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排泄”危机:揭秘急性肾衰竭与急救措施
01 什么是急性肾衰竭?
有时候,不少人会觉得自己最近小便次数少了,或者身体突然有点沉重,但没在意。其实,肾脏像是身体的“过滤器”,一旦它们出故障,身体很多系统都会连锁反应。急性肾衰竭就是指肾功能在短时间内迅速下降,这让排泄废物变得困难。
急性肾衰竭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比如剧烈脱水、严重感染、药物不良反应,甚至手术或创伤后出现并发症。身体缺水、严重出血或者有些药物直接损伤肾组织,都可能让这个“过滤器”短时间里突然罢工。🩺
02 警惕这些明显症状
| 症状类型 | 典型表现 | 生活化例子 | 
|---|---|---|
| 排尿异常 | 小便明显减少或几乎没有 | 一天内发现基本没怎么小便(成人) | 
| 水肿 | 下肢、脸颊或全身浮肿 | 鞋子突然变紧,下楼梯感到腿部沉重 | 
| 乏力、精神差 | 极度疲惫,头晕甚至恶心 | 上班途中站一会就不得不坐下,连说话都觉得耗力 | 
这些症状如果持续出现,并不是普通的休息就能消除。比如有位29岁的女性朋友,某次重感冒后小便量剧减,双腿肿胀明显,一天后几乎站不起来,结果医院检查发现急性肾衰竭。
03 急性肾衰竭的健康影响与危害
肾脏不仅负责排泄废物,还调整体内水分、电解质以及酸碱平衡。肾功能突然下降导致的废物堆积、电解质紊乱(如血钾过高)、身体酸碱失衡,这些都能影响心脏、肺、甚至大脑的功能。
临床研究显示,急性肾衰竭若不及时干预,死亡风险可增加数倍(Mehta et al., 2002)。许多患者还可能出现心力衰竭、呼吸困难,甚至进展成多脏器衰竭,这并非危言耸听,尤其是老年群体和原本有慢性疾病的人。
04 为什么会突然得急性肾衰竭?
- 疾病因素:像重度感染(败血症)、严重脱水、心衰等,在短暂时间内影响肾脏血流和功能。(Godin, Murray, Buffington, & Woolsey, 2017)
- 药物因素:部分止痛药、抗生素等,滥用或剂量偏大可能对肾脏造成损害,尤其是老年人。
- 创伤与手术:大手术或者严重外伤后,身体应激状态导致肾脏容易“出错”。
- 遗传和年龄:年纪大了,肾脏功能逐渐下降,一些原本健康的人也可能因为高龄而出现急性肾衰竭的风险。
05 急救处理的重点
急性肾衰竭一旦发生,黄金处理时间很重要,主要急救原则包括:
- 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首要目标是防止低血压,加速身体恢复血供帮助肾脏自我修复。
- 液体管理:根据身体状况科学补液,避免补液过度或不足。
- 纠正电解质和酸碱失衡:需要专科医生根据检查结果及时调整各项指标。
- 发现并干预原发原因:比如控制感染、停止损伤肾脏的药物。
06 实验室检查与监测:不可或缺的一步
如果怀疑急性肾衰竭,医院通常会做的检查包括血肌酐、尿素氮、尿量监测以及电解质检测。这些指标直接反映肾脏状况和身体代谢。只有这样,医生才能根据数据不断调整治疗策略,降低并发症风险(Kellum & Lameire, 2013)。
07 急性肾衰竭之后怎么办?日常护理&预防建议
急性肾衰竭治疗后还必须细心生活和持续随访,恢复期尤其要关注饮食营养和身体变化。以下建议可以帮助肾脏恢复得更好,也能减少复发可能:
- 新鲜蔬菜水果 补充维生素,有助于增强免疫 每天坚持吃一份如番茄、苹果
- 优质蛋白类(如鱼、鸡蛋) 帮助细胞修复,利于肾功能复原 适量摄入,如一顿一只鸡蛋
- 充足饮水 促进代谢废物排出 每天分次喝水,避免猛灌
- 低盐饮食 减轻肾脏负担 清淡口味更利于健康
参考资料
- Mehta, R.L., Pascual, M.T., Soroko, S., et al. (2002). Spectrum of acute renal failure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The PICARD experience. Kidney International, 66(4), 1613–1621. https://doi.org/10.1046/j.1523-1755.2002.00961.x
- Godin, M., Murray, P.T., Buffington, P., & Woolsey, D. (2017). Acute Kidney Injury: Pathophysiology and Interventions. Critical Care Nurse, 37(3), e1–e15. https://doi.org/10.4037/ccn2017693
- Kellum, J.A., & Lameire, N. (2013). Diagnosis,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of acute kidney injury: A KDIGO summary. Critical Care, 17(1), 204. https://doi.org/10.1186/cc125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