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细菌狙击战:全面认识志贺氏菌感染及其危害

  • 49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细菌狙击战:全面认识志贺氏菌感染及其危害封面图

细菌狙击战:认识志贺氏菌感染及其症状

夏天里,开了一瓶冰饮,配点小菜,约上家人好友一起野餐,你可能没想到,一些不经意的小细节,就可能让细菌悄悄“潜入”你的生活。其实志贺氏菌并不罕见,生活中随手不洗手,凉拌菜没放置好,或者饮用了存放时间比较长的自来水,都有它存在的可能。话虽简单,这个肠道里的“不速之客”,弄明白它,咱们才能真正保护好自己和家人。

01 志贺氏菌揭秘:不容小觑的“隐形杀手” 🦠

志贺氏菌(Shigella)是一种主要影响人类肠道的细菌,它之所以难对付,很大程度上因为它可以通过微量的污染物就引发大面积感染。比如说,普通洗净的水果如果在被污染的砧板上切过,志贺氏菌可能就已经“住”上去了。其实,生活中最常见的感染来源就是受到细菌污染的水源、凉拌食物或者生吃蔬菜。耐人寻味的是,这些常见的细节往往容易被我们忽略。

Tips: 志贺氏菌感染高发季节为夏末初秋,气温高、湿度大时细菌繁殖最活跃。

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全球每年大约有1.64亿例志贺氏菌感染病例,多见于发展中国家,但即使在城市中也无法掉以轻心(Kotloff et al., 1999)。

02 出现症状:早期症状需警惕

感染初始时,很多人的感觉都不明显。有的人简单腹胀,偶尔腹痛,腹泻次数也不多,容易被当成轻微不适。在学校或幼儿园里,时常有孩子“肚子不舒服”,但症状并不重,家长一时难以警觉。

症状 特点 生活例子
腹胀 时轻时重 进食后总觉得胃不舒服
轻度腹泻 次数较少 一天上两三次厕所,不算特别频繁
轻微发热 不超过38℃ 体温略升,精神可,偶有乏力
轻微腹泻和发热如果持续超过两天,要适当关注,因为容易被忽视。

03 病程发展:从轻微不适到严重危害 ⚠️

实际中,大多数成年人的志贺氏菌感染会在一周左右自愈,但也有部分人,特别是老人、小孩或者免疫力偏低的人,症状很快会明显加重。比如,39岁的李先生因反复腹泻、粘液便、体温反复上升,高烧达到了39.5℃,入院时身体虚弱,需要补液治疗。

  • 高热:持续或反复上升,往往超过38.5℃,身体明显不适。
  • 频繁腹泻:每天五六次甚至十余次,伴随腹部剧痛。
  • 血便或黏液便:粪便里带有黏液或血丝,说明肠道损伤较重。
  • 全身乏力、脱水:长时间的腹泻易导致脱水症状。

这样严重的表现主要在身体抵抗力差的人群中更常见。病情加重后,肾脏和神经系统偶尔也会受到影响,甚至会引发中毒性休克(Kotloff et al., 1999),这时候需要及时住院治疗。

儿童和高龄者的症状往往来势更猛,一旦发现伴随血便、高热,不宜迟疑,尽早到医院。

04 诊断之路:如何识别志贺氏菌感染🔬

说起来,腹泻、发热的原因不止一种,如何判断是不是志贺氏菌呢?医生常用的办法是留大便标本送检。

  1. 粪便检查:这是诊断的关键,通过培养可以分离出志贺氏菌。
  2. 白细胞计数:检测是否有感染反应加重。
  3. 血液生化:用于了解身体有没有脱水、电解质异常。

用仪器检测出的结果最可靠,而不是单靠日常症状揣测。有一次,一位8岁的女孩儿反复腹泻,简单用药没缓解,最终通过粪便细菌培养,找到了志贺氏菌的“真身”,对症用了抗生素才看到效果。

留便标本时,最好在早期、腹泻未用药前送检,更利于找到致病细菌。

05 应对措施:打赢这场细菌战的防线 🧴

与其等到发病,不如提前做好预防。多动点“小心思”,胜过看一堆凉药瓶。预防志贺氏菌,重在卫生、饮食和生活习惯。

建议措施 具体细节
勤洗手 饭前、便后、处理生蔬果后用流动水反复搓洗
安全饮水 饮水烧开后再喝,外出时尽量选择密封瓶装水
分开生熟用具 生食材料和熟食分开操作、分用案板刀具
注意食材新鲜 采购时优先选择冷藏保存的食物
定期健康检查 如腹泻反复,建议去医院做便检
日常预防靠细节,关键时刻看行动。如果腹泻伴有发热不退,不建议自己用药,最好去正规医院查明原因。

06 恢复之路:从感染到康复的全周期 🌱

志贺氏菌感染后,身体需要时间恢复。这个过程里,饮食和休息显得特别重要。一位62岁的女士因腹泻后虚弱,经过一周卧床、饮食调整和补充电解质,最终体力慢慢恢复,二便正常,未见复发。

方法 具体建议 功效
适当补充流食 如粥、稀面、汤类,易消化不刺激 减少肠道负担,恢复快
补足水分 小口多饮,推荐淡糖盐水 防止脱水
注意休息 睡眠充足,不剧烈运动 帮助体能恢复
渐进增加固体食物 恢复食欲后慢慢加入蒸蛋、烂面 预防肠道再刺激
某些人恢复慢,有时会留下肠功能紊乱的“尾巴”;如有体重明显下降、长期腹泻不能恢复,需要再次就医检查。

参考文献

  1. Kotloff KL, Winickoff JP, Ivanoff B, et al. (1999). Global burden of Shigella infections: implications for vaccine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control strategies. Bulletin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77(7), 651–666.
  2. Sansonetti PJ. (2006). Shigellosis: an old disease in new clothes? PLoS Medicine, 3(9), e354.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med.0030354
  3. Perez FJ, et al. (2016). The global epidemiology, clinical feature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shigellosis. Current Infectious Disease Reports, 18,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