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揭开脾功能亢进的神秘面纱:介入栓塞术的定义与原理

  • 162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揭开脾功能亢进的神秘面纱:介入栓塞术的定义与原理封面图

揭开脾功能亢进的神秘面纱:介入栓塞术的定义与原理

01 生活中遇到的脾功能亢进现象

🧩 有些人总觉得自己容易疲惫、面色发黄,但却找不到什么明显的原因。偶尔体检,血常规指标总有小小的异常波动。其实,这背后就可能隐藏着脾功能亢进。

脾脏是身体里的“过滤站”,负责清理衰老的血细胞。但一旦它变得过于活跃,类似“工厂加班”,就会导致正常血细胞也被过度清理,造成血液成分异常。这种状态被称作脾功能亢进(Medical term: hypersplenism)。

早期大多难以察觉,可能只是偶尔感觉疲倦、脸色略有变化。检验数据也只是在警戒线附近波动,不一定特别明显。和很多疾病一样,刚开始并没有剧烈的不适,但这恰好提醒大家,有些健康信号不能忽视。

02 明显症状出现时的身体警示

症状类型 具体表现 日常案例
贫血 持续面色苍白、经常乏力 32岁的女性长期头晕,爬楼梯时气喘,体检发现红细胞减少
白细胞减少 易感染、反复口腔溃疡 有位48岁的男性月初感冒刚好,本月底又咳嗽低烧,查出白细胞偏低
血小板减少 容易淤青、牙龈偶尔出血 19岁的高校学生体育课后发现小腿青紫,验血为血小板偏低
🚩 当这些症状持续出现,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增加感染及出血风险。因此,出现类似情况建议做一次全面的血液检查,排查可能的问题源头。数据来源:Sharma, M. & Saxena, R. (2016). Hypersplenism: Clinical and Hematological Spectru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matology.

03 风险因素分析:为什么脾脏会“加班”

脾功能亢进的发生,其实和生活习惯、遗传以及一些基础疾病密切相关。下面这几点,大家可以作为了解风险的窗口。

  • 🧬 慢性肝病:肝脏和脾脏关系密切,比如肝硬化患者,门脉压力大容易让脾脏扩大,进而“误杀”更多正常血细胞。
    研究指出,约60%的肝硬化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脾功能亢进(Afdhal, N. H., 2017)。
  • 🥼 感染性疾病:某些病毒或细菌感染,譬如乙肝、疟疾,长期刺激脾脏,导致它的处理能力异常增强。
  • 🔬 遗传或免疫异常:少部分人因自身免疫病或家族遗传,脾脏“加班”属于长期存在的体质特征。
  • 🏥 某些血液病:如白血病、淋巴瘤,异常细胞聚集脾脏,也会影响其正常筛选功能。
这些原因单独或交织出现,最终让脾脏从“清洁工”变成“过度热心”的小工厂,清除掉太多本该健康的血细胞。持续下去,就会出现前面说到的症状与健康风险。
• Afdhal, N.H. (2017). Portal hypertension and hypersplenism: Pathophysiology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 Hepatology International, 11(5), 379-389. PubMed

04 介入栓塞术到底是什么?

🩺 简单来讲,介入栓塞术是一种微创治疗。医生通过一根细细的导管,将特殊的“阻断材料”注射到脾动脉内,目标是让脾脏的供血量降低,把它“加班”的状态调整回来。整个操作过程不需要开刀,恢复较快。
操作原理 术中过程 后续效果
通过阻断部分动脉血流,减轻脾脏负担 导管穿刺,经腋、肱动脉或股动脉到脾脏,注入栓塞物质 脾脏处理血细胞的速度恢复正常,减少贫血及感染风险
栓塞材料根据患者情况选用,常见有微球、金属螺旋、明胶颗粒等。医生会根据影像结果和血液指标,调整栓塞范围,既保证效果,又最大程度减少副作用。
• Zhu, K., et al. (2013). Interventional embolization for hypersplenism: Technique and clinical value. CardioVascular and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36(4), 917–922. PubMed

05 哪些人适合做栓塞术?有禁忌吗?

✍️ 介入栓塞术并不是每个脾功能亢进患者都适合。下面这张表格可以帮助读者更直观地判断。
适应症 禁忌症
  • 贫血、血小板或白细胞持续显著减少
  • 传统治疗如药物、激素无良好效果
  • 肝病、血液病合并脾肿大及相关症状
  • 身体状况允许接受微创治疗
  • 急性感染、脾脏脓肿
  • 严重的全身器官功能障碍
  • 过敏史或无法耐受栓塞材料
  • 凝血障碍未能控制
介入前需由有经验的血液、介入专科医生进行评估。血常规、肝肾功能,超声与CT检查是必不可少的。术前排查相关禁忌因素,过程有助于保障安全性。

06 术后效果与预后展望

🌱 一项2019年发表的研究显示,接受介入栓塞术的患者,血球计数在术后3~6个月内大多恢复至正常范围,感染和出血的风险明显下降(Tang et al., 2019)。

以一位53岁男性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的真实案例为例,术前血小板长期低于30×10^9/L,严重影响生活和治疗;术后三个月复查,血小板回升到76×10^9/L,精神状态也有了明显改善。这种改变不仅反映在检测数据上,更让他可以安心进行后续肝病治疗,生活质量得以提升。

  • 大多数患者血液指标改善,易疲劳和感染风险降低
  • 部分患者会有轻微低热、腹胀,数日内自愈
  • 极少数可能发生脾脏局部损伤,需密切监护
  • 长期看,介入栓塞比手术摘脾方式更温和,可重复操作
• Tang, F., et al. (2019). Outcomes of partial splenic embolization for hypersplenism: A multicentre study. European Radiology, 29(11), 6086-6093. PubMed

07 日常预防与促进恢复的自然方法

🍀 平时脾脏健康和血液指标稳态,离不开合理饮食和健康生活习惯。介入栓塞术后也要正面呵护脾脏与整体身体。
推荐食物 功效 食用建议
新鲜枸杞 促进免疫,缓解乏力 每天10~20粒,可直接食用或泡水
黑芝麻 有助于补血,提高活力 早餐粥中加入1~2小勺
瘦肉(如鸡胸肉、鱼肉) 高蛋白质,有助细胞新生 每餐80~100克,做成熟食即可
胡萝卜、南瓜 富含维生素A,有助免疫功能 每周3~4次炖汤或蒸食
坚果(如核桃、杏仁) 改善血液微循环 每天5~8颗,做零食享用
介入术后半年内,合理搭配上述食物,对血液指标恢复和身体整体状态有好处。如果觉得身体不适,建议去正规医疗机构复查,同时与主治医生保持沟通,有疑问时及时询问专科医生。

08 行动建议与自然结语

🔍 脾功能亢进听起来神秘,但我们可以通过科学的日常管理和合适的医疗干预有效应对。别忽视身体发出的信号,及时体检,以及与专业医生的耐心沟通,对身体健康很有帮助。如果需要进一步了解介入栓塞术,建议到大型三甲医院血液科或介入科咨询。

健康管理靠日常积累,偶尔的小变化其实值得关注但不必恐慌。每个人都可以借助合理的饮食、适度运动和及时医学检查,让脾脏的“小工厂”稳定有序地服务于我们的身体。学会用心体会身体发出的信号,就是最好的健康投资。

参考文献:
  • Afdhal, N.H. (2017). Portal hypertension and hypersplenism: Pathophysiology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 Hepatology International, 11(5), 379-389.
  • Sharma, M. & Saxena, R. (2016). Hypersplenism: Clinical and hematological spectru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matology.
  • Zhu, K., et al. (2013). Interventional embolization for hypersplenism: Technique and clinical value. CardioVascular and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36(4), 917–922.
  • Tang, F., et al. (2019). Outcomes of partial splenic embolization for hypersplenism: A multicentre study. European Radiology, 29(11), 6086-6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