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循环系统疾病与麻醉:全面了解与安全管理

  • 67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循环系统疾病与麻醉:全面了解与安全管理封面图

循环系统疾病与麻醉:全面了解与安全管理

01. 循环系统疾病到底是怎么回事?

在日常门诊,总有人关心血压、心跳这些体检结果。其实,循环系统疾病是指影响心脏和血管的各种病,比如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和心肌病等。这些“麻烦”一般伴随年龄增长而出现。早期其实挺安静,像血压轻微偏高、偶尔感觉心跳快,一般不会让人觉得特别难受,但如果不理会,时间久了就会埋下健康隐患。

有些朋友问:血管或心脏的问题到底会影响啥?其实,循环系统负责给全身供应氧气。如果这套“高速公路”一旦堵车或者“泵”不给力,全身的脏器都可能受牵连。动脉硬化会使血流变慢,心脏泵力下降可能引发头晕、乏力,严重时还可能有猝死风险。不过大多数时候,变化是逐步累积的。

小贴士 👀:如果偶尔体检发现有轻微心率不齐或者高血压,定期随访很重要,也别忽视小变化。

02. 麻醉有哪些类型?跟手术安全有啥关系?

  • 全身麻醉:通过药物让人进入睡眠状态,适用于大多数需要完全失去意识的手术;
  • 局部麻醉:只让身体的一小部分区域失去感觉,比如拔牙;
  • 椎管内麻醉:如腰麻,常见于剖宫产等情况。

麻醉的核心作用,就像给手术“关掉痛觉开关”,让病人在没有痛苦的情况下经历整个过程。不过,任何麻醉方式都会影响血压、心跳,有时甚至可能影响心脏供氧。所以,有些人担心麻醉风险,其背后原因和我们的自身体质有很大关系。

小提醒 🚩:不是所有手术都需要全麻,麻醉师会根据病情选择最合适的方案。
麻醉类型 适用场景 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全身麻醉 大型手术、复杂操作 可能影响血压、心率,需严密监控
椎管内麻醉 下肢/腹部手术 偶尔血压下降,需预处理
局部麻醉 小范围手术 通常影响很小,风险较低

03. 患有循环系统疾病,麻醉时会遇到哪些特殊风险?

简单来说,循环系统疾病患者做麻醉,安全风险会显著增加,原因主要有几个:
一是心脏功能降低,药物作用下心脏的“泵血能力”如果本就较差,容易大幅下滑;
二是血压波动大,病人原有的动脉硬化或高血压,麻醉药会加剧这种波动,有时难以预测;
三是心脏节律异常(比如有房颤),麻醉过程控制不好会加重心律失常。

临床案例 👩‍⚕️: 68岁的王阿姨,因慢性高血压合并心功能不全,计划做胆囊切除,全麻后出现一过性低血压,需紧急扩容和升压。这个例子提示:原有心血管基础情况会直接影响麻醉安全。

研究发现,心衰和明显心律失常的患者,在麻醉手术中出现循环并发症的概率,远高于健康人(Wijeysundera DN et al., 2014)。

  • 年龄大(65岁以上),易合并多种心血管问题,对麻醉敏感性增强;
  • 有冠心病以往(如心梗史)者,最需要警惕手术中心肌缺血再发;
  • 家族遗传因素不能忽略,如家族中有心脏病者自身风险增加。

04. 麻醉前的评估:比“按惯例”更重要

很多人手术前会做各种检查,但并不清楚这些检查和自身麻醉风险的关系。其实,麻醉前的详细评估决定后续安全——不是随便看看血常规、心电图就完事。

  • 详细询问病史:医生会特别关注既往高血压、心脏病、心律失常、药物过敏等情况;
  • 综合体格检查:如发现心音异常、下肢水肿,需要进一步心功能评估;
  • 辅助检查:常用的有心电图、心脏彩超、血生化、电解质等,有时会加做心脏负荷试验。
  • 药物相关评估:如果平时吃“抗高血压”“抗凝”“抗心律失常”类药物,是否需要调整,都要跟专业医生仔细沟通。
要点:每个细节都影响手术成败,详细记录过去病史和近期服药,帮助医生为你量身定做麻醉方案。

05. 麻醉过程中需要关注哪些关键指标?

在手术台上,循环系统疾病患者的监测比普通人更为谨慎。麻醉医生会紧盯每一次心跳和血压变化,必要时还会加做一些实时监测手段。

监测内容 临床意义 特殊措施
心电图 预警心律失常或缺血 如有异常立即用药处理
动脉血压 连续动态血压变化 波动大时及时调整液体和升/降压药
中心静脉压 评估心脏容量状态 需有经验丰富的麻醉医生
尿量 反映肾脏灌注和循环有效性 可提示循环是否稳

另外,手术时间较长或转换体位(如俯卧位)时,循环指标也可能出现较大波动,这些都要在手术方案中早有预案。

临床启发:有的患者因手术中体位改变,一度出现低血压,及时调整体位和快速补液,迅速稳定下来。监测到位,就能及时发现这些变化。

06. 手术后如何观察和管理才能平稳恢复?

不少人以为手术麻醉醒来就万无一失,其实术后的观察也很讲究。尤其是循环系统疾病患者,术后几个小时到几天内是风险容易被低估的阶段。

早期警示信号:

  • 持续呼吸急促、胸闷
  • 明显心悸、头晕或出汗
  • 术后24小时内血压波动大于平时2.5kPa(约19mmHg)

🔔 如果发现以上信号,及时通知医生有助于防止加重。

常规管理措施表 👇

措施 益处
间断监测血压、心率 及时发现循环异常
评估液体摄入、尿量 避免容量负荷或脱水
根据情况恢复口服药物 减少心血管并发症发生
设立专人值班 发现问题立刻处理
日常建议:病人家属一定要配合医护人员,及时汇报精神状态和生命体征的小变化。

07. 如何预防循环系统疾病,提高麻醉安全?

预防比治疗更重要,很早就被医学界证明。健康的生活习惯,不仅能减少循环系统疾病的发生,还间接提升了以后手术麻醉的安全率。

实用推荐表 👨‍⚕️:

健康习惯 具体做法 好处
适量摄入坚果(如核桃、杏仁) 每周吃3-4次,每次一小把 有助于改善血脂平衡
新鲜蔬果富含膳食纤维 每天吃3种颜色蔬菜,适当多样 帮助降低慢病风险
深海鱼类 每周2次,适合蒸、炖 补充OMEGA-3脂肪酸,对心血管有好处
规律体检 40岁后建议每年1-2次循环系统检查 早发现、早干预,增加手术安全
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瑜伽) 建议每周150分钟 增强心脏和血管弹性
友情提醒:如果有心脏不适或既往有心脑血管病史,出现持续胸闷、气短或不能缓解的心悸时,建议尽早前往专业医院就诊,由经验丰富的医生为你评估适合的检查和进一步管理方式。
特别说明 🧑‍⚕️:预防部分着重在正向推荐,日常饮食不需要拒绝任何合理种类,只要不过量,坚持多样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