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提到手术,往往先想到医生的妙手。可在现代医学手术里,真正让病人从紧张和疼痛中“抽离”出来的,其实往往是麻醉这个程序。
麻醉并不仅仅是打一针让人“睡一觉”。它是一项系统性、专业性极强的医学操作,目的是让人在手术时没有痛感、保持稳定和安全。像心脏、肝胆等大手术,麻醉环节如果没有做好,后续的风险会急剧增加。其实,对很多人来说,“我能不能安全醒来”远比手术过程本身让人焦虑。
有的人担心麻醉“睡不醒”,有的人害怕副作用。实际上,了解麻醉的基本原理之后,这种不安会减少不少。专业的麻醉医生会综合每个人的年龄、身体状况来设计方案,“定制化”保证手术顺利。【参考:Warren, O. J., et al. (2009). The role of the anesthetist in the modern NHS. BMJ, 338, b377.】
💡 手术过程中,麻醉虽能大幅减轻疼痛,但偶尔还是会冒出一些“小插曲”。早期的信号不明显,有时像打盹后短暂的迷糊;有的则很突出,比如出现恶心、喉咙疼痛、咳嗽,甚至觉得胸口有点闷。
1. 术后恶心和呕吐
这是不少手术病人都会遇到的情况,特别是全麻后,胃肠功能短暂紊乱让人难受。
2. 呼吸短促或费力
麻醉药刺激中枢神经,部分人会短时间出现呼吸减慢或感觉憋气,尤其本身有呼吸道基础病时更容易发生。
3. 心血管不稳定
有的患者术中出现血压忽高忽低,心跳加快甚至节律紊乱。如果遇到,麻醉医生会迅速干预,保障器官有足够的氧气供应。
麻醉的“种类”其实挺多,常见的有全身麻醉(whole body anesthesia)、区域麻醉(regional anesthesia)和局部麻醉(local anesthesia)。不同方式,就像出门选交通工具,有的适合远行,有的更适合短途。
- 全身麻醉:适合大多数大中型手术,通过药物让大脑进入暂时“休眠”。过程全靠仪器和专业团队守护,确保安全无痛。
- 区域麻醉:比如腰麻、臂丛麻醉,只让身体某个区域“断电”,常用于下肢或腹部手术。意识清醒但无痛感,非常适合体质略弱或年龄较大者。
- 局部麻醉:小创口手术时常用,仅让局部短暂失去感觉,清醒状态下几分钟搞定,风险最低。
🟢 选择哪种麻醉?实际会结合手术大小、身体情况以及个人偏好综合考虑。有时医生也会贴心解释,让家属参与讨论,有效缓解患者的紧张感。【参考:Butterworth, J. F., et al. (2018). Morgan & Mikhail's Clinical Anesthesiology. McGraw-Hill Education.】
很多人以为,进手术室之前只要忌口、休息就够了。其实,麻醉前真正的“流程”远比我们想得细致。
全面评估:麻醉医生会细问既往病史、药物过敏、家族遗传等。心肺功能、肝肾指标,甚至牙齿状态有时都得检查一遍。对于年纪较大的病人或存在特殊基础病史(如心脏病、糖尿病),前期评估就是一道“安全门”。
禁食安排:为防止麻醉导致呕吐,通常会提前6-8小时禁食、禁饮。
心理沟通:靠谱的麻醉医生会聊聊手术细节,解答最常见的小担忧(比如“我会痛吗”“万一醒不过来怎么办”?)。这不只是医疗需要,更是情感关怀的一环。
术前用药和优化慢病:常见如高血压、哮喘,医生有时会专门调整药物方案,必要时在术前加用保护措施,这样手术和麻醉过程才更稳妥。【见:Matot, I., et al. (2019). Preoperative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The Lancet, 393(10186), 1749-1757.】
手术之后,很多人最关心的问题其实是“麻药多久会醒”“多久能回到正常状态”。实际上,这件事因人而异——有人半小时恢复清醒,有的人则要几小时甚至更长。术后常见的感受,包括轻微头晕、想吐、嗜睡,通常会在几个小时内慢慢缓解。
年龄越大或者患有慢性基础病(比如心脏问题)的患者,恢复期可能会稍长。例如,有位75岁的女性患者,经过心脏二尖瓣手术麻醉,完全清醒和恢复食欲用了超过一天。这其实很常见,专业团队会有专人观察变化、按需用药,保证每一步都在监控下推进。
🤗 别着急,每个人都是“量身定制”护理。出现不适感时,多喝水、按时服药、密切和护理团队沟通,远比自己“硬扛”要好不少。
其实,大家并不需要把专门的医学书当小说读,切中要害地了解麻醉就可以。下面这些方法,不妨试试:
- 常看权威公开科普,比如大型公立医院的健康讲座、网络科普平台,内容简明、更新快。
- 听医生讲解,有疑问不要憋着,术前、术后都可以直接交流,有针对性更有效。
- 关注自身健康管理。包括监测血压、控制共病(如高血脂、糖尿病)、规律作息,都是为自己“做功课”,以后遇到手术不用慌。
- 平时饮食可以适当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对术后恢复特别有帮助。举例来说,橙子中的维生素C有助于伤口愈合,菠菜富含铁和叶酸,有益造血功能,《Journal of Parenteral and Enteral Nutrition, 2012》也有相关研究。
- 保持乐观心态,正视手术和麻醉过程,不要过度焦虑。良好的情绪状态有助于身体顺利过渡麻醉期。
说起来,麻醉虽然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小插曲”,但最重要的还是科学面对和配合医生团队。专注生活管理,信任医疗专业,很多“未知”的恐惧自然会淡化不少。
- Warren, O. J., Smith, S. R., & Stedman, M. (2009). The role of the anesthetist in the modern NHS. BMJ, 338, b377.
- Butterworth, J. F., Mackey, D. C., & Wasnick, J. D. (2018). Morgan & Mikhail's Clinical Anesthesiology. McGraw-Hill Education.
- Matot, I., & Miller, T. E. (2019). Preoperative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The Lancet, 393(10186), 1749-1757.
- Ochoa, J. B., & Magnuson, T. H. (2012). Nutrition and anesthetic outcome. Journal of Parenteral and Enteral Nutrition, 36(5 Suppl), 76S-8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