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毒症与透析治疗:生命的水滴与希望的曙光
在生活中,有时我们或亲友会听说“尿毒症”这个词。也许是在家族聚会中,听到某位长辈正在定期去医院“洗肾”;或者某个熟悉的邻居因此住院,生活节奏被彻底打乱。这种疾病常常与“严重”“不可逆”“透析”这些字眼联系在一起。其实,透析并不等同于绝望,而是用来延续和改善生命质量的治疗方式。让我们通过今天的内容,拆解这些陌生而重要的医学知识,帮助你看见其中的科学逻辑与人情温度。
01 揭开尿毒症的神秘面纱
尿毒症,简单来讲,其实是肾脏丧失了大部分功能,体内代谢废物和多余水分无法排出的一种严重情况,这些毒素停留在身体里,会让人出现多种健康问题。
最初,尿毒症的早期信号往往并不明显,偶尔会有轻微的全身疲劳、食欲减退,有的人早晨起来常觉得口腔里有异味,做事容易分心。比如一位53岁的男性患者,曾表示上半年自己总觉得吃饭没胃口,以为是普通肠胃不适,并没太在意。这个例子提醒,我们不能轻视平时身体的小变化。
02 肾脏如何影响我们?
肾脏是人体的“净化工厂”,主要负责过滤血液、排出废物和多余水分,还能调节电解质平衡、维持血压。它们虽然只有拳头大小,却能影响全身健康。
| 肾脏功能 | 简单说明 | 对身体的影响 |
|---|---|---|
| 排出代谢废物 | 过滤体内“垃圾” | 废物累积时会损害各系统 |
| 调节水分和电解质 | 维持血液成分平衡 | 不平衡可导致水肿、心功能受累 |
| 分泌激素 | 如促红细胞生成素 | 影响血压、贫血等问题 |
当肾脏健康受损,大量废物和毒素会逐步在体内“扎堆”。这时,人的精神状态、皮肤、消化、神经等各方面都可能受到波及。比如,有肾功能衰竭的女性患者,常常会反复出现浮肿、夜间尿频增多、皮肤瘙痒等情况。
03 为什么有人会得尿毒症?
- 慢性疾病长期损伤 糖尿病、高血压这两大“常见病”是引发尿毒症的主要元凶。长期血糖或血压没控好,会让肾脏逐步受损。研究统计,60%以上的尿毒症患者,背景里都曾有这些慢病困扰(Molitch et al., 2022)。
- 肾小球疾病 一些人群因遗传、免疫系统异常,容易出现肾小球肾炎(肾过滤器出问题),日在不知不觉中肾功能慢慢下降。
- 用药不当或长期接触毒物 有时滥用止痛药(尤其是含对乙酰氨基酚的复方药)、不规范中草药,也对子肾脏构成压力。
- 年龄和家族史 肾脏会随着年龄增长逐渐“老化”,如果家族中有人得过尿毒症,发病几率会更高(Levey et al., 2023)。
04 透析,到底是怎么发挥作用的?
当肾脏衰竭后,身体的“净化系统”需要用新的方法“人工接管”。这时,透析技术就派上了用场。它的原理很类似帮“堵塞的下水道”通畅——将血液或体液引流出来,经过专门的设备,把毒素、废物和多余水分清理干净后,再送回体内。虽说不能完全替代肾脏所有功能,但能帮助患者稳定情况,延续生活质量。
- 改善中毒症状
- 调节水电解质平衡
- 让大多数患者摆脱重症危机
- 需长期反复进行
- 生活规律受约束
- 部分患者出现并发症
05 哪种透析更适合你?—血液透析vs腹膜透析
- 原理:将血液引出体外,经过“人工肾”(透析机)过滤,再输回体内。
- 操作流程:通常每周去医院3次,每次4小时左右。
- 适宜人群:大多慢性肾衰患者、住院严重病情。
- 主要优点:净化血液速度快,医生可实时监测。
- 局限:需要建立血管通路,对血管条件有要求。
- 原理:打个小孔将透析液导入腹腔,用腹膜作成“天然过滤网”。
- 操作流程:患者可在家中自助操作,每天几次。
- 适宜人群:血管条件差、希望生活自主者。
- 主要优点:灵活,可以居家完成,不用频繁去医院。
- 局限:长期反复易腹腔感染,操作需清洁。
| 血液透析 | 腹膜透析 |
|---|---|
| 医院为主 | 多可居家自行操作 |
| 需建立动静脉通路 | 需在腹部植管 |
| 感染风险在血管 | 易发生腹膜炎 |
06 遇到治疗难题该怎么办?——挑战与应对
透析过程中并非一路顺风,可能会有一些身体和心理上的“小折腾”:
- 低血压、抽筋、恶心 长期血液透析患者偶尔会有低血压或抽筋的困扰。可以尝试调整透析速度,保持体液平衡,多和医生沟通方案(Nissenson & Fine, 2020)。
- 腹膜炎 腹膜透析可能会随机感染,表现为腹痛、浑身不适。平时操作时务必保持卫生,一旦出现异常要及时联系医院。
- 心理压力和疲惫 长时间维持治疗,患者和家人可能会有情绪波动。建议参与互助团体,适当运动,家属多一点理解和陪伴。
- 出行或工作受限 有条件的患者可与医生协商,选择居家透析及弹性方案,维持更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07 向前看:希望和行动都很重要
透析虽然是一种长期应对方式,但并不是终点。随着医学技术进步,尿毒症治疗也在不断更新。
- 肾脏移植:目前比较理想的终极治疗方法,一旦条件允许,移植后可大幅提高生活质量(Wolfe et al., 1999)。
- 新型治疗技术:包括人工生物肾、基因修复甚至干细胞技术,虽然还在实验或早期应用中,但为更多人带来希望。
- 新鲜蔬菜:富含维生素C,有助于增强免疫力,建议每两餐都搭配不同颜色的蔬菜。
- 优质蛋白:鸡蛋、鱼富含易吸收的蛋白质,适量摄入能帮助身体修复维持体力。
- 足够水分:在医生指导下,合理分配每日饮水量,让身体代谢循环畅通。
- 避免熬夜:保持规律作息,对肾脏修复和全身机能很有帮助。
说到底,疾病来到身边,我们需要理性和勇气。家人与朋友的支持,加上医学的进步,每个人都能在治疗和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
参考文献
- Levey, A. S., Coresh, J., Tighiouart, H., et al. (2023). Chronic kidney disease progression and outcomes: Evidence from the Chronic Renal Insufficiency Cohort Study. Kidney International, 103(1), 89-99.
- Molitch, M. E., Bilo, H. J., & Trence, D. L. (2022). Management of diabetes and chronic kidney disease: Clinical guidelines and scientific evidence. Diabetes Care, 45(1), 153–161.
- Nissenson, A. R., & Fine, R. N. (2020). Complications of patients on maintenance dialysis. In Handbook of Dialysis (Fifth Edition, pp. 553-568).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 Wolfe, R. A., Ashby, V. B., Milford, E. L., et al. (1999). Comparison of mortality in all patients on dialysis, patients on dialysis awaiting transplantation, and recipients of a first cadaveric transplant.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41(23), 1725-17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