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儿童多动症护理指南:了解、识别与支持

  • 153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儿童多动症护理指南:了解、识别与支持封面图

给心灵多动的小鸟装上“安全带”:儿童多动症的护理和注意事项

什么是儿童多动症?

傍晚的公园,常能看到有的孩子在滑梯前转来转去,很难专注地做完一件事。一旁的家长总是无奈地叮嘱:“能不能安静会儿?”其实,这样的表现在儿童时期并不少见。但当孩子的注意力总是无法集中、活动过度,甚至影响到了学习和日常生活时,就需要考虑是不是遇上了“多动症”。

儿童多动症(ADHD,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不只是“调皮”,而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问题。症状包括注意力不集中、控制冲动困难和活动过度。刚开始时,家长可能只觉得孩子有点心神不定,却没有意识到这会带来学业上的压力、与同伴相处的障碍,以及成长中的不自信。等到作业拖拉、经常弄丢东西、课堂捣乱渐渐变成家常便饭,才发现事情并不简单。多动症就像藏在孩子心灵里的小鸟,虽然充满活力,但没有“安全带”,有时会带来困扰。

🔎 小提醒: 有时孩子偶尔坐不住、心不在焉并不等于多动症,持续性和影响生活才是评估的关键。

如何分辨多动症的信号?

表现类别 初期(轻微、偶尔) 明显(持续、严重)
注意力 偶尔作业时分心,不小心漏做题 长时间写作业困难,经常做错、丢三落四
活动 下课喜欢跑来跑去,做事比较急 坐不住,上课经常走动,难以遵守规则
冲动 有时抢话,不太等别人说完 经常插嘴,难以等待轮流,易与同学发生矛盾

案例:7岁的男孩小杰,刚上一年级时,总是上课动来动去,但偶尔还能认认真真听会儿讲。两年后,老师开始反映他课堂纪律差、作业总也拖拉。妈妈这时才开始着急。这个例子也说明,持续性的注意力问题和行为冲动,才真正需要关注。

📝 TIPS: 多动症的诊断要结合老师和家长的观察,并经过专业医生的综合评估,不能只靠一时一地的表现来判断。

多动症的成因分析:都有哪些影响?

  • 生物学因素:研究显示,多动症和大脑发育有一定关系。大脑中某些信号递质(如多巴胺)的调节功能异常,会让孩子难以集中注意力 [Faraone et al., 2015]
  • 遗传倾向:如果家族中有人有类似问题,孩子发生多动症的可能性也会增加。家长发现孩子不安分时,有时也能在自己或兄弟姐妹身上找到影子。
  • 心理及社会环境:长期处于紧张、关系不良的家庭环境,会加重孩子的心理压力。这种压力可能在行为上表现为更严重的冲动和分心。
  • 环境因素:早产、出生时体重偏低、暴露在烟草或铅等有害物质环境中,都被认为会提高多动症的风险 [Thapar & Cooper, 2016]

专家表示,儿童多动症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能简单归因于“教养方式不好”或某一次的不当管教。

🧬 别忽视:家族遗传和生物因素很难彻底避免,但健康的生活环境和正面的家庭氛围能降低影响。

日常护理原则:如何帮助“多动”的孩子?

  • 规律作息:每天固定时间起床和睡觉,帮助孩子建立生物钟,有助于改善精神状态和注意力。
  • 任务切分:做作业时,将大任务拆成几个小环节。每完成一部分可以适当休息,减少孩子的挫败感(例如,10分钟做两道题,然后让他站起来活动一下)。
  • 安静环境:学习区域尽量远离电视、玩具等干扰物,用简洁布置和固定的座位减轻诱惑。
  • 合理饮食:给孩子吃富含蛋白质和蔬菜的早餐,比如水煮蛋配小青菜,有助于上午精神集中(Taylor et al., 2022)。
  • 充足运动:跳绳、游泳、球类等有规律的运动可“耗散”过多精力,有助于帮助孩子晚上入睡。
  • 关注进步:即使是小小的改变,也要及时肯定,这样能逐步建立孩子的自信心。

这些做法并不复杂,但需要长期坚持。对于每天都要提醒无数遍的家长来说,耐心和理解尤为重要。

🌱 行动建议:家庭环境稳定、守时、淡定,是多动症孩子最好的“保护伞”。

有效沟通的小技巧

  • 用肯定语言:孩子做对了,及时给予鼓励,而不是只关注错误。例如:“你今天很努力把作业写完,我看到了。”
  • 建立规则,但灵活执行:规则太死板容易激起对抗,建议提前协商好,例如完成作业可以选择做哪项奖励活动。
  • 降低情绪冲突:孩子犯错时,先平静后沟通。举个例子,有一位9岁的女孩因为在课堂上插嘴被批评,母亲在家和她一起画画,画完后轻声聊起这回事,比当场发火效果好很多(只用1次该病例)。
  • 多倾听:表达不满时,试着问:“你觉得哪里难?”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而不是单纯的指责。
💬 别忽视:亲子之间多一点平等的交流,孩子接受规则的意愿才会更强。

促进社交技能:走出自己的“小圈子”

  1. 角色扮演游戏:家长和孩子轮流扮演同学、老师等,模拟课堂或集体活动中的互动,帮助孩子学习合作、轮流和自我控制。
  2. 小型团队活动:比如三人小组积木搭建或体育游戏,通过短时间的小组协作,让孩子体验到合作带来的满足感。
  3. 设置具体目标:比如“今天试着和两位同学主动打招呼”。达成后及时小奖励,增强正反馈。
  4. 适应挫折训练:和孩子一起复盘社交小失误,比如“今天争抢玩具了,咱们下次可以怎么做?”逐步提升处理摩擦的能力。

参与这类活动,大多比单纯说教更有效。多给孩子机会参加集体和兴趣小组,有助于他们在互动中累积经验,慢慢走出自己的“小圈子”。

专业干预与支持资源

  • 专业评估:当怀疑孩子有多动症并且已影响学习、生活时,应尽快至儿童心理、精神科或专业心理机构进行完整的评估。
  • 行为治疗:循证行为干预可以有效改善管理困难(Evans et al., 2018)。家长训练项目(Parent Management Training)对支持家庭尤为关键。
  • 学校协作:与老师沟通,单独制定学习和管理计划,让孩子在校园里获得合适的照顾,比如课间多给几分钟活动时间。
  • 心理支持:一些社区心理卫生中心或儿童心理热线提供陪伴与辅导,帮助家长和孩子减轻压力。
☀️ 建议:选择正规医院或专业心理咨询机构,定期跟进评估,遇到问题及时沟通,避免单靠网络和民间偏方。

多动症不是孩子“故意不听话”,也并不意味着未来一切都会变糟。只要家长和老师用适合他们的方法陪伴,帮助他们慢慢系好“安全带”,生活往往会变得更加顺畅。其实,孩子可能比我们想象中更懂事,也更渴望被包容和理解。希望这篇指南能让你在育儿这条路上更少焦虑,多一些信心和从容。

参考文献:
  1. Faraone, S. V., Bonvicini, C., & Scassellati, C. (2015). Biomarkers in the diagnosis of ADHD–promising directions. *Current Psychiatry Reports*, 17(4): 601. https://doi.org/10.1007/s11920-015-0558-2
  2. Thapar, A., & Cooper, M. (2016).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Lancet*, 387(10024), 1240–1250.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15)00238-X
  3. Taylor, R. M., Wheatcroft, R., & Lee, M. (2022). Diet quality and ADHD symptoms in children. *Appetite*, 168: 105722. https://doi.org/10.1016/j.appet.2021.105722
  4. Evans, S. W., Owens, J. S., & Bunford, N. (2018). Evidence-Based Psychosocial Treatments fo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Journal of Clinical Child & Adolescent Psychology*, 47(2), 157-198. https://doi.org/10.1080/15374416.2017.1390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