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麻醉在手术及重症管理中的应用 🩺
01 什么是麻醉?常见的日常误区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只听说过“打麻药”,却不太清楚麻醉实际上是怎么一回事。简单来说,麻醉是一种医疗过程,通过特定药物让人的知觉部分或完全丧失,协助手术顺利完成。这个过程中,麻醉医生会时刻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有点像飞机驾驶舱里的飞行员,既要监控每个按钮,也要根据突发情况迅速做出调整。
实际上,麻醉的过程并非单纯的“睡一觉”,更涉及细致的用药配比、动态监控以及整体健康状态的持续评估。除了大家熟悉的全麻,还有区域麻醉、局部麻醉等多种选择,每种方式都有明确的适用场景。
需要提醒的是,不同的手术、不同的身体状况,对麻醉的要求其实大有差别。并不是所有的手术都适合同一种麻醉方式,这一点往往容易被忽视。
(文献参考:Miller, R. D., Eriksson, L. I., Fleisher, L. A., Wiener-Kronish, J. P., & Young, W. L. (2019). Miller's Anesthesia. 9th Edition. Elsevier.)
02 麻醉在手术中的作用与现实例子
手术不是一件小事,尤其需要让人完全配合时,麻醉的作用就更关键。它能让患者在手术时没有痛感,还能让肌肉松弛,方便医生操作。
很多人担心“麻醉会不会有危险”,不过,现代医疗条件下,只要配合规范流程,绝大部分手术麻醉还是非常安全的。
就拿实际的例子来说,一位19岁的年轻小伙,因为左侧张力性气胸和肺大泡的问题接受了胸腔镜手术,全程采用全身麻醉,手术45分钟,过程中血压、心率等指标始终稳定。手术结束后,他被送进麻醉恢复室,经过观察后很快就恢复清醒。这样麻醉与手术的有机配合,大大降低了手术风险,让患者转危为安。
这个例子说明,合理的麻醉是手术顺利完成的重要保障,减轻痛苦的同时,还能及时处理突发事件。
03 不同类型的麻醉,各有什么适用场景?
并不是所有的麻醉都让人“完全睡着”,实际操作中,麻醉方式有几种——
- 😴 全身麻醉: 让人完全失去意识。常用于较大的手术,比如开胸、腹腔等部位的操作,需要患者对疼痛和刺激完全不敏感。比如前文的19岁患者所用的便是全麻。
- 🦵 区域麻醉: 比如半身麻醉(腰麻、硬膜外麻醉),主要让身体某一部分失去感觉。多见于剖宫产、下肢骨科等,需要下半身麻醉但保持清醒的手术。
- 🖐️ 局部麻醉: 只让小范围(如手指、牙齿)暂时没有痛觉。常用于牙科、小型皮肤手术等场景。
大多数时候,医生会根据手术种类、患者年龄、健康状况进行选择。比如慢性疾病患者,医生往往会结合各项检查数据做出个性化干预。
这也就是说,选择对的麻醉方式,很多时候其实比手术本身还要讲究。
(文献参考:Butterworth, J. F., Mackey, D. C., & Wasnick, J. D. (2022). Morgan and Mikhail's Clinical Anesthesiology. 7th Edition. McGraw-Hill Education.)
04 麻醉风险主要有哪些?是否真的“可怕”?
有些人一听到“麻醉”就紧张,担心甚至恐惧。其实,现代麻醉的风险已经大大降低,但因为涉及药物和生理调控,仍不可掉以轻心。
发病机制上,麻醉药物可能影响呼吸、心脏等多个器官系统。一旦药量控制不当、过敏反应、或者患者本身有基础疾病(比如哮喘、心脏病),就有可能出现呼吸抑制、血压波动或者过敏等问题。根据一项大样本研究报道,严重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小于0.01%,但部分高龄或重症患者风险会上升(Cook, T. M., et al., 2011)。
例如,有对麻醉药过敏的人,急性反应可能会很快发生,高血压患者则容易在术中出现血压波动。还有极个别人在苏醒期会出现短暂意识混乱。
除了药物反应,一些患者因手术本身压力大、身体抵抗力下降,也有可能出现术后恢复慢、感染几率上升等问题。
不过,这一切都离不开术前的仔细问诊、血检、心电图等多方面排查,这些措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医生规避潜在风险。
所以,麻醉的确要引起关注,但不必谈麻色变。大部分正规的医疗操作都能控制风险,把安全性放在第一位。
(Cook, T. M., Woodall, N., Harper, J., & Benger, J. (2011). Major complications of airway management in the UK: results of the Fourth National Audit Project of the Royal College of Anaesthetists and the Difficult Airway Society. Br J Anaesth, 106(5), 617–631.)
05 麻醉在重症监护里的特殊作用
说到重症监护,多数人会想到ICU里各种监护线,但很少有人清楚,麻醉医生其实在这里也扮演着关键角色,尤其是处理创伤、大型手术、术后并发症等复杂状况时。
在重症管理中,麻醉团队不仅要稳住病人呼吸、血压,还要负责镇痛和深度镇静,必要时协助气道插管。举个例子,像肺大泡患者手术后,如果出现胸腔积液、呼吸衰竭等,应急反应和连续监护都是麻醉医生的职责范畴。
现实中,重症室里的许多“抢救”场景都离不开麻醉医生。在术后康复阶段,恰当的药物使用、精准的生命体征管理,都有助于加速患者恢复。
麻醉医生还是急救中的“守门员”,比如严重创伤时的紧急气道处理,往往是挽救生命的第一步。
(文献参考:Checketts, M. R., Alladi, R., Ferguson, K., Gemmell, L., Handy, J. M., Klein, A. A., ... & Wilkinson, K. A. (2016). Recommendations for standards of monitoring during anaesthesia and recovery 2015: Association of Anaesthetists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 Anaesthesia, 71(1), 85-93.)
06 疼痛管理与麻醉:术后康复更轻松
很多人以为麻醉只和“让人睡觉不痛”有关,其实它还在术后康复阶段大有作为。术后疼痛如果管理不当,恢复时间可能明显延长,甚至影响并发症发生率。
现代麻醉支持多模式镇痛,比如术后能持续泵注镇痛药物(俗称“镇痛泵”),患者可根据自己感受,适度调整用量,让疼痛感大幅度下降。很多电子镇痛装置还可以减少对医生和护士的依赖,提高舒适度。
说起来,有过腹部或四肢手术经历的病友,很多都体会过麻醉带来的“无痛体验”,并在术后继续享受镇痛技术的好处。不仅能更顺利翻身下床,还能逐步恢复日常生活节奏,减少因疼痛导致的睡眠障碍等小问题。
有研究指出,术后积极镇痛能确保恢复更快、心情更好(Apfelbaum, J. L., et al., 2003)。
(Apfelbaum, J. L., Chen, C., Mehta, S. S., & Gan, T. J. (2003). Postoperative pain experience: results from a national survey suggest postoperative pain continues to be undermanaged. Anesthesia & Analgesia, 97(2), 534-540.)
07 如何选择合适的麻醉医生?需要沟通些什么?
麻醉医生的重要性,很多人直到真正面临手术时才会意识到。其实,选择经验丰富、沟通顺畅的麻醉团队,是降低麻醉风险、提升舒适度的关键环节。
- 🗣️ 提前沟通: 建议手术前主动与麻醉医生面对面交流,如实告知健康状况、过往药物反应,有无家族麻醉不良史等。
- 📋 了解方案: 多问问医生自己适合哪种麻醉,有没有特殊注意点,手术期间需要哪些特殊护理、术后恢复打算如何安排。
- 👍 注重资质: 选择三级医院或专业麻醉中心,人员配备、设备和应急措施都更规范。
有特殊基础病如心脏病、哮喘、肾功能异常的朋友,更需要主动告知医生,听取专业建议,做足术前检查。
实际中,家属陪同面谈,也有助于整个团队了解患者个体差异,制订更贴合需求的治疗方案。
(参考:Gan, T. J., et al., 2014. Consensus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 Anesthesia & Analgesia, 118(1), 85-113.)
08 术前预防与饮食建议:怎么吃有助于顺利麻醉?
手术前,饮食安排也是提升麻醉安全感的一个细节。常规医疗建议里,术前一晚应以清淡、易消化、低脂饮食为主;手术当天根据医生指示适当禁食。对于有慢性病或体质稍弱的人来说,良好的营养支持有助于身体在术后快速恢复。
- 燕麦粥: 提供优质碳水化合物,有助于维持体力,适合手术前晚餐。
- 新鲜水果: 补充维生素C和膳食纤维,有助于提升免疫力,但记得不过量,建议餐后少量食用。
- 鸡胸肉: 优质蛋白,低脂肪,术前适合用来补充能量,同时利于伤口恢复。
- 蒸南瓜: 富含β-胡萝卜素,能促进细胞修复,建议作为午餐搭配蔬菜。
- 酸奶: 协助肠道健康,提高术后吸收能力,每天200ml左右。
除了饮食健康,适当运动和保持规律作息,也有助于术后康复。如果体检有异常或近期出现持续不适,要及时告知医生,提前做进一步检查。
如果有基础慢性病,手术前务必向医生咨询饮食、用药等细节安排,必要时调整方案。
建议40岁后,若计划接受中大型手术,每2-3年开展一次全面健康评估,做到“心中有数”。
09 结语:科学面对麻醉,获得更好恢复
很多当下高难度的医疗操作,其实都离不开科学麻醉作为支撑。它不仅让手术变得更安全顺利,还为术后康复创造了更好条件。最重要的一点 —— 理性对待麻醉,主动配合医生、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该做的检查不拖延,身体有变化早沟通。这样一来,无论手术还是重症管理,都能做到心中有数,少走弯路。
如果下次家人朋友遇到手术麻醉,不妨多和医生聊聊细节,也给自己多一份安心。
参考文献
- Miller, R. D., Eriksson, L. I., Fleisher, L. A., Wiener-Kronish, J. P., & Young, W. L. (2019). Miller's Anesthesia (9th ed.). Elsevier.
- Butterworth, J. F., Mackey, D. C., & Wasnick, J. D. (2022). Morgan and Mikhail's Clinical Anesthesiology (7th ed.). McGraw-Hill Education.
- Cook, T. M., Woodall, N., Harper, J., & Benger, J. (2011). Major complications of airway management in the UK: results of the Fourth National Audit Project of the Royal College of Anaesthetists and the Difficult Airway Society. 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 106(5), 617–631.
- Checketts, M. R., Alladi, R., Ferguson, K., Gemmell, L., Handy, J. M., Klein, A. A., ... & Wilkinson, K. A. (2016). Recommendations for standards of monitoring during anaesthesia and recovery 2015: Association of Anaesthetists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 Anaesthesia, 71(1), 85-93.
- Apfelbaum, J. L., Chen, C., Mehta, S. S., & Gan, T. J. (2003). Postoperative pain experience: results from a national survey suggest postoperative pain continues to be undermanaged. Anesthesia & Analgesia, 97(2), 534-540.
- Gan, T. J., Diemunsch, P., Habib, A. S., Kovac, A., Kranke, P., Meyer, T. A., ... & Tramer, M. R. (2014). Consensus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 Anesthesia & Analgesia, 118(1), 85-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