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鼻炎:什么让你的鼻子愤怒?
你的鼻子为什么忽然变"脾气大"?
很多人都体验过那种鼻子突然“罢工”的感觉:早上起床后,鼻腔里痒痒的,忍不住一次又一次地擤鼻涕。孩子放学回家抱怨鼻塞,或是大人熬夜第二天就发现鼻涕不停。其实,急性鼻炎就是这样一个常见的小"不速之客",上班上学路上遇到冷风、地铁里闻到刺激气味,甚至周围同事感冒,都可能成为它拜访的理由。
小贴士:鼻腔的“闹情绪”其实是身体保护机制,但症状不应被忽视。
01 早期变化 — 你可能还没注意到的小信号
- 偶尔鼻腔发痒🤧
- 轻微清水样鼻涕
- 偶发打喷嚏,通常在早晨或环境变化时出现
- 偶尔感觉鼻子有点堵,不过很快就恢复
这些早期的变化,往往持续时间短,很容易让人忽略。生活中,28岁的林女士,最近觉得鼻子有点痒,总忍不住抠一抠,却没把它当回事。实际上,这些“轻描淡写”的小麻烦,常常是急性鼻炎开场前的预热。
鼻腔黏膜启动了保护模式,提醒我们有外界刺激,但此时身体还没有明显不适。
02 明显警示 — 鼻炎发作时不能再装没事
- 流涕变浓、鼻塞越来越重,影响正常呼吸
- 连续打喷嚏,喉咙开始不适
- 嗓子发干、偶尔疼痛感
- 嗅觉暂时减弱,对味道没那么敏感了
发展到这个阶段,鼻腔黏膜已经显著肿胀。此时如果简单忍耐,可能还会波及咽喉或中耳。
03 导火索在哪儿?——罪魁祸首盘点
| 原因类别 | 常见代表 | 作用方式 |
|---|---|---|
| 病毒感染 | 鼻病毒、流感病毒等 | 快速侵入鼻黏膜,引发炎症 |
| 细菌继发感染 | 肺炎链球菌、葡萄球菌等 | 在病毒感染后乘虚而入,加重病程 |
| 过敏原刺激 | 花粉、尘螨、宠物皮屑 | 激活免疫反应,产生炎症介质 |
| 环境因素 | 烟雾、尘埃、化学气体 | 直接刺激鼻腔,诱发炎症 |
其实,以上这些“元凶”,最常见的还是病毒。在流感高发、人员密集或空气流通差的场合,人人都有“中奖”风险。
04 病毒是主角,那为什么会这样?
医学界研究(Gwaltney, J.M. et al., 1996)显示,大约90%的急性鼻炎与病毒感染有关。最常见的“主角”是鼻病毒和冠状病毒。它们通过飞沫在空气中传播,也可以附着在手、门把手等物体表面,经由手接触口鼻而侵入人体。症状往往在感染后1-3天内逐渐出现,这段时间也是传染性最强的阶段。
病毒会破坏鼻黏膜,刺激免疫系统释放大量炎症因子,鼻腔就出现肿胀和分泌物增多。
05 细菌有没有"推波助澜"?
有些人感冒后鼻炎反复不愈,这时要警惕细菌感染是否已经接棒。鼻腔在病毒“攻击”后易受细菌侵入,鼻涕颜色变黄或带脓,症状持续变重。医学实践发现,这种情况见于免疫力偏低或患有慢性病的人群,如65岁老人陈阿姨,感冒拖了几周没好,检查鼻腔发现有细菌感染,需要用到抗生素处理。
当发热、浓涕加重,还伴随头痛时,细菌感染的可能性就提升了。
06 为什么会对花粉、尘螨"过敏上头"?
不是所有的急性鼻炎都由病原体引起。对一些年轻女性来说,每到春天就开始打喷嚏、鼻涕不断,这种“季节性鼻炎”很大几率是过敏在作祟。研究显示,过敏原吸入可以激活机体的免疫细胞,释放大量组胺等活性物质,导致鼻腔迅速“爆发”炎症反应(Bousquet, J. et al., 2008),这和病毒性感染有很大不同。
家有宠物、地毯多、灰尘重的人群,过敏性鼻炎发作几率也会高一些。
07 烟雾和坏习惯,让鼻炎"雪上加霜"
- 🚬二手烟、厨房油烟:容易刺激鼻黏膜,让急性鼻炎更频繁
- 睡眠少、熬夜、长时间待在空调房:机会大幅提升
- 空气干燥、频繁接触化学气体的人(如理发师、实验员):鼻炎发作几率也会抬头
这些风险因素,会让鼻腔“防线”变得脆弱,好像门没关好一样,外界有害物质更容易进入。其实,避免这些不良环境和习惯,对保护鼻腔很有用。
08 怎么调理和预防?
| 推荐食物/做法 | 健康益处 | 具体建议 |
|---|---|---|
| 温开水 | 滋润鼻腔黏膜 | 每天喝足1500ml-2000ml |
| 果蔬(橙子、蓝莓、胡萝卜等) | 富含维生素C和抗氧化物,增强免疫力 | 三餐多选择不同颜色蔬果 |
| 优质蛋白(鱼、瘦肉、豆类) | 帮助修复黏膜组织 | 每日适量摄入,搭配均衡饮食 |
| 有氧运动 | 提升身体免疫反应 | 散步、慢跑,每天半小时左右 |
| 保持室内清洁通风 | 减少过敏原积聚 | 每周打扫、定期开窗 |
如果鼻炎症状持续超过一周或发热明显,建议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耳鼻喉科做专业检查。
最后的提醒
急性鼻炎虽然常见,但只要认真识别早期变化,学习保护自己的鼻腔,就能大幅度减轻困扰。如果遇到症状反复或拖延不愈,别犹豫,早发现早处理才是真正的聪明选择。
健康,其实就是一点一滴的积累——没什么秘诀,只是多注意一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