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了解志贺氏菌痢疾及其护理要点
有时候,吃完街头的小吃或喝了不干净的井水,肚子突然开始不舒服,不只是腹泻那么简单。志贺氏菌痢疾就是其中一种让人又拉又痛的肠道感染。其实,很多人只是觉得“肠胃不适”,却没意识到,这种病可能带来的危害要超出想象。下面就用最简单的语言,带大家走进这种常见肠道病的“真面目”,再谈谈照护和预防的关键细节。
01 什么是志贺氏菌痢疾? 🤔
简单来说,志贺氏菌痢疾是一种由志贺氏菌感染导致的急性肠道疾病(参考:Kotloff et al., 1999)。这些细菌多半通过污染的水或食物进入人体,引起肠道炎症。它并不是简简单单的腹泻,出现时往往有明显的肠道反应。
一开始的症状也许只是偶有肚子痛或者轻微腹泻,但如果没能及时处理,病情可能很快加重,带来更多麻烦。志贺氏菌痢疾的传播范围广,在夏季和人群聚集的地方尤为常见,是不少家庭和学校集体需要警惕的小“麻烦”。
02 感染征兆与警示信号 💡
平时稍微有点拉肚子也许不算什么,但志贺氏菌痢疾早期并不易被察觉,常见的变化包括:
- 偶尔腹部隐痛,像是吃坏东西导致的不舒服
- 轻微腹泻,通常次数不多,质地较稀
- 部分人会有短暂的低热或体温波动
一位35岁的上班族男性,因为连续两天偶尔腹泻,本以为只是“水土不服”,结果第三天开始高热,粪便中出现明显暗红色血丝,整个人感到非常虚弱。这种病程进展提醒我们,早期小症状别轻忽,一旦出现以下明显警示,需主动就医:
持续腹泻 | 血便或粘液便 | 高热和脱水 |
---|---|---|
次数多、持续超过一天 | 粪便呈红褐色,夹杂明显粘液 | 体温升高,口渴明显,尿量减少 |
03 为什么会得志贺氏菌痢疾? 🌡️
- 污染水源:用于饮用或洗食材的水,若含志贺氏菌,极易造成感染。
- 食物交叉污染:如切菜板、刀具生熟不分,或直接吃未熟的蔬菜、水果。
- 人与人直接接触:托儿所、养老院等密集场所,手不干净易形成传染链。
- 免疫力较弱者风险高:幼儿、老年人、慢病患者更容易感染。
其实,平时不注意手部卫生或者进食未清洗的蔬菜水果,都是日常常见的风险。
小孩子喜欢摸来摸去,老人可能体弱未注意细节,这些都是志贺氏菌可趁虚而入的常见场景。
避免接触污染源才是降低患病率的关键。
04 护理的关键怎么做? 🛌
护理要点 | 推荐做法 |
---|---|
补充水分 | 饮用略加淡盐的温水,分次慢慢补充 |
维持电解质平衡 | 有条件时小口服用含钾钠补液,如"口服补液盐"等 |
营养支持 | 少量多餐,主食以稀粥、软饭为主 |
监测体征 | 定时观察体温、尿量及精神状态 |
实际护理时,最重要的是防止脱水和电解质失衡。比如,有位67岁的女性患者,发病期间几乎不喝水,症状很快加重,出现头晕和虚弱。这种护理失误很常见,所以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意义重大。
05 药物治疗与日常护理怎么配合?💊
- 抗生素使用:医生一般会根据病原类型,酌情选用诺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等药物,能有效缩短病程,减少肠道炎症(Thompson, 2007)。不过,不能自行滥用,需明确诊断后开始。
- 补液与营养疗法:如果腹泻严重且脱水明显,医院常规补液静脉输注,同时建议易消化高能量饮食,帮助肠道修复。
- 监测与调整:治疗期间需密切观察有无体温异常、尿量变化或意识混乱。对老人孩子尤其要多留神。
06 如何科学预防与健康管理? 🍽️
- 炖煮食物+促进肠道安全+建议用高温将肉、蛋、蔬菜彻底煮熟再食用,避免生食。
- 新鲜水果(先洗再剥皮)+助于补充水分和维生素+可选已去皮的香蕉、苹果、梨,作为腹泻时的辅助。
- 清洁双手+减少传播风险+饭前、便后认真搓洗双手,降低细菌入侵概率。
症状表现 | 建议 |
---|---|
腹泻多天不缓解 | 优先就近肠道科、传染科 |
粪便有血/高热不退 | 马上到正规医院急诊处理 |
精神差/脱水严重 | 优先补液,同时寻求专业护理 |
志贺氏菌痢疾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不管是路边摊还是日常聚会的自助餐,都可能成为细菌“上线”的舞台。遵循科学护理和合理预防建议,主动关注自己的身体反应,就是最实用的健康策略。不用紧张,但也不能无视这些小信号。希望每个人都能用简单的卫生习惯守护肠道健康。🍏
关键文献参考
- Kotloff, K. L., et al. (1999). Global burden of Shigella infections: Implications for vaccine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control strategies. Bulletin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77(8), 651–666.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5). Shigella. Fact sheet. Retrieved from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shigella
- Thompson, J. S. (2007). Antimicrobial therapy of Shigella infections.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44(Suppl 2), S255–S259.
- Gu, D., et al. (2012). Health Education Reduces the Risk of Shigella Infection in School-Age Children. Journal of Infection, 64(6), 539-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