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孕男性必看:提高生育力的六大检查项
01 男性检查为什么备孕也关键?
有时候,夫妻一起努力备孕,结果却迟迟没有好消息。许多人第一反应是“是不是女方有问题?”其实,男性健康同样影响未来宝宝的到来。
专家指出,约有一半的不孕不育与男性相关,而且很多男性自身感受不到明显异常。32岁的陈先生和妻子尝试半年未孕,最终检查发现精子活力偏低,经过调整生活习惯才顺利怀孕。从这个例子来看,提前做个全面检查,比反复焦虑要划算得多。
02 精子质量检测:健康的“种子”
说起来,生育能力就像一块田地要播下好种子,精子就是关键。备孕男性中,做得最多的检查非精液分析莫属,它主要看三个方面:
- 精子数量: 总量太低,成功率会下降。
- 形态: 正常形态比例反映精子的成熟和功能。
- 活动力: 活动性强的精子,才有力气“游到终点”。
别忽视: 有些男性平时一切正常,却在精子检验中才发现活动力低下,这说明自我感觉和生育力不总是一致(WHO, 2021)。
| 项目 | 正常参考值 |
|---|---|
| 精子数量 | > 15百万/毫升 |
| 前向运动率 | > 32% |
| 正常形态 | > 4% |
03 激素水平:身体里的“控场者”
很多人听说过“雄性激素”。除了睾酮,促卵泡激素(FSH)、促黄体生成激素(LH)等激素,都是调节男性生育力的“控场者”。
如果激素分泌异常,比如睾酮低,会出现疲劳、性欲减退、头发脱落等现象,但有时候也没太多感觉。
28岁的刘先生总觉得易累,检查发现睾酮水平轻度下降,通过调整作息后恢复正常。这提醒有相关症状时别一味忽略。
04 遗传筛查:防止隐形“遗传障碍”
某些遗传无声无息,却可能对生育有大影响。例如,染色体异常(如克氏综合征)并不稀少,有些人外表正常,但生育力明显受限。
- 家族史: 家族中有遗传疾病、新生儿异常,尤其应该做染色体与基因检测。
- 反复流产: 夫妻一方有隐形携带,生育健康宝宝的难度增大。
- 无明显原因的不育: 检查常规项目都正常时,考虑基因层面的筛查更有意义(Ferlin et al., 2019)。
05 感染筛查:避免小麻烦带来大影响
有些感染,像“不速之客”一样,可能悄悄影响到男性的生育力。例如淋病、梅毒、衣原体等性传播疾病,甚至有时没有症状,已经对生殖道造成了伤害。
- 尿道灼痛、分泌物增多等明显情况,常见于急性感染。
- 部分患者仅有偶尔不适,或完全没有症状。
38岁的孙先生,体检时发现梅毒抗体阳性,虽然自觉身体没有异常,但进一步查明后积极治疗,并未影响夫妻备孕计划。说明定期筛查真不是多余。
| 感染类型 | 检测方式 | 影响 |
|---|---|---|
| 梅毒 | 血清学检测 | 影响精子生成 |
| 淋病 | 尿液/分泌物培养 | 导致输精管阻塞 |
| 衣原体 | PCR检测 | 引起炎症,降低活力 |
06 生活方式调整:健康“种田”要得法
激素、遗传、感染这些因素,检查出来会让人警觉。但提升生育能力,日常调整一样不能少。其实,健康的生活方式就是给身体创造好“土壤”。
- 食物选择: 多吃富含锌、维生素E的食物,比如南瓜籽、坚果、牡蛎,对精子活力有好处。西兰花、菠菜含叶酸,建议隔天换着吃,有利于改善基因健康(Wong et al., 2022)。
- 运动建议: 每周三次有氧运动(跑步、游泳皆可),每次30分钟,有助于提升睾酮水平。
- 戒烟限酒: 香烟会降低精子数量,酒精影响激素分泌。实在难戒,可以减少频率,别让习惯影响大目标。
- 作息规律: 每天保证7-8小时睡眠,避免长期熬夜,帮助调节身体激素。
| 推荐食品 | 理由 | 怎么吃 |
|---|---|---|
| 牡蛎 | 含丰富锌,可改善精子活力 | 每周2-3次,炖汤、蒸食均可 |
| 西兰花 | 叶酸丰富,辅助基因健康 | 隔天凉拌或清炒 |
| 核桃 | 有益精子膜稳定性 | 早餐加一把,更方便 |
07 检查如何做?怎么选机构?
很多男性不是不愿意查,而是不知道去哪儿查、怎么查。最好的办法是找正规的综合医院或专业生殖机构,避免偏听偏信广告宣传。
- 首次备孕: 建议夫妻双方一起咨询生殖健康专科。
- 特殊情况: 比如家族有先天性遗传病、精索静脉曲张,或反复怀不上,这些都需要针对性检查看看哪里有问题,别光凭经验猜。
- 周期建议: 一般来说,一年内没怀孕可以先自查生活习惯,超过一年效果不佳,最好主动就医(Sharlip et al., 2002)。
结语及行动建议
比起反复试错、焦虑等待,不如早点行动,科学备孕。把握每一个微小环节,主动做检查,该调整调整,就能为家庭幸福添稳妥一分。别被“面子”挡住脚步,健康才是最实在的自信。
参考文献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2021). WHO laboratory manual for the examination and processing of human semen (6th ed.).
- Gooren, L.J. (2008). Endocrine aspects of male sexual function. The Journal of Endocrinology, 20(4), 321-330.
- Ferlin, A., Foresta, C., et al. (2019). Genetics of male infertility: from research to clinic. Reproduction, 158(5), R71–R91.
- Wong, W.Y., et al. (2022). Folic acid and zinc supplementation and semen quality. Fertility and Sterility, 118(1), 120–127.
- Sharlip, I.D., Jarow, J.P., et al. (2002). Best practice policies for male infertility. Fertility and Sterility, 77(5), 873–8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