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沉默:疑难病和罕见病的诊疗之路
01 疑难病和罕见病到底是什么?
打开朋友圈,有时会看到有人抱怨“找不到病因”,或者“查了好多年,医生都摇头”。这种说法其实指的就是疑难病和罕见病。很多人分不清这两者,以为都差不多,其实还是有区别的。医学上,疑难病指的是原因复杂、诊断困难、一时难以明确的疾病。罕见病则是患病人数极少,每万人不到几人,很多医生甚至一辈子只见过一两例。
疑难病像那些总是隐身的“谜题”,而罕见病更像“偶尔才会出现的客人”。两者之间的最大不同是,疑难病不一定罕见,但很难诊断,而罕见病通常本身就“稀有”。只出现特殊人群比如某些家族或者特定地区。
罕见病多有家族史或遗传特征,确定后通常要持续随访。
02 罕见病:全球形势与数据一览 🌏
说起来,罕见病的数量其实很多。全球已知罕见病超过7000种,涉及一千万人以上。一个很直观的数据:欧洲每2个人中就有1人一生中至少间接接触过罕见病患者(Nguengang Wakap et al., "Estimating cumulative point prevalence...", Europe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2020)。虽然单一病种少见,但总人数并不少。
在中国,罕见病发病率很低,比如某些基因突变的代谢病,全国不足1000人。其实就是每十万个人里才有那么一两个。对社会来说,罕见病不是影响大多数人的问题,但因为诊断、治疗依赖高技术,对家庭负担很重。多数患者需要反复就诊,甚至东奔西走找权威医院,很多人经济和心理压力都很大。
地区 | 罕见病总患者数 | 常见类型举例 |
---|---|---|
中国 | 约2000万 | 遗传代谢病、罕见血液病 |
欧洲 | 约3000万 | 神经遗传病、罕见肿瘤 |
全球 | 约3亿 | 脊髓性肌萎缩症、黏多糖贮积症 |
03 疑难病诊断难点在哪里?
其实,疑难病最大的挑战是怎么查得出来。很多患者最开始只有一点点轻微的身体异常——比如偶尔乏力,反复头痛,但并不严重,查常规项目没什么结果。有位57岁的女士,就诊多年只感觉身体莫名不舒服,直到基因测序才发现罕见的线粒体疾病。这个过程往往让人身心“跑一圈”。
到了病情明显的时候,比如反复出现严重肌肉无力,剧烈疼痛等,才逐步揭开谜底。医学界相信:随着新技术发展,分子诊断、全基因测序、特色影像能帮医生“拨开迷雾”,提早发现异常。但大部分疑难病还依赖细致分析临床表现和家族史。有研究认为,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才是最大难题(Boycott et al., "Rare-disease genetics in the era of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Nature Reviews Genetics, 2013)。
04 权威医院:罕见病研究与服务的“主力军”🏥
权威医院在罕见病诊疗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主要表现为:一是设备和医生资源,能开展复杂的基因、大数据分析;二是协作网络,专家团队定期讨论病例,互相交流最新进展。比如北京协和医院、上海瑞金医院,这类医院都建有罕见病中心,集中全国病例,数据库资源丰富。
在这里,患者可以接受多学科联合诊治。比如肾病、神经、血液、代谢科共同会诊,帮助“串起线索”,找到少见的病因。此外,权威医院往往第一时间参与国际合作,能获取新药和临床试验机会。这让患者真正有希望尝试新疗法。
医院/中心 | 特色 | 服务范围 |
---|---|---|
北京协和罕见病中心 | 基因诊断、国际合作 | 全国、亚洲 |
上海瑞金罕见病网络 | 多学科会诊、研究数据库 | 华东地区 |
国家罕见病诊疗协作平台 | 共享病例、资源整合 | 全国 |
05 罕见病治疗新进展与临床试验机会🧬
近年来,罕见病治疗取得不少突破。例如基因疗法、靶向药物、蛋白补充。以脊髓性肌萎缩症(SMA)为例,新型基因药物让多数患者症状明显减轻(Mercuri et al., "Nusinersen versus sham control in later-onset SMA",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18)。还有一些罕见血液病,已能通过酶替代治疗,改善生活质量。
很多新药都在临床试验阶段。如果家里有罕见病患者,可以向医生了解是否有合适的试验项目。试验通常能为患者带来最新治疗机会,也有助于医学研究。有些家族遗传病,现在已可通过“精准医疗”量身定做用药方案。临床试验需要经过严格伦理审查,安全性有保证。
1. 咨询专科医生,了解适合自己病种的试验
2. 访问国家罕见病平台或国际药企试验网站
3. 注意所有流程均有知情同意和数据保护,不必担心隐私泄露
06 患者自我管理与支持网络
管理罕见病,需要患者及家属参与度高。除了医生指导,平时可以建立自我监测习惯,比如定期记录体重、活动、症状变化。饮食方面,医生通常推荐根据疾病类型补充特定营养。例如患有遗传代谢问题的患者,建议加强富含维生素B的食物(全谷物类、绿色蔬菜),有助于改善部分代谢反应;慢性肌肉疾病患者可以多摄入蛋白质(优选鸡蛋鱼肉),帮助肌肉修复。自我管理不仅限生活,也包括心理层面。
推荐食物 | 支持作用 | 建议做法 |
---|---|---|
全谷物类 | 补充维生素B,改善代谢 | 每日早餐加糙米或全麦面包 |
鸡蛋和鱼肉 | 提高蛋白质摄入,利于修复 | 晚餐主菜搭配鸡蛋或煎鱼 |
绿色蔬菜 | 促进肠道健康,富含微量元素 | 中午和晚餐各加一份绿叶菜 |
结束语
其实,无论是否被确诊为疑难病或罕见病,主动关心身体变化、家族史,建立一些健康记录都是值得的做法。对家有疑难病或罕见病患者来说,不妨多咨询权威医院和相关平台。平时保持良好饮食、多运动,学会寻求社交支持,对预防和改善病情都有好处。遇到找不到原因的症状时,不必焦虑,合理安排就医和检查,科学面对,才能更好地照顾自己和家人。
参考文献
- Nguengang Wakap, S., Lambert, D.M., Olry, A., et al. (2020). Estimating cumulative point prevalence of rare diseases: analysis of the Orphanet database. Europe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28, 165-173.
- Boycott, K.M., Vanstone, M.R., Bulman, D.E., & MacKenzie, A.E. (2013). Rare-disease genetics in the era of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discoveries,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Nature Reviews Genetics, 14(10), 681–691.
- Mercuri, E., Darras, B.T., Chiriboga, C.A., et al. (2018). Nusinersen versus sham control in later-onset spinal muscular atrophy.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78(7), 625-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