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阳光何时再照?深入探讨季节性情感障碍及其治疗

  • 364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阳光何时再照?深入探讨季节性情感障碍及其治疗封面图

阳光何时再照?探索季节性情感障碍的秘密 🌞

简单来说,季节也能影响心情

很多人到了冬天就开始觉得提不起劲,甚至连早上起床都变得困难。其实,这不只是单纯的懒惰。有些人每到秋冬季节就开始情绪低落,做什么都没兴趣——这类现象,医学上叫“季节性情感障碍”,和天冷、天暗、阳光少密切相关。日常中有朋友开玩笑说“冬天就像掉进了低气压”,实际上不少人真有类似感受。不妨一起看看,它究竟是怎么回事。

一、季节性情感障碍到底是什么?

🍂 季节性情感障碍(SAD, 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是一种在特定季节出现的抑郁症状,多见于秋末和冬季,症状常常在春天或初夏逐渐缓解。这不是简单的心情波动,而是一类与季节强相关的精神健康问题。

有位29岁的公司白领,每到11月就开始闷闷不乐,不再想跑步,对朋友的聚会也总说“不想去”。到了5月,他的心情却突然转好,精力和兴趣都莫名其妙地恢复了。像这样的季节变化,就是SAD的典型特征之一。

需要留心: SAD不是普通的蓝色心情,而是一种周期性的抑郁障碍,影响着日常生活、工作效率和与人交往。

二、信号分两步——早期变化和明显症状

早期:轻微变化(往往不易察觉)

  • 偶尔觉得没什么动力,做事拖延。
  • 晚上容易失眠,偶尔白天却打瞌睡。
  • 不太想和人说话,有时对喜欢的事物提不起劲。

这些轻微现象常被忽略,不过如果每到特定季节都出现,得要留心了。

明显表现:持续且加重的抑郁症状

  • 长时间情绪低落,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
  • 对食物的兴趣变化大,容易暴饮暴食或者不想吃饭。
  • 逐渐变得孤僻,甚至主动回避社交。
  • 精力明显下降,连简单家务都没力气。

如果出现这些持续且明显的症状,已经不只是“小情绪”,需要及时关注。

🔎 提醒: 许多人习惯自我调节,但SAD带来的情绪低谷可能影响生活质量,不妨多观察自己和家人的变化,及时沟通。

三、为什么季节变化会带来情绪困扰?

① 阳光减少 ➡ 生物钟紊乱

秋冬季节,白天变短,阳光减少。光线少会影响大脑分泌“褪黑素”,让人更容易犯困,同时抑制“血清素”合成——这是一种影响心情的化学物质,水平下降,情绪就容易波动。
(参考文献:Rosenthal et al., "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 A description of the syndrome and preliminary findings with light therapy",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1984)

② 遗传基础影响发病风险

有调查显示,如果家族里有人有抑郁症或情感障碍,自己患SAD的概率会高出平均水平。遗传并非全部,但确实会影响个人易感性。

③ 生活习惯和环境(实际影响)

生活因素具体表现影响程度
户外活动少 一天几乎都呆室内,身体运动减少 易让情绪低落
作息紊乱 晚上熬夜,白天打盹 增加发病风险
城市环境 高楼林立,阳光被遮挡 更易出现SAD
📊 说明: 不是所有人都会受季节影响,但如果生活压力大、户外时间少,风险会明显增加。

四、怎样判断和确诊季节性情感障碍?

医生会先了解病人的情绪变化历史,包括出现时间和持续多久。会用问卷工具,比如经典的Hamilton 抑郁评分表,来评估具体症状。

  • 详细询问每年症状出现和结束的月份
  • 评估情绪状态、精力和饮食变化

👩🏻‍⚕️ 案例分享

有位37岁的女性,每年冬季都习惯性失眠、食欲大增,连续两年如此。医生通过她的病史、评分量表和季节相关性分析,诊断为SAD。这提醒我们,如果症状有明显季节规律,要考虑季节性情感障碍的可能。

Tips
诊断季节性障碍时,医生也会排除其他可能导致抑郁或情绪低落的疾病,比如甲状腺问题或慢性病,确保诊断准确。

五、常用治疗方法有哪些?

🌤️ 光疗法

通过在室内使用特殊的强度灯箱,每天定时“补光”,有助于改善生物钟和情绪(Rosenthal et al., 1984)。光疗通常在早晨使用,对大多数轻中度患者有效。

💊 药物治疗

某些抗抑郁药能帮助病人度过症状严重的时期。医生会根据患者症状选择合适的药物,一般首选安全性高的SSRI类(例如舍曲林)。

🧩 心理治疗与调整生活方式

  • 认知行为疗法(CBT):可以帮助病人改善负面思维和行为习惯。
  • 增加规律的活动和作息时间:恢复稳定日常节奏,帮助生物钟平稳。
🌈 其实面对SAD并不可怕,治疗方式多种多样,很多人能逐步改善并恢复正常生活。

六、预防和管理:实际可操作方案

如何养成预防习惯?

  1. 每天固定时间进行户外散步,哪怕只有10分钟,有助于身体感受自然光。
  2. 保持规律作息,不要频繁熬夜或者过度赖床。
  3. 适度锻炼,比如快步走或做简单瑜伽,可提升血清素水平。

饮食推荐 🥗

食物功效建议搭配
深海鱼 含丰富Omega-3,有助大脑和情绪 每周2-3次,配蔬菜或米饭
坚果 有助补充微量元素,支持神经健康 早餐或下午茶少量食用
全谷类 帮助维持血糖稳定,减少情绪波动 主食选择糙米或燕麦
柑橘类水果 富含维生素C和抗氧化物,提升活力 每天吃1-2个即可

什么时候需要专业帮助?

Tips
如果觉得情绪每天都很低迷、持续两周以上,而且生活自理都变得很困难,建议尽快咨询心理医生。很多三甲医院或大型综合医院的心理科都有专业帮助,可以选择合适机构就诊。
📅 小结一句:规律生活、适度活动和均衡饮食,是身体和情绪的天然守护者。

参考文献

  1. Rosenthal, N. E., Sack, D. A., Gillin, J. C., Lewy, A. J., Goodwin, F. K., Davenport, Y., ... & Wehr, T. A. (1984). 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 A description of the syndrome and preliminary findings with light therapy.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41(1), 72-80. https://doi.org/10.1001/archpsyc.1984.01790120076009
  2. Partonen, T., & Lönnqvist, J. (1998). 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 The Lancet, 352(9127), 1369-1374.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98)05403-2
  3. Lam, R. W., Levitan, R. D. (2000). Pathophysiology of 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 a review. Journal of Psychiatry & Neuroscience, 25(5), 469-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