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探秘疟疾:从寄生虫到免疫反应的复杂旅程

  • 83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探秘疟疾:从寄生虫到免疫反应的复杂旅程封面图
探秘疟疾:从寄生虫到免疫反应的复杂旅程

01 疟疾的历史与影响 🕰️

在热带夜晚,有时人们觉得一身乏力,还莫名发起冷来。你以为只是不小心着凉,但在非洲或东南亚,这很可能是疟疾悄然造访。其实,疟疾并不是距离现代生活很远的“老病”,而是依然困扰全球数亿人的顽症。

疟疾有着很长的历史。古代中国《内经》就有寒热病的记载,19世纪发现其由蚊子传播。今天,超90%的疟疾病例集中在非洲,尤其是撒哈拉以南地区。据世界卫生组织(2023),2022年全球共报告2.4亿例疟疾病例,导致超60万人死亡,儿童占多数。

小贴士: 不是所有地方风险都一样。城市化、卫生条件、是否有防蚊设施,会让疟疾远去或变得高发。

02 致病因子:疟原虫的奥秘 🔬

疟疾的元凶是疟原虫(Plasmodium)。五种不同的疟原虫可导致人感染,但最常见、最危险的是恶性疟原虫(P. falciparum)和间日疟原虫(P. vivax)。它们在蚊子和人体之间往返,就像经常出入两个“家”的寄生旅行者。

疟原虫种类危害性分布区域
恶性疟原虫致命风险高非洲、部分亚洲
间日疟原虫相对温和亚洲、美洲
三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诺氏疟原虫较轻全球部分地区

疟原虫的生命周期很复杂——它先在蚊子肚里繁殖,蚊子叮人把虫体带进血液,虫体进入肝脏“休整”,随后再潜入红细胞里分裂繁殖。每到一轮分裂结束,红细胞裂解,寄生虫释放到血流,还带来发冷、发热。

病例:31岁的工程师李先生,在孟加拉工作一月归来后高热不退,最终确诊为恶性疟疾。这说明,流行区短期旅行也有感染风险。

03 疟疾发病机制:感染后的连锁反应 🏥

感染疟疾后,最初的反应往往不明显。有的人只觉得没力气、胃口差,偶尔出点汗,像是小感冒。其实,这时体内已经开始“暗战”——虫体在肝脏内悄悄繁殖,尚未引发大症状。

阶段常见表现
潜伏期(感染后7~30天)偶感疲倦、轻微乏力
前驱期偶有低热、轻微头痛、乏力

一旦进入红细胞阶段,每当寄生虫成熟,红细胞就像塞满气的球突然爆裂,导致反复寒战、高热,这种“周期性发作”有时像钟点工一样准时出现。高热时还可能伴有全身酸痛、恶心呕吐。如果治疗不及时,恶性疟可能波及大脑、肾脏,引发严重并发症。

高风险信号一旦出现(如高热持续、精神异常),尤其儿童或孕妇,切勿自行拖延,需到医院及时就医。

04 宿主免疫反应:人体的“特殊防御战” 🦠

人体免疫系统对疟原虫的攻击说起来有点像“警察与小偷”。我们的免疫细胞会识别虫体,并试图清除它。不过,这些“入侵者”很狡猾,会不停变换外衣(抗原变异),有时还能钻进红细胞这个“安全屋”,避开免疫监视。

  • 部分人反复感染后,免疫系统变得更“有经验”,症状渐轻。但绝大多数新感染者极易出现重症。
  • 孕妇、幼儿、免疫力低下人群更难以清除疟原虫,发生危重的几率大幅增加。

研究显示,部分非洲地区居民可获得一定“抗疟”能力,这是长期与疟疾“共处”的特殊结果1

参考文献: Doolan, D. L., Dobaño, C., & Baird, J. K. (2009). Acquired immunity to malaria. Clinical Microbiology Reviews, 22(1), 13–36.

05 合成与分裂:寄生虫与红细胞的博弈 🩸

疟原虫在红细胞中分裂生长,非常依赖人体代谢物——它会大量消耗宿主的葡萄糖和氨基酸。寄生虫会改变红细胞表面的分子,让自身更容易黏附在血管壁上,避免被脾脏滤走。这一过程加重血流不畅,部分病例甚至出现严重的“脑型疟疾”。

改变结果
代谢剧变能量消耗大,导致人体虚弱乏力
红细胞黏附血管堵塞,诱发神经系统、肾脏并发症

比如,8岁的佳佳感染恶性疟后,短短48小时内出现抽搐、意识混乱,后被确诊为脑型疟疾。这个例子提醒,对于高危症状,及时识别和速就医非常关键。

06 前沿研究与未来挑战 🚀

疟疾防控永远都在“追赶”病原体的变化。目前已有RTS,S/AS01等疫苗在非洲部分国家推广,让很多家庭看到希望。不过,疫苗并非万能,效力有限,还需新一代疫苗和抗药性更低的新药持续研发2

  • 药物抗药性:疟原虫对多种传统药物出现耐药,防控难度增加。
  • 全球气候变化:带来蚊子分布的南移,可能影响更多人群。
  • 公共卫生策略:蚊帐、杀虫剂、环境治理仍然非常重要。
生活建议:
  • 出入流行区时,坚持使用蚊帐,穿长袖衣裤,合理涂抹驱蚊液。
  • 动员家属参加疫苗接种(如适龄),及时关注身体反应。
  • 发现高热不退、伴有神智改变,要立刻就医,说明曾去过疟疾区。

对大部分普通人最好的办法,是加强预防,遇到不适早诊断、早治疗,不给寄生虫留机会。

日常防护小表格:
防护措施具体做法
防蚊蚊帐、纱窗、驱蚊液
身体健康保持营养,促进体力恢复
疫苗接种官方推荐疫苗(当地政策为准)

疟疾研究的未来也许有点漫长,但健康的生活习惯和基本预防措施,已经可以帮多数人远离大多数风险。如果你身边有亲友计划去非洲、南亚等地,不妨把这些建议和知识分享给他们。

参考文献

  • 1. Doolan, D. L., Dobaño, C., & Baird, J. K. (2009). Acquired immunity to malaria. Clinical Microbiology Reviews, 22(1), 13–36. DOI
  • 2. Olotu, A., Fegan, G., Wambua, J., Nyangweso, G., Leach, A., Lievens, M., ... & Marsh, K. (2016). Seven-Year Efficacy of RTS,S/AS01 Malaria Vaccine among Young African Children.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74(26), 2519-2529. DOI
  • 3.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3). World Malaria Report 2023.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