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在手术和重症监护中的重要性
01 什么是麻醉?
有时候,面对即将进行的手术,人们会有些担心:会不会很疼?能不能安全顺利醒来?其实,麻醉的作用正是让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没有痛苦,也能守护安全。简单来说,麻醉就是应用药物或者其他治疗方式,让身体暂时失去疼痛的感觉,有时候还会让整个身体进入睡眠状态。这样,无论是剖腹产、骨折复位,还是更复杂的大手术,患者都不会感受到手术的痛苦。
医学发展到今天,麻醉已经成为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的“隐形保护伞”。那些心脏跳动、血压起伏、药物代谢等看不见的细节,其实都在麻醉管理下有条不紊地调控着。只不过,大家平时感受到的,多是一觉醒来后的轻松,而麻醉师背后的功劳却鲜为人知。
02 麻醉有哪些类型?
- 全身麻醉:最常见于需要全身“休息”的手术,比如骨折复位或大面积器官操作。这种麻醉方式下,患者会完全进入睡眠状态,全身没有任何知觉。比如一位59岁的男士,因右腿骨折接受切开复位手术,医生就选择了全身麻醉,让他在手术期间完全没有痛苦。
- 局部麻醉:只让身体局部区域失去痛感,患者是清醒的。常见于牙科、眼科或者某些小型手术,比如拔智齿、缝合皮肤等。患者会感受到医生的操作,但不会有疼痛。
- 神经阻滞和椎管内麻醉:例如“腰麻”或臂神经阻滞,适合下肢或上肢的手术。当需要在四肢动刀时,这些局部的麻醉方式既能有效控制疼痛,也减少了全身麻醉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
03 麻醉如何保障手术安全?
麻醉的关键不仅仅是让人睡着不疼,更重要的,是在整个手术过程中密切监测身体的多项生命体征。例如心电图能实时反映心脏跳动情况,血压和脉搏反应循环状态,血氧监测让呼吸状态一清二楚。这点其实和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装着一整套传感器有点像,随时预警。
一旦出现异常,比如血压骤降、心率过快,麻醉师能够第一时间发现并采取措施。有研究显示,麻醉期间引发的严重合并症风险已经大大降低(Bainbridge et al., 2012),这和完善的监护系统密不可分。值得一提,就算是“平安无事”的手术,麻醉师也在一旁严阵以待,调节呼吸机参数,调整药物剂量,始终盯紧每一项指标。
04 手术前需留意什么?
- 全面如实告知健康史:如果有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药物过敏史,或者最近感冒发烧,都必须提前告诉麻醉医生。有过心脏病、肝肾疾病的朋友,更需要详尽列出诊断和所用药物。
- 饮食和药物管理:通常手术前需按规定时间停食、停水,有些慢性药物需继续服用,有些则要暂停,比如有的降压药需要按计划调整。遵医嘱很关键,不要自行决定吃药或不吃药。
- 术前常规检查:比如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等,可以帮助医生了解身体耐受能力。像临床案例中的59岁男性,就通过术前实验室检查确定没有明显禁忌,为麻醉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
05 麻醉后的恢复过程
麻醉结束后,患者会进入恢复室接受密切观察,包括清醒程度、呼吸、心率、血压、疼痛反应等。通常10-30分钟内逐渐苏醒,个别人会感到乏力或轻微恶心,有时会出现短时的嗓子干涩、寒战等。
恢复期最怕出现呕吐、呼吸道梗阻或意识不清等不良反应,这时候护士和麻醉师会及时干预。对于术中有出血或高龄体质较弱者,恢复的速度也会慢一些。总的来说,现代麻醉药物更安全,绝大多数人都能顺利度过恢复期,而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1%。如果身体还有不适,比如持续头晕或者呼吸困难,务必及时反映给医生。
06 麻醉在重症监护和急救中的作用
说起麻醉,很多人第一反应是“睡一觉”,其实麻醉药的效果更广泛。重症监护室(ICU)里的危重患者,常因机械通气、损伤复苏、严重感染等原因,需要麻醉镇静或止痛药物帮助缓解焦虑、减轻机体应激。这不仅能让呼吸机使用更顺利,还能帮助重建身体自愈平衡。
在抢救重症患者时,有时还需要用到“速效麻醉药物”短暂让身体镇静,为插管、电除颤、创伤处理等打下基础。研究表明,合理的镇静、镇痛策略有助于降低ICU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Barr et al., 2013)。了解麻醉在这些场合的作用,能帮助家属和患者打消对ICU的恐惧感。
07 麻醉风险分析:谁更需要警惕?
每个人对麻醉药物的反应都有个体差异。年龄偏大、肥胖、患有慢性心肺病、肝肾功能减退者,或者合并出血及感染的患者,出现麻醉相关并发症的风险会明显增加。比如研究指出,高龄患者在麻醉恢复期出现并发症的概率会高于青年人(Merry et al., 2011)。
此外,合并慢性系统疾病的人,可能更容易在麻醉中出现血压或心率波动,或者对常规药物响应不佳。肥胖则可能使气道管理变得复杂。体质虚弱或长期服药的人群,也要警惕药物交互反应。想预防麻醉风险,主动告知健康状态、配合检查比什么都要重要。
08 实用建议:术前如何安心配合?
-
高蛋白饮食有助恢复:手术前后可以适当多摄入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瘦肉、鸡蛋、豆制品,有助于伤口愈合和身体机能恢复。
[猪瘦肉]+补充优质蛋白+[炖煮后食用更容易吸收] -
多吃富含维生素的新鲜蔬菜和水果:如西兰花、胡萝卜、苹果等,这些食物有助于免疫系统正常运作,也有利于减少感染。
[番茄]+丰富抗氧化物+[洗净后生吃或凉拌] -
足量饮水,促进代谢:术前遵医嘱停水时间,平时饮水充足可以帮助身体排除代谢废物,也有助于电解质维持平衡。
[白开水]+维持水分电解质平衡+[分多次少量饮用为宜] - 定期体检,主动沟通健康状况:建议中老年人或者有基础慢病的朋友,每年做一次系统性体检并定期向医生反馈,防患于未然。
- 遵医嘱停食/用药,不自行变更:如果医生规定禁食时间,千万不要自己推迟或提前进食。药物的停用也要严格按照医生建议执行。
- 术后如有不适及时报告:恢复中出现持续恶心、头晕或者异常疼痛,要第一时间通知医护人员,尽早干预更容易恢复健康。
09 总结与建议
麻醉并不神秘,它和我们生活中的很多医疗环节都息息相关。不论是骨折手术这样的常见情况,还是重症监护下的危重抢救,麻醉的加入都极大提升了治疗的安全性和舒适度。随着麻醉技术和监护手段的进步,绝大多数人都能顺利、安全地度过需要麻醉的治疗过程。只要大家配合医生,如实沟通健康信息,按时复查、科学饮食,绝大多数风险都能避免或者最小化。
如果家人或者朋友即将接受手术,不必过度焦虑。多和专业团队沟通,听取个性化建议,踏实安心面对手术和康复过程,就是对身体最好的呵护。
10 参考文献
- Bainbridge, D., Martin, J., Arango, M., & Cheng, D. (2012). Perioperative and anaesthetic-related mortality in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Lancet, 380(9847), 1075-1081.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12)60990-8
- Barr, J., Fraser, G. L., Puntillo, K., Ely, E. W., Gélinas, C., Dasta, J. F., ... & Jaeschke, R. (2013).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pain, agitation, and delirium in adult patients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Critical Care Medicine, 41(1), 263-306. https://doi.org/10.1097/CCM.0b013e3182783b72
- Merry, A.F., et al. (2011). Safety of Anaesthesia in New Zealand: a retrospective population study. 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 106(3), 295-302. https://doi.org/10.1093/bja/aeq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