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在围术期管理中的应用及重要性
01 什么是麻醉?和手术有什么关系? 🛏️
实际上,无论是手术还是一些侵入性治疗,很多人一听说“麻醉”心里会犯嘀咕。麻醉已经是现代医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简单来说,麻醉是在医生的监控下,让身体失去局部或全部知觉,这样操作时就不会感到疼痛和恐惧。有点像看牙时打麻药,扩展到更复杂、更危险的场景里。它不仅让患者在手术时更舒服,也为外科医生创造了一份稳妥操作的环境。
其实麻醉不只是“睡一觉”,而是整个手术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麻醉医生会全程守护患者的呼吸、心跳和其他重要生命体征。和很多人想象的不同,麻醉也是一门非常精细和动态调整的技术。
02 手术麻醉时重点要监测哪些生命信号? 🔎
一台安全的手术,离不开准确的生命监测。麻醉医师会实时关注下列指标:
- 心率:比如做全麻手术时,病人心跳过快或过慢,都要第一时间调整。
- 血压:太低会导致重要脏器供血不足,太高则容易加重本就脆弱的血管。
- 呼吸频率:麻醉期间,调整呼吸机参数让氧气足够地进入体内。
- 血氧饱和度:简单理解为“身体含氧量”,一旦下降,属于危险信号。
临床上还可能用到心电监护、体温监测、甚至对麻醉深度进行连续检测。这些监测,有点像是在大楼动工时设下多道安全闸门,为的就是防范最小意外。
这样的严格看管非常必要,因为人的生理反应每分每秒都可能有波动。哪怕只是轻微的低血压,也可能影响大脑、肾脏等重要器官的健康。
03 麻醉有哪些类型?怎么选? 💤
很多人觉得“麻醉就是打一针睡觉”,其实有好几种分类。麻醉方式的选择,和手术部位、患者身体状况等都有关系。
- 全身麻醉:整个人睡过去,适合大型手术或患者无法配合手术时。这种麻醉下,患者呼吸、心跳都需要设备辅助和医护人员严密照看。 🌙
- 局部麻醉:只让身体某一部分失去知觉,患者清醒但不感到痛。比如做手部、脚部的小手术,表现得更灵活。
- 区域麻醉:对一大片区域(如腰部以下)麻醉,常见于剖宫产、四肢骨折等。麻醉科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神经阻滞、硬膜外等形式。
举例说,73岁的女性患者因锁骨粉碎性骨折及颅脑损伤等多种并发症,最终采用了神经阻滞麻醉——既能让上肢“安静”下来,又避免了全麻带来的系统风险。这种搭配,既兼顾了安全,也减少了术后并发症概率。
实际上,每种麻醉方式都有详细适应证和禁忌证。医生会详细权衡,不同病情、年龄,甚至是否容易呕吐,都会影响最后的选择。
04 麻醉前这些准备不能省 📋
说到麻醉前的准备,实际上是整个围术期(就是手术前后这段时间)最核心的环节之一。麻醉科医生会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全面评估患者:
- 1. 病史回顾:有无心、脑、肺等重要器官疾病,既往有没有麻醉过敏、药物不良反应等。
- 2. 检查化验: 会根据病种请患者做血常规(如是否贫血)、生化检查(看肝肾功能)、凝血指标等。🏥
- 3. 体格检查: 评估气道和心肺状态,有助于提前预判麻醉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 4. 彻底沟通: 医生会询问患者术前是否吃饭、喝水,交待“禁食数小时”很关键,有助于减少麻醉中呕吐风险。
通常,术前准备还会涉及精神疏导,让患者对即将到来的过程有一个明确且可预期的心理准备,从而减少紧张和焦虑。如果患者之前出现过麻醉意外反应,比如难以醒来、恶心等,医生会特别关注,提前调整麻醉方案。
05 麻醉后怎么恢复,具体需要注意什么? 💡
很多人有个小误区,以为麻醉醒来就等于结束。事实上,麻醉后的恢复期同样重要。手术后的2-6小时内,是观测并发症的高发段,尤其是大龄患者或者有基础疾病的人群,需要格外警惕。
- 意识恢复:及时判断病人什么时候可以完全清醒,比如能说话、喝水、下床。
- 呼吸功能:注意是否存在呼吸微弱、喘不上气的问题。如果患者本身有肺部疾病,恢复期就更需小心观察。
- 疼痛管理:不少人担心术后的剧烈疼痛。其实麻醉团队会提前制定止痛方案,比如术中用药配合术后镇痛泵等,让患者恢复过程中更舒适,这一点在现代医疗已是标准操作。
- 恶心呕吐:有的小伙伴醒来后会有恶心呕吐的体验,适度的药物可辅助缓解。另外,及时恢复肠胃功能,也有助于整体康复。
从医疗角度看,不同手术和不同人恢复速度差异挺大。比如年纪大的患者或者合并多种疾病的患者,恢复时间可能明显拉长。比如之前提到的那位73岁女性患者,在手术及麻醉后经监测,呼吸、血压波动相对平稳,这和术前良好的准备密切相关。
06 麻醉有没有风险?为什么有的人意外多? ⚠️
麻醉不是“万无一失”的。虽然绝大多数手术过程都很顺利,但偶尔会碰到一些风险状况。我们来看看这些问题都来自哪里:
- 1. 年龄与基础疾病:年龄大,本身患有多种慢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身体调节能力下降。在麻醉下,心脏、肺、肾脏这些“核心器官”的功能容易受影响。
- 2. 药物和体质差异:一些人对麻醉药物特别敏感,可能出现过敏反应,甚至引发严重的休克。
- 3. 凝血功能异常与血栓风险:例如D-二聚体高的情况,提示术中、术后血栓、出血的几率增加。尤其是在合并有其他损伤(如脑部出血、肋骨骨折、胸腔积液等)时,风险更高。
- 4. 麻醉合并全身损伤、感染等复杂状况:比如患者多发损伤、合并肺炎、胸腔积液、胆结石等,都会让麻醉期间的应对复杂化。
医学研究显示,每年100万台全身麻醉手术中,严重过敏反应发生率约为1:10,000;而有慢性基础病的人群,术后并发症几率会提升2-4倍(Mertes et al., 2011)。虽然绝大多数能够安全度过,但反复权衡风险始终是医生的日常工作之一。
07 如何科学降低麻醉风险?具体做法有哪些? 💪
放心,绝大多数麻醉风险都可以科学管理。只要在术前、术中、术后做好细致配合,就能让大部分“潜在风险”被及时发现并处理。下面这些建议很具体,适合大家参考:
- 主动告知身体状况:如实提供病史,包括心脑慢病、过敏、药物反应,以便医生定制麻醉方案。
- 遵医嘱按时停食停水:术前空腹很重要,有助于降低麻醉期间误吸、窒息的风险。
- 良好作息和适度锻炼:术前1-2周内身体状态更好,有助于术后恢复更快。
- 合理饮食补充体力:特别建议术前多吃易消化、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如鱼、鸡蛋、豆腐、奶制品等,有助于术后组织修复。
- 专业医院和麻醉医生:选择具备资质的医院和经验丰富的麻醉医生,不论大手术还是小手术都很重要。
- 规范随访与复查:术后及时复查,有异常及时反馈,比如疼痛难忍、持续呕吐、发热等。
举个例子,术前补充蛋白质 🍳有利于伤口愈合,减轻术后感染及体虚。奶制品可提升体内钙含量,对骨折患者恢复特别有益。新鲜水果蔬菜则保证充足的维生素C,提高免疫力。当然,以上食疗方法要参照个人体质,适度补充即可。
如果你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手术前后千万不能擅自停药,一定和医生沟通调整用量。身体出现异常不适,及早回医院检查,是及时处理问题的关键一步。
主要参考文献
- Mertes, P.M., Malinovsky, J.M., Jouffroy, L., et al. (2011). Incidence of Anaphylaxis during Anesthesia in France. J Allergy Clin Immunol, 128(2), 366-373.e1.
- Shatkin, J.P., Orkin, F.K., & McGoldrick, K.E. (2013). Perioperative risk: patients and procedures. Anesthesiology Clinics, 31(1), 1-16.
- Squire, D.S. & Gravenstein, N. (2017). Monitoring during anesthesia. In Miller’s Anesthesia (9th ed.). Elsevier.
- Stanley, D., Trowbridge, E.A., & Noris, S.H. (1988). The mechanism of clavicular fracture. J Bone Joint Surg (Br), 70:461-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