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常识:您需要了解的关键知识点
01. 乳腺癌到底是什么?
日常里很多人谈起乳腺癌,总带着些紧张感。实际上,乳腺癌就是乳腺里的细胞“走偏了”,变得不受约束,最终形成一种异常的组织(恶性肿瘤)。这些异常细胞可能最初只是局限在乳腺管或小叶内部,不会马上带来巨大的伤害。不过一旦扩散开来,确实会带来健康隐患。这也是为什么,尽早了解乳腺癌的基础知识,能为我们看待健康风险提供一些底气。
医学数据显示,乳腺癌主要发生在女性身上,男性乳腺癌虽罕见,仍需关注。世界卫生组织指出,2022年全球乳腺癌发病230万例,死亡67万人(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4)。说明这已成为全球女性健康领域极为关注的话题。因此认识其基本机制,有助于我们不过度恐慌,也能及时作出科学的应对。
02. 乳腺癌有哪些信号容易被忽视?
-
1. 轻微肿块
有些人洗澡或者偶然摸到乳房时,会发现有一点点“疙瘩”,它可能很小,不痛不痒,影响也不大。 -
2. 有时会有分泌物
乳头偶尔有些分泌物,很容易被当成皮肤问题,尤其是量并不多时。 -
3. 乳房微小变化
比如乳房形状有点不太一样,肤色微微改变等,但并不影响日常生活。
其实大部分早期乳腺癌都悄无声息。有位48岁的女性患者,在体检时无意发现乳腺肿块,但她没有感到疼痛、也没出现乳头溢液或肤色异常,她的精神、食欲都很好。后来被确诊时,癌症还处于比较早的阶段。这个例子很有代表性——很多时候早期的乳腺癌感觉不到特别不适,容易被我们当成“小毛病”忽略过去。
很多时候只有等到肿块变大、分泌物变明显、甚至乳房外观有了持续变化才会被注意,这时往往病变已经发展。所以,偶尔发现不对劲,即使不疼,最好也抽空去做下乳腺检查。
03. 为什么有些人更容易得乳腺癌?
有些人常疑惑:没有不良习惯,咋还会得乳腺癌?其实致病原因很复杂,并不必然和生活方式直接挂钩。以下几个因素,值得警惕:
-
1. 年龄增长
大多数乳腺癌发生在40岁以后。年纪越大,乳腺细胞变化的概率越高。 -
2. 遗传和家族史
有乳腺癌家族史(母亲、姐妹)的人风险会提升,但据资料显示,半数以上乳腺癌患者其实没有明显家族史(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4)。 -
3. 激素水平影响
激素波动大的人,乳腺组织受影响的可能性也更高,包括较早来月经、晚绝经、较晚生育等女性。 -
4. 体重因素
绝经后肥胖和缺乏运动,会让雌激素水平上升,风险相应增加。 -
5. 特殊基因
比如BRCA1、BRCA2等基因异常,会让乳腺癌风险显著抬高——但携带者在总人数中毕竟是少数。 -
6. 其他风险
比如高酒精摄入、长期激素药物使用、曾有过辐射暴露史等,虽然不是最主流的因素,也会增加风险(Marmot et al., 2013)。
需要强调的是,约有一半乳腺癌患者其实找不到特别明确的危险因素。这提醒我们,性别和年龄已经构成了基础风险,并不是只有“生活不健康”才会出问题。
04. 检查乳腺健康需要注意哪些步骤?
说起来,“怎么检查有没有乳腺癌”常常让人紧张。其实流程没那么复杂,主要分几步走:
- 1. 体格检查:医生会仔细触诊乳房和腋下,留意是否有肿块或淋巴结肿大。
- 2. 影像学筛查:最常用的是乳腺X线(钼靶),也有超声和核磁共振等更细致的检查,适合年龄较小或者乳腺较致密的人士。
- 3. 组织活检:必要时,医生会取一点肿块组织用来做病理化验,判断是不是恶性。
- 4. 辅助指标:像血常规、肿瘤标志物、肝肾功能等,这些能帮助了解身体整体状态,为后续治疗做准备。
上面提到的那位48岁女性,最初在体检中发现乳腺异常后,先做了乳腺影像学检查和血液检测,结果异常后又做了病理活检,才最终明确诊断。这一整套流程能最大程度减少误诊和漏诊。
可能很多人觉得“检查很麻烦”,但实际操作下来并不会特别痛苦,也多半不会耽误太多时间。早一步明确,健康管理主动权就多一分。
05. 乳腺癌治疗方式有哪些?会影响日常生活吗?
一听说“癌症”,不少人第一反应都是“是不是要做大手术”。其实乳腺癌治疗早已不只是手术一条路,而是多种方法联合进行。主要包括:
-
1. 手术治疗
根据肿瘤大小、位置分为保乳手术和全乳切除。现在越来越多患者可以只切除病灶,保留乳房。 -
2. 放射疗法
用高能射线针对手术未能清除的微小异常细胞。早中期乳腺癌患者往往能从中获益,减少局部复发机会。 -
3. 化疗与靶向治疗
针对癌细胞分型选择个体化药物方案。有种“双靶向”方式,就是联合用药干扰癌细胞的生长信号,这在HER2阳性患者中特别常见(Slamon et al., 2001)。 -
4. 内分泌治疗
部分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对内分泌药物很敏感。持续用药能显著降低复发率,副作用相对温和。 -
5. 支持/辅助治疗
这类辅助用药,比如升白细胞药物、止吐、保肝等,主要用于缓解副作用,帮助顺利完成治疗。
以刚才那位48岁女性为例,她采用了分阶段化疗、联合生物靶向治疗,并辅以支持用药,整体状况良好,出院时日常生活几乎未受影响。可见,现代乳腺癌治疗正在“个体化”、“副作用更可控”的方向进步——不少方案都能让患者尽可能保持生活质量。
06. 吃什么、做什么,有助于乳腺健康?
很多人问:怎么做才能“远离乳腺癌”?其实最实用的方法是不让乳腺负担太重,也就是让身体整体保持良好状态。下面这些具体建议,在很多研究里都被证实有益(Colditz et al., 2014):
- 新鲜蔬菜水果 + 改善细胞环境 + 建议每日多种搭配,比如橙子、菠菜、西蓝花
- 全谷物食品 + 帮助肠道菌群平衡 + 主食一部分用糙米、燕麦代替白米饭
- 优质蛋白(如鱼、豆制品) + 辅助组织修复 + 每餐都可少量摄入,不一定要“高蛋白”饮食
- 适度运动 + 调节激素改善情绪 + 每周约150分钟中等强度即可,如快走、游泳
- 保持心态平稳 + 减少应激对内分泌的影响 + 遇到困扰可以找朋友聊聊或者咨询心理医生
- 定期乳腺检查 + 便于早发现,早处理 + 40岁起建议每1-2年做一次乳腺影像检查,有家族史的提前安排
不需要给自己太大压力,也没必要追求完美饮食。实际上,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关键的。有不适或有异常,一定要及时找正规医院咨询专业医生——比猜测和拖延要靠谱得多。
07. 关于健康的最后几句提醒
聊乳腺癌,其实是谈生活与选择——不要因为害怕就回避身体的小变化,也没有必要因为高发病率就陷入过度紧张。最实用的做法是,坦然面对、合理预防、主动筛查。把生活中的好习惯坚持下来,给自己多一份安心。有些事,只要认真做一步,就是保护健康的进步。
参考文献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4). Breast cancer. WHO Fact Sheets.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breast-cancer
- Marmot, M. G., Altman, D. G., Cameron, D. A., Dewar, J. A., Thompson, S. G., & Wilcox, M. (2013). The benefits and harms of breast cancer screening: an independent review. 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 108(11), 2205–2240.
- Slamon, D. J., Leyland-Jones, B., Shak, S., Fuchs, H., Paton, V., Bajamonde, A., ... & Norton, L. (2001). Use of chemotherapy plus a monoclonal antibody against HER2 for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that overexpresses HER2.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44(11), 783–792.
- Colditz, G. A., & Bohlke, K. (2014). Priorities for the primary prevention of breast cancer.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64(3), 186–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