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什么是糖尿病?
很多人把糖尿病想得很遥远,但其实,它越来越年轻化。也许你听朋友说过:“老觉得渴,总跑厕所,还以为是工作太累。”殊不知,这背后可能藏着身体的小警告。糖尿病说起来,就是因为体内的胰岛素不够用,或者胰岛素没能好好工作,身体里的血糖就像没拴住的风筝,怎么也拉不回来。长期下去,高血糖会绵绵不断地损伤我们的眼睛、肾脏、神经系统。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全球成人糖尿病患病率持续上升,特别是在中国,这一趋势更加明显。糖尿病并不是“甜蜜的烦恼”,它带来的健康负担很实在,影响的不光是血糖数字,更是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 IDF Diabetes Atlas, 2021)。
02 常见糖尿病类型
| 类型 | 典型人群 | 发病机制 | 
|---|---|---|
| 1型糖尿病 | 儿童、青少年 | 胰岛素分泌极低或无分泌,多为自身免疫损伤胰岛β细胞 | 
| 2型糖尿病 | 中年及老年、体重增加者 | 胰岛素作用差(胰岛素抵抗),后期胰岛β细胞功能逐步减退 | 
| 妊娠糖尿病 | 孕妇 | 孕期激素变化导致胰岛素作用减弱,血糖升高 | 
比如,一位28岁的孕妇,孕中期做糖耐量测试发现血糖升高,医生提示这是妊娠糖尿病。这个变化对她和宝宝都很关键,早发现比事后补救强多了。
03 早期信号别忽视
- 多尿:可能会发现最近上厕所的次数多了,尤其晚上频繁醒来上厕所。
- 容易口渴:总觉得嘴巴干,水喝得比平时多,还是觉得不解渴。
- 意外瘦身:明明饮食没变,但体重却慢慢掉下来。
- 体力减弱:有点像突然没了电,稍微一动就觉得累。
- 皮肤瘙痒:有时皮肤干痒,尤其是小腿或者私密部位容易不舒服。
有位35岁的男性,最近总觉得口渴、要频繁上厕所,本以为是夏天上火。结果查体才发现血糖明显升高。这个例子说明,有些小信号真的不能当成“小概率事件”。
04 为什么早期发现很关键?
很多糖尿病患者刚开始觉得不痛不痒,觉得没什么关系。但实际上,血糖升高的那一刻,身体已经开始悄悄出问题了。
- 高血糖会悄悄伤害血管,让动脉变硬、堵塞,引发冠心病、中风等严重后果[1]。
- 眼睛、肾脏、神经这些器官对血糖“过山车”特别敏感,容易留下慢性损伤。
- 部分患者因长期高血糖而忽视早期干预,结果小问题拖成了难以逆转的并发症。
2017年一项涉及亚洲多国的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早期干预可以明显降低心脏和肾脏并发症(Zhong et al., Diabetes Care, 2017)。
05 谁更容易得糖尿病?
-        遗传因素:如果家族中有人患糖尿病,你的风险就会高一点。
 有医学数据显示,父母双双患2型糖尿病,子女患病风险超过50%(Meigs J. B. et al., 2000)。
- 年龄增长:40岁以后,身体代谢慢慢变慢,胰岛功能也跟着减弱。
- 体重增加:脂肪细胞增多会让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所以肥胖是重要的危险因素。
-        生活习惯:喜欢高热量的饮食、不爱运动、压力大的人,身体调节血糖的能力更容易出问题。       
 比如某公司一位45岁的女性,总爱喝含糖饮料、点外卖,下班久坐,体重两年涨了10公斤。定期体检时发现空腹血糖升高。这个例子就说明,日常习惯可能无意中“助攻”了糖尿病的发生。
- 环境和慢性压力:长期失眠、精神紧绷,也不利于血糖调节。
06 怎样预防和管理糖尿病?
- 每日动一动:规律散步、爬楼梯、骑自行车,每次半小时即可。运动有助于身体更敏感地利用胰岛素,平稳血糖。
-        蔬果当主角:多选新鲜蔬菜、低糖水果(如西红柿、黄瓜、柚子),它们富含纤维,帮助延缓血糖上升- 西红柿+黄瓜沙拉:维生素丰富,膳食纤维有助血糖管理。
 
-        优质蛋白补充:选择鱼、鸡蛋、豆制品,能提供必要营养,又不增加额外负担。       - 清蒸鱼:蛋白质来源,脂肪含量低。
 
- 健康体重很有益:体重下降5%-10%,血糖控制效果就大不一样(Look AHEAD Research Group, 2013)。
- 足够睡眠、应对压力:保证每晚7小时以上睡眠,适当用冥想、深呼吸缓解压力。
07 怀疑自己有糖尿病时,怎么办?
如果你发现有前述的小信号,比如口渴多、小便勤、最近变瘦,或者最近家里有人新发现糖尿病(即使自己只是偶尔有点不舒服),简单的检查就可以帮你分析情况。
| 检查项目 | 作用 | 
|---|---|
| 空腹血糖 | 检测早晨起床后第一口食物前的血糖。标准范围通常为3.9-6.1 mmol/L。 | 
| 糖化血红蛋白(HbA1c) | 反映过去2-3个月血糖水平变化。 | 
| 餐后2小时血糖 | 进食后2小时检测,是发现隐匿性血糖异常的重要手段。 | 
不论是哪一种结果,早发现早治疗,对未来健康都是一份保障。每个人都值得用一次体检,给自己和家人一个明朗的答复。
最后的话
有些健康问题,确实藏在细枝末节里。有时候一杯又一杯白开水、一次又一次夜里上厕所,可能是在提醒你关注血糖。其实,认真观察身体给的小信号,规律体检和积极改善生活习惯,都是远离糖尿病风险的好办法。愿你和家人都能收获健康与安心,把握住生活中的每一份“小变化”。
参考文献
- 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 (2021). IDF Diabetes Atlas, 10th edition. Brussels, Belgium: 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
- Zhong, Q., Hu, D., & Xu, L. (2017). Early Intervention and Its Effect on Diabetes Complications in Asian Populations: A Systematic Review. Diabetes Care, 40(Suppl 1), S18–S25. https://doi.org/10.2337/dcS17-0010
- Meigs, J.B., Cupples, L.A., & Wilson, P.W.F. (2000). Parental transmission of type 2 diabetes: the Framingham Offspring Study. Diabetes, 49(12), 2201-2207.
- Look AHEAD Research Group. (2013). Eight-year weight losses with an intensive lifestyle intervention: The Look AHEAD Study. Obesity, 22(1), 5-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