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益生菌:健康守护者还是潜在的隐患?

  • 458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益生菌:健康守护者还是潜在的隐患?封面图

益生菌:健康守护者还是潜在的隐患?

01 益生菌的奇妙世界

早餐桌上,酸奶几乎成了不少人的“标配”。推开超市的冷藏柜,各类益生菌饮品琳琅满目。说起来,益生菌这些年火得有点“出圈”。但它们到底是如何在我们身体里发挥作用的,很多人并不真正清楚。

简单来说,益生菌指的是对人体有益的活性微生物,比如乳酸菌和双歧杆菌一类。它们大多通过发酵乳制品、酸奶、部分发酵蔬菜中摄入。益生菌来到肠道后,帮助维持肠道微生态——就像守卫城市秩序的“小卫士”一样。它们能抑制“坏菌”的生长,让肠道环境保持平衡,减少炎症反应。这其实说明,微小的益生菌确实在我们日常健康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

02 健康益处逐渐被认可

🦠 肠道消化

研究发现,规律摄入益生菌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减少便秘、轻微消化不良等小烦恼(Ringel-Kulka et al., 2015)。

🛡️ 免疫调节

有资料指出,益生菌可能增强粘膜屏障,协同免疫细胞工作,使身体抵御感染的能力有一定提升(Bron et al., 2017)。

🙂 心理健康

一些新近研究认为,肠道“菌群—脑轴”受到益生菌影响,部分人补充后,焦虑、紧张情绪有所缓解(Sarkar et al., 2016)。

说到底,正因为这些实际体验,周围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主动补充益生菌。但效果并非“一刀切”,每个人实际感受差异还挺大。

03 当益生菌过量时

TIPS: 使用益生菌期间,如果出现明显的肠胃不适,不妨先暂停一下,给肠道一个缓冲的机会。

不少人觉得“有益就多吃点”,但实际反而带来了问题。比如42岁的李女士,最近换了高浓度益生菌饮料,刚开始几天只是偶尔腹胀,随着用量增加,出现了持续性的腹泻和肚子绞痛。医生建议她减少摄入量,症状才慢慢缓解。

其实,益生菌在肠道里“扎堆”,有可能打破原有微生态,造成气体增多、腹部不适。有研究表明,部分人在摄入益生菌初期容易出现轻微腹胀,但量过大时,腹泻、甚至轻度发热也可能找到门来(Rao et al., 2019)。这提醒我们,超过身体承受范围,无论什么健康品都可能“反咬一口”。

04 特定人群的风险

人群 主要风险 案例提醒
免疫力低下者 易发生菌血症或感染 有位68岁慢性肾病男性,医院输注益生菌后,数日内出现持续高热,血液培养发现益生菌入血(Whelan & Myers, 2010)。
手术恢复期 肠道屏障受损,益生菌或致感染 51岁女性肠道手术后使用益生菌,产生持续性胃肠胀气,经停用症状缓解。
重症及ICU患者 益生菌易转化为病原体 重症监护期间,大剂量益生菌引起持续性腹泻,体力下降。

这些例子说明,并非所有人都适合随意补充益生菌。部分特殊人群,由于自身防御能力减弱,补充益生菌反变成风险源头。

05 怎样安全地使用益生菌

  • 把握用量:每天补充1-2小瓶普通益生菌饮品为宜,没必要每天大量饮用。
  • 种类选择:优先选择已证明安全的大众型菌株,如乳酸菌、双歧杆菌。特殊产品最好咨询药师或医生。
  • 注意查看标签:产品包装需标明具体菌种和数量。避开来源不明和网络“三无产品”。
  • 合理搭配时间:饭后半小时服用,有助于菌群稳定“安家”。长期腹泻、肠道疾病需先问医生。
  • 身体反应:出现较严重腹痛、腹泻、持续性发热等不适时,最好立即停用并尽早就医排查。
平时均衡膳食,适当摄入天然发酵食品(如酸奶、泡菜),也能起到类似作用,不必天天补充额外益生菌。

06 未来的研究方向与诉求

目前,益生菌的确切作用机理和长期影响尚有不少未知。比如,不同菌种是否对不同人群有截然相反的效应?连续补用几年,对慢性病人到底有没有好处?这些问题,还是需要更多临床和基础试验来验证。

英国《The Lancet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曾指出,益生菌行业需要更严格的“准入门槛”以及长期随访研究(McFarland et al., 2021)。普通人则没必要盲目跟风,相信未来科学会给出更具体、个体化的补充方案。

行动建议:如果觉得补充益生菌真的让你更舒服,可以继续保持;但如果反应大,最好及早减量,调整饮食和作息也是“肠道友好”的好选择。

参考文献

  1. Ringel-Kulka, T., Goldsmith, J. R., Carroll, I. M., Barros, S. P., Palsson, O., Jobin, C., & Ringel, Y. (2015). Probiotics for the treatment of diarrhea: a review of current evidence and safety considerations. Current Opinion in Gastroenterology, 31(1), 49–54.
  2. Bron, P. A., Kleerebezem, M., Brummer, R.-J., Cani, P. D., Mercenier, A., MacDonald, T. T., & Wells, J. M. (2017). Can probiotics modulate human disease by impacting intestinal barrier function? Brit J Nutr, 117(1), 93-107.
  3. Sarkar, A., Lehto, S. M., Harty, S., Dinan, T. G., Cryan, J. F., Burnet, P. W. (2016). Psychobiotics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bacteria–gut–brain signals. Trends in Neurosciences, 39(11), 763–781.
  4. Rao, S., Samak, G., & Rao, R. K. (2019). Bacterial translocation in disease and prophylactic strategies. World J Gastroenterol, 25(31), 4079-4088.
  5. Whelan, K., & Myers, C. E. (2010). Safety of probiotics in patients receiving nutritional support: a systematic review of case reports,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and nonrandomized trials. Am J Clin Nutr, 91(3), 687-703.
  6. McFarland, L. V., Evans, C. T., & Goldstein, E. J. (2021). Strain-specificity and disease-specificity of probiotic efficacy: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The Lancet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6(8), 631-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