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在手术中的重要性:你必须知道的健康信息
01 什么是麻醉? 💉
说起来,不少人对麻醉的印象还停留在模糊的“睡觉”或“失去知觉”。其实,医学上的麻醉是指医生通过特定的药物作用,帮助患者在手术或某些治疗时暂时失去感觉(或者意识),避免疼痛与不适。
麻醉的出现,让“开刀”变为可耐受的医疗选择。无论是简单缝合小伤,还是复杂的胸腔手术,麻醉医生都在背后默默工作,确保在你“不知道”的过程中,所有危险因素都被控制到最低。
别忽视麻醉在手术中的分量,它不仅让你远离痛苦,还帮医生提供了安全顺利操作的环境。
02 麻醉的类型有哪些? 🔍
- 全身麻醉: 让你完全进入“睡眠”状态,对整个手术过程毫无知觉。适用于大多数重大手术,比如胸、腹腔等比较大的手术。
- 区域麻醉: 麻醉药仅作用于身体的一定区域,让这部分“暂时休假”。常见的比如腰麻(脊髓麻醉)、臂丛麻醉等,像剖腹产、下肢骨折手术经常用到。
- 局部麻醉: 只作用于手术局部,通常用于小面积、表浅的操作,比如缝合伤口、拔牙、某些皮肤手术。
举个例子,有位59岁的女性,因纵隔肿物(指胸腔心脏附近区域的肿块)手术,在胸外科接受了全身麻醉。她本身健康状况基本稳定,但因为手术风险大、部位深,全麻可以让医生更好操作,同时避免患者疼痛和不适。
选择哪种麻醉方式,一方面取决于手术种类,另一方面要结合患者自身的身体状况与需求。所以,每个人的麻醉“方案”都可能不同。
03 麻醉在手术中如何保障安全? 🩺
说到麻醉安全,很多人可能最关心“会不会有危险”?其实,现代麻醉医疗极其重视风险防控。进入手术室后,一支由麻醉医生、监护护士组成的专业团队,会随时守护你的生命体征。
- 生命体征实时监测: 包括心率、呼吸、血氧、血压等。麻醉医生会持续观察数据,有异常及时调整。
- 药物剂量精准控制: 麻醉药并非“一刀切”,而是根据个人体重、年龄、身体功能等精细调整,减少副作用。
- 应急准备: 手术室里会备有急救设备和抢救药品,处理任何突发情况有充分保障。
- 术后监护: 麻醉苏醒后的观察,也是保障安全很重要的一环。
麻醉医生如同你在手术中的“守门员”,把握每一个关键参数,预防并发症的出现。数据显示,在现代规范操作下,麻醉相关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已降至千分之一以下(参考:Cook et al., “Major complications of airway management in the UK”, Br J Anaesth, 2011)。不过,任何医疗过程都难免有小概率风险,有基础疾病、年龄较大的人群更加需要重视前期评估。
04 麻醉前的准备工作有哪些? 📋
麻醉前的准备,就像为一次长途旅行做全面规划。看似琐碎,却直接影响旅程是否顺利。
- 全身健康评估: 包含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胸片等。这样可以发现潜在异常,比如贫血、感染、器官功能损伤等问题。
- 详细问诊: 医生会问你的既往病史(比如有没有高血压、糖尿病)、家族中有无患病者、是否对某些药物过敏等。
- 饮食与药物调整: 一般要求手术前晚上开始禁食禁水(具体时间听医嘱),部分药物要提前停服或调整。
- 专科会诊: 对于年纪较大或合并多种疾病的患者,术前会请相关专科医生共同评估风险。
还记得前文那位59岁的女性患者,她就经历了术前的血常规、心电监护等各种检查,确保她的基础状态稳定,手术当天能安全接受麻醉。
小小的准备,背后是医疗团队对每个细节的反复把关,这对每位患者的安全都是一份重要保障。
05 围术期疼痛管理的重要性 😌
手术后最怕什么?很多患者的答案是“疼”。其实,手术不仅要顺利完成,术后的疼痛管理同样重要。
- 疼痛控制提升康复速度: 疼少了,患者能早些下地活动、进食,伤口愈合也会快不少。
- 方式多样: 包括口服止痛药、静脉药物、神经阻滞等。比如胸腔或腹部手术,常常用到多模式镇痛。
- 术后镇痛泵: 一部分患者可以自控镇痛装置,遇到不适按需给药,减少对护士呼叫等待的依赖。
国外研究发现,有效的镇痛管理能使手术后肺炎、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明显下降(参考:Kehlet & Dahl, "Anaesthesia, surgery, and challenges in postoperative recovery", Lancet, 2003)。对于长期疼痛状态的人,还能提高心理健康与整体生活质量。
这一切,都离不开麻醉团队对手术全过程的参与和设计。
06 术后恢复与麻醉的关系 🏃
手术后能否顺利“醒来”、状态如何,跟麻醉方式、恢复过程密切相关。不同类型的麻醉,对身体各系统的影响也有差别。
- 全麻后苏醒: 多数人在手术完成半小时到两个小时内慢慢恢复意识,但某些药物作用较长,可能延迟。苏醒期间需在麻醉恢复室接受观察,包括呼吸、神志、疼痛等监测。
- 区域麻醉恢复: 受麻醉影响的局部可能感觉迟钝数小时,正常现象。期间注意肢体保护,避免意外受伤。
- 个体差异大: 年龄较大的患者、存在基础疾病者,恢复速度可能慢一些,需要更细致的护理。
一般来说,患者术后应听从医生建议,逐步恢复饮食、活动。部分手术可能有短暂的喉咙干涩、头晕、恶心等,这些都是麻醉药物代谢期可能出现的短暂不适,多数会自行缓解。如果你有持续的不适、呼吸困难或剧烈疼痛,建议及时反馈给医生处理。轻松、配合的心态,是顺利康复的一大助力。
07 科学预防:麻醉安全的小习惯 🌱
平时做好身体管理,有助于降低手术麻醉时的风险。下面几个建议,简单实用:
- 保持均衡膳食: 适量摄入新鲜蔬菜水果、蛋白质类食物,对身体修复和免疫功能有帮助。
- 规律锻炼: 日常适度运动,例如步行、慢跑,有助于提升心肺耐力,为手术增加底气。
- 定期体检: 年龄增长后,建议每1-2年进行一次全面健康体检。发现问题早治疗,减少手术中的未知风险。
- 与医生沟通充分: 即将手术前,梳理自己的病史、药物过敏情况,提前告诉麻醉团队,有问题提前协商。
- 遵医嘱调整药物: 某些药物如降压药、糖尿病药物,应根据医嘱调整,不要自行停用。
如果感到焦虑紧张,可以适当用冥想、深呼吸等简单方法自我放松,对顺利麻醉有积极影响。总之,术前身体的良好状态,是保证手术成功和安全麻醉的底层保障。
08 术后常见疑问与关注点 ❓
-
苏醒时感到头晕、恶心怎么办?
大多数人会出现短暂的不适,通常无需特殊处理,多喝水休息,若症状持续请及时告知护士或医生。 -
感觉咽喉干涩、声音变哑是怎么回事?
部分全麻手术因插管操作导致,通常几天内会自行缓解。适当饮水、避免大声说话有益恢复。 -
居家能否完全自行活动?
刚出院后,建议有家人陪同照看,活动量循序渐进,关注伤口情况和整体状态。 -
何时可以恢复锻炼或劳作?
需根据手术部位和个人恢复情况,听取主刀医生及麻醉医生的专业建议,不要操之过急。
小结一下,每个人手术后的感受都可能不同。遇到不适多与医护沟通,身体变化不要自己硬抗。
主要参考文献:
- Cook, T. M., Woodall, N., Frerk, C., & Fourth National Audit Project. (2011). Major complications of airway management in the UK: results of the Fourth National Audit Project of the Royal College of Anaesthetists and the Difficult Airway Society. 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 106(5), 617-631. PubMed
- Kehlet, H., & Dahl, J. B. (2003). Anaesthesia, surgery, and challenges in postoperative recovery. Lancet, 362(9399), 1921-1928. PubMed
- Rahman, N. M. (2023). Mediastinal Tumors. In Merck Manual Consumer Version. Merck Manual
下次,关注手术的不只是刀口和技术,别忘了麻醉医生和术前准备的点点滴滴。多问一句,跟自己身体“聊一聊”,有不懂勇敢向医生提出。希望每一次手术,都能顺利、安全、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