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解密儿童多动症:早期症状与表现解析

  • 266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解密儿童多动症:早期症状与表现解析封面图

解密儿童多动症:早期症状与表现

你有没有发现,有些孩子在做作业时总是坐不住,铅笔掉了好几次还是起身东张西望,又或者上课过程中,总有几个小朋友会时不时插话或者打断别人?家长或许觉得是天性活泼,但其实,这也有可能和儿童多动症有关。很多父母都有疑问:多动症到底是“调皮”,还是值得注意的健康问题?接下来,我们就说说这个常常被误解的儿童心理障碍。

01 简单了解:什么是儿童多动症?

儿童多动症,也叫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一种以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度和冲动为主要特征的心理行为障碍。它并不是调皮淘气,而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神经发育问题。

一项覆盖不同地区的国际研究显示,儿童多动症的发生率在5%左右(Polanczyk et al., 2007),男孩相对更多见一些。它可能影响孩子在学校、家里甚至和同伴相处时的表现。

💡 小贴士: ADHD 的症状不是一时兴起,而是长期反复出现,有时会被家长误以为是年龄小、管教不严等原因。

02 早期信号:难以察觉的小变化

  • 孩子做事时经常发呆,作业写了一会儿就分心。
  • 容易因小事发脾气,比如玩具被抢就哭闹。
  • 偶尔忘记老师刚布置的任务,做事常丢三落四。
案例说明: 有位6岁的女孩,刚上一年级就常常写着写着作业就发起呆来,妈妈多次提醒都没用。她还会因为分配给姐妹的零食不均就闹小情绪。这些微妙的小迹象,让家长开始有点担心。

这些表现容易和普通的孩子“马虎”“淘气”混淆。但如果发现持续数月,应该引起重视。注意,这里说的是“轻微”或者“偶尔”发生,还不算严重阶段。

🔍 别忽视: 6-8岁孩子偶尔注意力不集中很常见,但如果几个不同的情境都出现类似情况,最好和老师聊聊孩子的表现。

03 明显表现:多动和冲动行为

场合 行为表现 示例
教室 常打断老师,举手前先说话 老师提问还没结束,孩子已抢答
家庭 玩耍时难以安静 吃饭期间频繁起身,玩椅子
户外 冲动奔跑,不能排队等待 游乐场抢先滑滑梯,不顾规则
病例参考: 8岁男孩,小学二年级,经常在同学举手时插话,上课坐不住,老师布置作业还没听完就冲出教室。家长一度以为只是孩子活泼,后来才发现和同龄孩子比,他明显更冲动。

这些行为如果长期、频繁发生,往往会影响到孩子的社交甚至和老师的关系。需要指出,多动和冲动往往并存,并不是阶段性的调皮,而是持续性的异常表现。

🚸 提醒: 多动症孩子有时像“小马达”停不下来,这和意志力强弱关系不大,是神经系统方面的小差异造成的。

04 不止是调皮:影响学习和友谊

长期的注意力不集中和冲动,常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和与同伴的相处。比如,做题马虎漏掉关键步骤,上课内容听一半就分心。与同伴玩耍时,因为容易插话或情绪爆发,可能被孤立。

📉 学习困扰:
  • 考试时常常漏题
  • 作业总在催促下才勉强完成
🤝 常容易情绪激动,家庭成员之间对他的管教风格不一,孩子常常感到迷茫和压力。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家族和环境因素不可忽视。
🔥 实际建议: 家庭氛围温和,有规律的作息方式,对帮助孩子情绪稳定和行为习惯的调整有好处。

关于机理方面,研究指出ADHD的生物学基础主要和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功能异常有关(Arnsten, 2009)。

06 早期干预的重要性和简单实用建议

最好的办法是,越早发现并介入,越有利于孩子学习和身心健康。具体来说,家长可以尝试以下积极措施,让孩子和家人都轻松一些:

食物 & 方法 具体益处 食用/操作建议
鸡蛋 补充优质蛋白,有助神经发育 每天早餐来一枚煮蛋或蛋羹
核桃 富含Omega-3脂肪酸,维护脑部功能 每天2~3颗,捣碎拌粥或麦片
有氧运动 释放压力,训练注意力持久 每天30分钟慢跑、跳绳等
规律作息 保证精神状态稳定 晚上9点前入睡为佳
亲子游戏 增强信任感,锻炼社交互动 周末一起拼图或做手工
🩺 建议: 如果尝试以上办法,孩子症状仍然较重,建议尽早至正规儿童心理科或精神科就诊,医生能结合量表和访谈,给出专业判断。
📆 预约门诊参考: 一般社区医院的儿科能提供初步筛查,大型医院则设有专门的儿童心理行为门诊。如担心排队,可提前网上挂号。

🌱 其实,大多数多动症孩子通过规范干预,都能逐步改善,融入集体和社会。父母的关注和理解,对孩子成长特别关键。

文献参考

  1. Polanczyk, G., de Lima, M.S., Horta, B.L., Biederman, J., & Rohde, L.A. (2007). The worldwide prevalence of ADHD: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regression analysis.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64(6), 942-948. https://doi.org/10.1176/ajp.2007.164.6.942
  2. Faraone, S.V., Perlis, R.H., Doyle, A.E., Smoller, J.W., Goralnick, J.J., Holmgren, M.A., & Sklar, P. (2005). Molecular genetics of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Biological Psychiatry, 57(11), 1313-1323. https://doi.org/10.1016/j.biopsych.2004.11.024
  3. Arnsten, A.F.T. (2009). The Emerging Neurobiology of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The Key Role of the Prefrontal Association Cortex. Journal of Pediatrics, 154(5), I-S43–S45. https://doi.org/10.1016/j.jpeds.2009.0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