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了解乳腺癌:你的健康指南

  • 49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了解乳腺癌:你的健康指南封面图
了解乳腺癌:你的健康指南
有一天,如果你在洗澡时摸到乳房有点不一样,好像和以前不大一样,心里可能会小小地咯噔一下。乳腺癌,这个词会让不少人紧张,其实它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了解相关知识,才能真正为自己和家人多一层保障。接下来,一起来聊聊乳腺癌到底是什么,有哪些日常信号和预防小妙招。

01. 乳腺癌是什么?🌸

乳腺癌,其实就是乳腺里的细胞发生了异常变化,有的细胞开始不受控制地增殖,慢慢变成肿块。它最常见于40岁以上的女性,不过任何年龄段都有可能发生。
一开始这种变化可能毫无感觉,只有在某些检查下才能发现。乳腺癌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可能会蔓延到附近的组织和淋巴结,甚至扩散到身体其他部位。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乳腺癌是全球女性中发病率最高的癌症之一。2022年,有230万名女性被诊断患上乳腺癌(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4)。
但是,发现得早,治疗效果更好,这就是为什么建立健康认知如此重要。

👀 说起来,乳腺癌并不是一种突然袭来的“坏家伙”,而是逐渐形成的。如果你对乳腺癌的基本概念有点印象,遇到变化时就能多一份从容。

02. 乳腺癌的主要症状有哪些?🔎

  • 1. 乳房出现肿块:有些女性可能在洗澡、更衣时意外摸到一个柔软或较硬的小疙瘩。一开始可能很小,不疼,也没有特别明显的不适。但如果肿块慢慢变大、变硬,甚至摸起来不能活动,就要格外关注了。
  • 2. 乳房外观变化:比如乳房的大小突然变得不对称,皮肤出现类似橘皮的小凹陷,这些变化如果持续存在,可以作为提示。
  • 3. 乳头与分泌物异常:乳头内陷或乳头突然溢出血性分泌物,也属于值得重视的症状。
🩺 比如一位50岁的女士,右乳外侧悄悄长出一块5公分大小的硬块,开始没有什么症状,直到有一天发现乳房表皮像橘子皮,才去医院检查。结果被确诊为乳腺癌并波及腋下淋巴结。这个例子说明,早期症状往往很轻微,但一旦发现持续的异常,别拖着,早点看医生是稳妥的选择。

03. 为什么会患乳腺癌?(只讲风险)🧬

致病的原因其实说起来蛮复杂的,但主要有下面几点。

  • 遗传因素:有些朋友家族里有直系亲属患过乳腺癌,尤其是妈妈、姐妹,如果她们在年轻时就患病,家族遗传风险会明显提高。大约5%-10%的乳腺癌和遗传有关,最常见的是BRCA1或BRCA2基因突变(Kuchenbaecker et al., 2017)。
  • 激素水平变化:月经初潮早(12岁之前)、绝经晚,或生育年龄推迟,这些生活阶段会让身体暴露在雌激素的时间更长。一些研究发现,长期的高激素水平会促进乳腺细胞生长,增加癌变机会。
  • 生活方式因素:肥胖、缺乏运动、饮酒,以及吸烟也和乳腺癌有关。尤其是绝经后的体重增加,会使体内雌激素含量跟着升高,这就提示,保持健康体重不仅仅为外表,也是为健康着想(World Cancer Research Fund/American Institute for Cancer Research, 2018)。
  • 年龄增长:年龄越大风险越高,尤其40岁以后风险开始逐渐增加。实际上,超过一半的乳腺癌患者都在50岁以上。
  • 其他情况:比如既往接受过辐射治疗、长期使用绝经后激素替代疗法、未生育或生育年龄较晚等,都是被证实的风险因素。
  • 家族无明显病史依然可发病:即便家族中没人得过乳腺癌,也不能完全放心,大约一半的病例并无明显已知危险因素,这个数据提示我们不能掉以轻心。
⚠️ 健康习惯在长期积累,其实天天注意小细节,就能降低风险。像年龄、性别和基因这些因素不可变,生活习惯则是我们可以行动的部分。

04. 乳腺癌怎么查出来?🩻

  • 乳腺超声检查: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声波在乳腺内部“探查”,看有没有异常肿块。适用于所有年龄段,尤其对年轻女性乳腺密度高的人更友好。
  • 钼靶X线(乳腺X线摄影):主要适合40岁以上的女性,医生能通过X光辨别出极小的肿瘤或异常钙化点,很多早期癌症都靠这个发现。
  • 穿刺活检:一旦影像学发现异常,需要用细针或粗针采集病变组织,送实验室进一步查明到底是不是癌症。
🩺 很多人会觉得这些检查有点紧张,其实绝大多数查起来疼痛感并不明显。与其一直担忧,不如踏实查一次,清楚自己身体的状态。
👩‍⚕️ 检查时一般建议去有正规资质的医疗机构,遇到乳房持续异常别总想拖,越早查越能早发现,心里更加踏实。

05. 乳腺癌有哪些治疗办法?💊

乳腺癌的治疗,其实就像拼图一样,需要多种方法配合。方案的选择主要与肿瘤大小、分期、类型以及个人身体状况相关。

  • 手术: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切除病灶是最关键的一步。有些人只需要切除肿瘤,也有些需要做全乳切除。部分情况下同时会清除受影响的淋巴结。
  • 化疗:用药物杀死“活跃”的癌细胞,减少复发风险。化疗往往不像想象中那么可怕,不过有些人会出现脱发、呕吐、骨髓抑制等副作用,身体需要时间适应和修复。
  • 放疗:主要针对术后局部复发风险高的患者,通过放射线杀死残留的异常细胞。常常和手术或化疗配合使用。
  • 靶向治疗:针对携带特定基因或肿瘤分子特征的患者,比如HER2阳性,可以用特殊药物精准打击癌细胞,提升疗效。
  • 内分泌治疗:如果肿瘤对激素敏感(比如“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可使用降雌激素药物,来阻断癌细胞的“养料”,有效降低复发。
🩺 某位50岁的女士因乳腺癌并腋下淋巴结转移,经过多次化疗、靶向药物联合治疗后,病情得到了控制,虽然中途有些乏力、血色素出现下降,但在医生指导下科学应对,重新调整后顺利继续治疗。这说明,个体化治疗和积极配合,可以帮助提高生活质量。

治疗期间重要的是,和医生充分沟通,每一步决定都要结合个人需求和医学建议,不要轻信网络传言。

06. 日常管理与乳腺癌预防有哪些好方法?🏃‍♀️

做好日常管理,不用一口气大变样,长期坚持的小改变却有大意义。预防和自我管理乳腺癌,其实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

  • 新鲜蔬菜水果 + 富含抗氧化物,有助于细胞维持健康 + 建议每日三餐中都搭配不同种类,颜色越多越好
  • 优质蛋白质 + 比如鱼、鸡胸肉、豆制品有助于细胞修复 + 一餐中加入一小份,按需选择
  • 全谷杂粮 + 谷物中的膳食纤维可以让肠道菌群更健康 + 替换一部分主食,每天来一点燕麦、糙米或玉米粒
  • 规律锻炼 + 有助于控制体重与平衡激素 + 每周建议五天快步走、骑车或游泳,每次不少于30分钟
  • 自我检查 + 每月一次的乳房自查让你熟悉自己的乳房状态 + 建议每个月经结束后一周内检查,摸摸有没有硬块或变化
  • 定期医生随访 + 专业检查能发现肉眼察觉不到的问题 + 40岁以后每年做一次乳腺影像学检查
  • 建立健康心态 + 压力管理也是健康重要环节 + 遇到疑问及时咨询医生,不要轻信小道消息
🌱 其实,生活没有完美的“公式”,但身体会感谢你每一天的小努力。行动,胜过空想。
🩺 一旦发现乳房有持续不能消退的异常变化,比如硬块、皮肤凹陷或分泌物,建议尽早去有规范乳腺门诊的医院全面检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