助于提升免疫力,每周可烹饪数次;
高钙食品: 如牛奶、奶酪,适合身体状况适宜的患者;
深绿色蔬菜: 菠菜、芥蓝,富含多种微量元素和植物抗氧化因子,有益骨骼健康;
补铁食物: 瘦红肉、动物肝脏,可辅助改善贫血症状。用量小而精,每周2-3次为宜。
🌞 生活管理“加分项”
- 多晒晒太阳,促进维生素D合成
- 避免久坐,哪怕是轻微锻炼也有帮助
- 饮水需适量,肾功能不佳时听从医生建议调整水量
- 每年注射流感疫苗,减少感染机会
总结来说,规律饮食、科学锻炼和定期检查,是保持生活质量的三个关键词。碰到不适及时和医生沟通,才更安心。
参考文献
- Rajkumar, S. V., Kumar, S. (2022). Multiple myeloma: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Blood, 139(11), 1441-1455. https://doi.org/10.1182/blood.2021011533
- Palumbo, A., & Anderson, K. (2011). Multiple myeloma.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64(11), 1046-1060. https://doi.org/10.1056/NEJMra1011442
- Mayo Clinic. (2023). Multiple myeloma - Symptoms and cause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mayoclinic.org
- UpToDate. Multiple myeloma: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evaluation, and diagnosis. (2022). Available at https://www.uptodat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