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让生活更美好:全面了解造口护理注意事项指南

  • 443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让生活更美好:全面了解造口护理注意事项指南封面图

让生活更美好:全面了解造口护理注意事项指南

01 认识造口:什么是造口?

日常生活中,有些人突然发现腹部出现一个“小口”,其实那不是伤口,而是一种医学处理方式——造口。简单来说,造口是医生把肠道(结肠、回肠等)或泌尿道引到腹部表面,让身体废物可以在特定的袋子里排出。最常见的类型有结肠造口、回肠造口和尿路造口。

造口的形成常见于肠道肿瘤、炎症性肠病、严重外伤等急需改变排泄途径的情况。比如,一位43岁的男性,因直肠癌接受了结肠造口手术,从此日常排便依赖造口袋,生活自理方式发生了改变(Berger et al., 2007)。

🔹 小贴士:造口并不是“无助的标志”,而是特殊时期的一种自救助手。

02 造口护理的重要性

刚做完造口手术的时候,许多人觉得“护不护没关系”,但其实日常护理直接关系到生活舒服不舒服。造口所在的位置没有原有的括约肌保护,如果处理不当,容易出现皮肤红肿、感染,甚至造口收缩或脱出等严重问题。

有研究发现,约60%的新造口患者在术后半年内会遇到皮肤并发症,往往集中在护理方法不当或更换袋子不及时的情况下(Salvadalena, 2013)。

注意:正确护理不仅能避免麻烦,还能减少反复就医的尴尬和痛苦。

03 日常护理:基础操作指南

操作步骤 具体方法
清洁皮肤
  • 用温水、柔软纱布轻轻清洗造口及周围皮肤,无需强力消毒。
  • 避免使用酒精、香皂,以免刺激皮肤。
更换造口袋
  • 根据排泄量,保持1-3天更换一次,避免袋内积存过多。
  • 选用大小合适的造口底盘,减少漏液风险。
检查造口
  • 观察颜色:正常造口多为粉红湿润。
  • 有无肿胀、渗液、出血。
工具选择
  • 准备清洁棉球、医用剪刀、合适型底盘、医疗手套等。
  • 避免自制工具,以免增加异物侵入风险。
🚩 建议:提前备好更换用品,不等造口袋漏了才急忙处理。

04 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

  • 皮肤刺激: 出现红点或瘙痒时,多和造口周围皮肤受粪液刺激有关。一位55岁的女性,术后三周因贴敷不密封,皮肤逐渐变得发红发痒。换用专用皮肤保护膜,两天后明显好转。
  • 造口渗漏: 频繁发现腹部造口袋周围湿润,通常与底盘贴合度不佳有关。调整底盘形状或更换更柔软底盘后渗漏现象会得到缓解。
  • 造口收缩或肿胀: 见到造口变小或突出,有时是暂时肿胀导致。如果伴有出血、难以恢复,最好及时就医。
  • 异味问题: 袋子长期不用专用除臭剂敷垫,味道可能影响社交。日常换袋及时,可减少异味。
💡 其实,大多数的小问题,靠规范操作都能慢慢改善。

05 饮食管理与造口护理的关系

造口后,进食变得更加关键。结构特殊的肠道对食物的反应更敏感,选择适合自己的食物成为保持良好造口状态的重要方式。

食物 具体功效 食用建议
燕麦粥 富含可溶性纤维,有助于大便成型 早餐食用,配合温水,帮助软化排泄物
熟胡萝卜 缓解腹泻,减少渗漏风险 蒸煮为主,少用煎炸
香蕉 含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易消化 适量每日间食,有助于平稳造口产出
🌱 别忽视:吃饭规律是稳定造口产出的基础。

06 心理支持与社会适应

造口其实带来的最大难题,有时候不是身体上的不适,而是心理上的隔阂。有的朋友刚做完手术总觉得“自己和以前不一样了”,甚至回避社交。

医学界认为,及时沟通、参加互助社群、与专业护理师建立连接,对改善心态十分有益。从患者故事中发现:一位29岁的女性术后半年,开始尝试向同事坦白造口情况、学习自助护理技巧,心态逐渐恢复平稳,也重拾了生活自信(Zhou et al., 2015)。

🤝 获得家人、朋友和专业医护的理解,是回归正常生活的重要支柱。
  • 保持日常沟通,别把困难憋在心理。
  • 发现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比如步行、瑜伽。
  • 有需要时,专业心理医生或造口康复师可以提供帮助。

主要参考文献

  • Berger, N., & Eser, F. (2007). Quality of life and related factors in patients with stoma. European Journal of Oncology Nursing, 11(1), 72-79.
  • Salvadalena, G. D. (2013).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of the stoma and peristomal skin among patients with ostomy. Journal of Wound, Ostomy and Continence Nursing, 40(5), 489-494.
  • Zhou, J., Wang, H., Xu, Y., & Wang, J. (2015). Psychological status and quality of life of ostomy patients during the first 3 months after discharg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Practice, 21(3), 284-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