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硬膜外镇痛:给分娩与手术的安全护航

  • 110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硬膜外镇痛:给分娩与手术的安全护航封面图

硬膜外镇痛:护航过程中的风险与防治策略

01 硬膜外镇痛是什么?

在医院分娩区或者手术室外面,经常能听到有人关心:“用了硬膜外镇痛,真的安全吗?”其实,硬膜外镇痛(epidural analgesia)就像是一道温和的屏障,帮很多人减轻了分娩和手术的疼痛。

简单来讲,硬膜外镇痛是把麻醉药打在脊柱保护层外的一点点空间,让神经传递疼痛信号的速度变慢。医生会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位置和剂量。常见使用场景包括:分娩镇痛、剖腹产、部分肿瘤相关手术,还有一些慢性疼痛管理。

🌟 小贴士:硬膜外镇痛只会在局部区域产生感觉丧失,不会让人完全昏睡,所以大多数人清醒时也能使用。

02 容易遇到哪些并发症?

虽然硬膜外镇痛为许多手术病人和产妇减轻了痛苦,但它也有一些不太讨喜的“副作用”。来看看哪些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注意的小麻烦。

并发症类型 简单说明 临床场景举例
神经损伤 偶尔麻药刺激周围神经,可导致短暂的麻木或无力 一位32岁女性术后反映右腿偶发“蚂蚁爬”感觉,休息后缓解
感染 穿刺部位未隔离好,病菌入侵,局部红肿发热 42岁的男性腹部手术后,穿刺点有点红肿发烫,查出轻度皮肤感染
出血 局部微血管损伤,可有血肿形成 67岁女性糖尿病患者,术后穿刺区皮下轻微出血斑,物理压迫后好转

这些并发症其实都比较稀少,而且大多可逆。临床数据显示,严重的神经损伤发生率小于0.3%,感染和有症状出血更低(Horlocker et al., 2010)

03 并发症背后的原因有哪些?

并发症出现,往往和一些具体因素有关。简单归纳,常涉及以下3类:

  • 操作难度 & 技术相关: 穿刺技术要求高,如果误入血管、神经,或者操作环境不洁,都会增加风险。研究表明,新手学习期的穿刺失败率高于经验丰富医生(Cook et al., 2009)。
  • 个体体质差异: 年龄偏大、肥胖、凝血功能偏弱(如糖尿病、慢性肝病患者)更容易出问题。比如67岁糖尿病患者出现皮下出血斑这个例子,就和微血管弹性变差相关。
  • 病原微生物暴露: 如果操作时没有完全隔离环境,或者局部有细菌、真菌入侵,感染的风险会上升。

这些因素也启示我们,要减少风险,就要把每一步操作和护理都做细致了。

📝 知识点:绝大多数并发症出现都有迹可循,即使偶遇,也多属于可逆过程,及时处理后一般不会留下后遗症。

04 早期信号,如何第一时间察觉?

有的小问题如果及时发现,后续处理会省心许多。硬膜外镇痛后的“预警信号”,大致能分成这几类:

  • 轻微感觉异常: 出现偶发的麻木、发凉、轻微针刺感,但往往不是持续性。
  • 局部红肿变热: 穿刺点感觉有点胀或热,甚至有些人摸起来微微发烫。
  • 皮肤颜色变化: 局部肤色变淡或有点发青,很容易被当成正常淤青忽略。

上面这些变化,多半是短暂、偶发,不会影响日常生活,很容易被人忽视。但如果持续超过6小时不缓解,或者逐渐加重,就该主动联系医护人员。

💡 提醒:家属和医护人员都可以用手背轻轻试温度,或者留意局部感觉变化,有一点异常都值得报备。

05 如何有效预防这些风险?

预防策略和风险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方向。说起来,硬膜外镇痛风险的预防,核心是三个关键词:“规范、细致、主动”。

操作细节:
  • 严格消毒穿刺部位,确保无菌器械
  • 由经验丰富且受过培训的医生进行操作
动态监测:
  • 镇痛期间,定时检查穿刺区域皮肤温度、颜色和局部感觉
  • 每4小时评估一次下肢活动、感觉和穿刺点情况
患者自检建议:
  • 出现明显不适、持续麻木、皮肤变色要主动报告
  • 自觉下肢活动能力下降,立刻请医生复查
就医指征:
  • 烧灼感强烈、局部肿块、持续剧烈疼痛或伴随高热,建议立即联系原就诊医院
  • 外出复诊选三级甲等医院麻醉科
🔎 Tips:镇痛结束后2-4天是并发症多发高峰,谨记这段时间需要格外留神观察。

06 一旦出现并发症,该怎么应对?

遇到问题,正确处理比担忧更重要。不同并发症,处理方案各有侧重。
这里用表格把几种典型情况理清楚:

并发症类别 应急处理方案 后续治疗建议
感染 立即停止镇痛,局部加压、消毒处理,必要时开始抗生素 医生根据培养结果调整用药,定期复查
出血/血肿 暂停镇痛,平卧休息,局部冷敷 密切监测神经功能,血肿增大时及时手术清除
神经症状加重 立即停用硬膜外药物 神经科评估,必要时影像学检查,针对症状实施康复训练

过去有位45岁的男性手术患者,术后发现下肢轻微乏力。医生通过检查确认是短暂局部麻醉反应,暂停药物、早期康复训练,1周左右完全恢复。这说明,绝大多数早期并发症如果及时发现,都可以逆转。

07 未来发展的新方向

硬膜外镇痛技术并非一成不变。随着新的药物配方、智能监测设备的出现,让风险进一步降低成为可能。比如现在部分医院用上了“超声引导穿刺”,实际操作画面更加清楚,误伤神经和血管的概率进一步降低(Balaban et al., 2021)。

  • 开发更精准的药物混合比例,让镇痛效果和副作用平衡得更好
  • 实时监测平台上线,医生能第一时间收到远程异常信号
  • 患者教育平台(包括App提示功能),让大家学会及时自查和报备小异常

其实,医学领域的进步关键就在于每一步都肯积累经验、拥抱新技术。只要每个人都放慢一点脚步,把细节做实,硬膜外镇痛的故事,未来一定会更安全、更温和。

主要参考文献

  • Horlocker, T. T., Wedel, D. J., Rowlingson, J. C., Enneking, F. K., Kopp, S. L., Benzon, H. T., ... & Nickinovich, D. G. (2010). Regional anesthesia in the patient receiving antithrombotic or thrombolytic therapy: American Society of Regional Anesthesia and Pain Medicine evidence-based guidelines (third edition). Regional Anesthesia & Pain Medicine, 35(1), 64-101.
  • Cook, T. M., Counsell, D., & Wildsmith, J. A. W. (2009). Major complications of central neuraxial block: report on the Third National Audit Project of the Royal College of Anaesthetists. 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 102(2), 179-190.
  • Balaban, O., Aydın, N., & Kocaoğlu, S. (2021). Ultrasound guidance for epidural catheterization in adults: A retrospective review. Saudi Journal of Anaesthesia, 15(4), 497-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