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碎石头,轻松回血:解析输尿管结石的体外碎石治疗
01 输尿管结石是什么?
其实,很多人第一次听到输尿管结石,都会联想起肾结石,觉得好像只是换了个“地盘”。日常生活中,结石更像家里的小沙砾,本来毫不起眼,可一旦跑到了不合适的位置,比如输尿管,就容易出事了。
简单来说,输尿管结石指的是尿液中的矿物质在经过输尿管(连接肾脏和膀胱的“通道”)时,因多种原因形成的固体颗粒。这些颗粒主要由草酸钙、尿酸等成分组成。
早期阶段,大多数人并没有很明显的不适,顶多是偶尔腰部有点酸胀。这种“轻微、偶尔”的不适,容易被误认为是劳累所致。有位28岁的男性程序员在体检时,查出一颗小结石,平时只是偶尔腰酸,根本没觉得这是什么大事。
02 明显症状和警示信号
- 结石如果堵住输尿管,常见持续性腰腹剧痛,不少人形容为“钻心的疼”;
- 尿液颜色变红,出现肉眼可见的血尿;
- 合并感染时,可能出现反复高热、寒战;
- 有些人还会频繁尿急、尿痛,尤其在结石移动时。
一个真实例子:41岁的女性会计师,某天突然开始持续性左下腰背部疼痛,平时忍耐力很强的她,这次疼得冷汗直冒,到医院一查,结果是输尿管结石堵塞导致的急性肾积水。从这个例子能看出,有强烈症状时,绝不能拖延,要尽早就医。
- 当腰背剧痛无法缓解,或尿色发红时,及时到医院泌尿外科就诊。
03 输尿管结石的治疗方式对比
| 治疗方式 | 适用对象 | 主要优缺点 |
|---|---|---|
| 药物排石 | 小于0.6cm、无梗阻结石 | 无创、痛感小,但大结石难排出 |
| 体外冲击波碎石 (ESWL) | 1.5cm以下、位置不复杂结石 | 非侵入、恢复快,但有碎石残留风险 |
| 输尿管镜碎石 | 体外碎石无效或复杂位置结石 | 直视下碎石,成功率高;需麻醉 |
| 开放/腔镜手术 | 巨石、复杂梗阻或反复发作 | 创伤大、恢复慢,适合特殊情况 |
治疗方式的选择要根据结石大小、位置、患者身体条件等因素,结合泌尿外科医生建议进行评估。
04 体外碎石术:原理与独特优势
在众多治疗方式中,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可以看作“无创打石机”。原理很直观——医生在体外用特殊仪器,将高能冲击波精准地“对准”体内结石。这些冲击波穿过身体,被结石吸收后,使其裂解成小块。小碎石便可随着尿液被自然排出。
- 定位结石(B超或X光引导)
- 调整冲击波能量,击碎结石
- 使用止痛措施,减少不适
- 术后观察碎石排出情况
ESWL最大的好处在于不用开刀,恢复期短,对生活影响小。不过,碎石后偶尔碎片无法完全排出,可能需要二次处理。
05 体外碎石适合哪些输尿管结石?
适应症
- 1. 直径1.5cm以下的输尿管结石
- 2. 结石位置方便定位(如上段、中段输尿管)
- 3. 无明显尿路感染或严重肾功能损害者
禁忌症
- 1. 妊娠期女性
- 2. 活动性尿路感染
- 3. 有出血倾向或出血性疾病
- 4. 安装心脏起搏器或有某些复杂畸形者
34岁的男性教师,因腰痛查出右侧输尿管结石,大小1.2cm,经评估无感染、无手术禁忌,于门诊顺利接受体外碎石,恢复很快。
这个案例说明:并非所有结石都适合“打石头”,治疗方式需结合实际情况决定。
06 体外碎石治疗:流程、术前准备及术后护理
- 术前:签知情同意,常规检查(血尿常规、超声/CT),部分患者需停止抗凝药物。医生会交代近2天饮食清淡,尽量排空膀胱。
- 治疗中:通常无需全麻,但可能需要镇痛。照设备指示,调整体位,配合医生配准冲击波,“响声”过程一般10-30分钟不等。
- 术后护理:结束后常建议多饮水,促进碎石自然排出。若碎石残留、血尿时间较长,或出现明显腹痛、发热,要及时回医院复查。
- 碎石后2-3天内少量血尿常见,但若血尿持续超过1周,需就医。
- 疼痛加重或排石障碍,也应及时找医生调整方案。
07 日常防护:如何避免输尿管结石再找上门?
| 方法/饮食 | 推荐理由 | 小建议 |
|---|---|---|
| 多喝水 💧 | 促进尿液稀释、降低结石形成概率 | 建议每天保证透明尿色,大约2000毫升水摄入 |
| 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 🥗 | 纤维可减少矿物质摄入,帮助排出多余草酸 | 多吃绿叶蔬菜,西兰花、小白菜 |
| 新鲜水果 🍎 | 维生素C有助于尿液pH平衡,降低复发率 | 每日1-2种新鲜水果为宜,如苹果、橙子 |
| 适量乳制品 🥛 | 补充钙有助于减少肠道中草酸吸收 | 适当饮用牛奶或酸奶,但不必大量过量 |
- 日常运动也有帮助,如散步或慢跑,能减少结石风险。
- 有过结石史者,建议每年复查泌尿系统B超
- 必要时,选择正规医院或泌尿专科就诊,不建议自行用药排石
参考文献
- Türk, C., Neisius, A., Petrik, A., et al. (2023). EAU Guidelines on Urolithiasis.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Urology.
- Alkandari, A., & Pietropaolo, A. (2021). Shock wave lithotripsy: current perspectives and future directions. Nature Reviews Urology, 18(12), 717–730. https://doi.org/10.1038/s41585-021-00546-w
- Kokorowski, P., et al. (2010). Risk factors for urolithiasis. Journal of Urology, 184(1), 146–152. https://doi.org/10.1016/j.juro.2010.03.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