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谁在手术前后需要留心呼吸抑制?
有时候,手术后家属看到亲人刚推回病房,一切看起来都很平稳。但麻醉还未完全消退,身体对氧气的需求骤然提高,有些人却会出现气息突然变短,仿佛呼吸不再听使唤。有些案例是刚结束麻醉,患者还没完全清醒时,表现出呼吸比平时慢许多。其实,这种变化在手术期并不少见,但常常被误认为只是“没睡醒”。
围术期呼吸抑制的专业定义,是指在手术前、期间或术后,患者的呼吸能力降低,体内氧气供应减少,二氧化碳可能积累,造成短暂或持续的不适。例如,有些人术后几分钟都只做浅表的呼吸,脑袋昏昏沉沉。这种变化虽然外表不明显,却暗藏风险。
02 出现什么信号要警觉?
早期信号 | 明显症状 |
---|---|
|
|
轻微的呼吸抑制,比如偶尔感觉气不太顺、身体有点发懒,常常被忽略。但一旦出现紫绀(嘴唇变紫)或持续胸闷,哪怕没有疼痛,都说明氧气可能已经不够用了。这样的信号并不是小事。
03 为什么容易出现这个问题?
围术期呼吸抑制其实是由多种因素叠加引发的,既有药物影响,也和个人体质有关。下面用一个小表列出常见原因和机理:
因素 | 机理说明 |
---|---|
麻醉药物(如阿片类、镇静剂) | 干扰大脑对呼吸的自动调控,呼吸频率下降 |
年龄大于65岁 | 呼吸系统弹性下降,容易感应迟钝 |
肥胖(BMI>30) | 胸腔压迫,加重呼吸负担 |
有慢性肺部疾病病史 | 原本肺功能就不理想,术后更脆弱 |
手术方式(如大腹腔手术) | 麻醉剂量更大,对呼吸系统干扰明显 |
数据显示,约有5-10%的大手术患者会经历不同程度的呼吸抑制 (Young et al., 2019)。年龄、基础病和手术类型是最重要的客观评估指标。
04 哪些因素让风险更高?
- 高龄患者: 老年人呼吸中枢对氧气变化敏感度变低,动作缓慢时危险往往更大。
- 肥胖患者: 体型较大的人胸部压力增加,气道容易受到压迫,比如 BMI 35 的李女士,术中就需要特别监测呼吸。
- 有基础疾病者: 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患者,需要提前定制专属麻醉方案。
- 特殊手术类型: 比如开胸、腹部或长时间麻醉的手术,对呼吸系统负担最大。
术前常用肺功能检测、氧饱和度监测和问卷筛查,可以帮医生预判哪些人风险最高 (Ramachandran et al., 2011)。
05 如何降低围术期呼吸抑制的风险?
预防围术期呼吸抑制最有效的方法,是合理监测、科学选药和正确恢复。这些措施都能帮助患者减少术后呼吸问题,下面用表格梳理几个实用建议:
方法 | 详细建议 |
---|---|
术前教育 | 术前详细讲解风险点,注意呼吸异常时主动告知医生 |
合理药物选择 | 根据个体体质调整麻醉药量和类型 |
术中持续监测 | 全程使用氧饱和度和二氧化碳监测仪 |
术后恢复指导 | 鼓励适度早下床活动,配合深呼吸训练 |
简单来讲,手术后适当活动、注意饮食、多配合护理人员的呼吸训练,是安全恢复的“最佳方案”。如果术后有明显呼吸困难,需及时告知医生,选择具有呼吸专科的医院尤为重要。
06 术后管理,靠哪些关键细节?
手术结束并不代表风险就彻底消失,麻醉药物还有半衰期,呼吸抑制随时可能“回头再来”。术后24小时,是密切观察的关键窗口。比如夜间休息时,呼吸变浅很容易被忽略,因此监护仪和看护检查一定不能省。
- 每天按流程复查呼吸和心率
- 鼓励早期轻度活动,协助做深呼吸
- 术后持续食用新鲜水果补充能量
- 如发现呼吸困难或昏厥,立即就医
其实,术后管理从不是某个单点,最好的办法是全程参与和关注。如果家里有术后患者,帮他们观察呼吸变化,并鼓励适度活动、健康饮食,都是很好的支持。
文献参考(APA格式)
- Young, M. J., Bhananker, S. M., & Pandit, J. J. (2019). Perioperative respiratory complications. 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 122(2), 264-274.
- Ramachandran, S. K., & O'Reilly, M. (2011). Prediction and prevention of postoperative respiratory complications. Current Opinion in Anaesthesiology, 24(1), 105-110.
- Macintyre, N. R., & Cook, D. J. (2010). Evidence-based guidelines for weaning and discontinuing ventilatory support. Chest, 137(5), 1252–1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