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麻醉在肺部手术中的应用与管理

  • 91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麻醉在肺部手术中的应用与管理封面图

麻醉在肺部手术中的应用与管理

很多人在查出肺部有问题,医生建议做手术时,最先顾虑的其实并不是刀口,而是“能不能麻倒,能不能醒得来”。特别是70岁以上的老人,一听要麻醉,总会多问几句:麻醉会不会有风险?手术中会不会有啥变化?术后还能不能正常呼吸?其实,这些担心很普遍,但如今的手术麻醉已经非常讲究科学管理,麻醉医生在手术全程都在守护着患者的生命安全。

01 什么是麻醉?它在手术中有多重要 🛏️

“麻醉”两个字,我们不陌生。简单来说,就是给患者用药物,让他暂时失去知觉、感觉不到疼痛。这样,医生动刀操作时,患者既不会难受,也不会因为紧张、疼痛而出现危险。

其实麻醉远不止“睡一觉”这么单纯。外科医生主刀时,麻醉医生全程监护,保障患者的意识、生命体征稳定。对于肺部手术来说,专业的麻醉团队可以说是幕后“指挥官”,决定着手术是否能顺利、安全进行。任何一刻出现的呼吸循环变化,都需要麻醉师迅速响应,调整麻药和支持措施。这告诉我们,现代手术麻醉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02 麻醉师在肺部手术中具体做什么? 👨‍⚕️

  • 选择麻醉方式: 多数肺部手术要用到全身麻醉。麻醉师会根据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手术类型,确定药物剂量和组合。如果病情允许,小范围的小手术偶尔也会用局麻。
  • 术中动态监护: 动手术时,麻醉师实时监测病人的心跳、血压、血氧等。碰到比如血压波动、突发性心律失常,麻醉师会立刻调整用药或进行急救干预。
  • 保持呼吸道通畅: 肺部手术常常要套上特殊气管插管,配合呼吸机辅助呼吸。麻醉师确保病人在麻醉状态下依然能够满足身体供氧需求,尤其是单肺通气时的调节。

比如真实案例里,70岁的老年男性因肺部阴影就诊胸外科,准备行开胸手术。麻醉师提前评估其心肺功能,制定专门的麻醉和监护方案,术中全程关注他的生命体征,并通过精准调整,使手术顺利完成。这类操作,都是麻醉团队的日常。

03 手术过程中最怕什么?生命体征波动 👁️‍🗨️

做肺部手术,真正最怕的不是刀口,而是手术台上生命体征的剧烈变化。比方说,麻醉刚开始,心跳突然减慢;有时候切到重要血管,血压“跳水”;又或者因为肺泡塌陷影响供氧。这些变化往往就在一瞬间,需要高度警惕。

麻醉师针对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多个生理指标进行循环监控。如出现异常,及时处理。例如血压升高可能是疼痛感知的反应,血压过低需要快速升压处理。这样紧密“守护”,有助于降低手术意外发生的概率,也为术后恢复打下基础。

04 麻醉后,肺功能会变差吗?还真得看个人情况 🌬️

不同人的肺部状态差别很大,麻醉对术后恢复的影响也各有不同。麻醉药物可能让肺部通气略有下降,老年人或有基础呼吸病史的患者恢复更慢。术后短时间内,出现轻微咳嗽、呼吸微感无力,都比较常见——通常通过呼吸功能锻炼可以改善。

麻醉师会针对患者自身肺功能,选择最合适的麻醉方式、调整药物和麻醉深度,降低对呼吸系统的额外负担。部分手术后,还会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咳痰等简单康复训练。这样有助于缩短住院天数和促进整体恢复。

05 万一出现并发症,怎么办?急救启动🆘

  • 呼吸抑制: 有些病人在麻醉下,呼吸会暂慢甚至停止。这时麻醉师要立即加大氧气、辅助通气,严重时转入麻醉复苏程序。
  • 过敏反应: 罕见但可能发生,比如皮肤红斑、喘憋,甚至过敏性休克。现场麻醉药箱都储备急救药物,实施紧急抢救,有丰富经验的团队快速识别并处理。
  • 心血管事件: 个别高龄老年人手术时可能出现心律失常、心跳骤停,麻醉师会协同外科团队,采用除颤、电击等专业手段进行及时急救。

遇到麻醉并发症时,麻醉师“秒级响应”。这也是为何每台手术都有专门的麻醉医生全程值守,有必要时马上介入应对。安全操作规范和团队经验,决定患者转危为安的关键。

06 如何让术后不太痛?镇痛管理很关键 😊

很多人以为手术痛一阵就过去了,其实术后如果镇痛不到位,不光影响休息,还容易让人产生焦虑、食欲下降,甚至影响呼吸。麻醉师会根据患者的体质和手术类型,提前制定合理的镇痛方案,比如泵注止痛、小剂量多次给药等,力求让患者术后能翻身、下床都尽量舒服,生活质量得到提升。
研究显示,合理的术后镇痛不仅仅让人感觉更好,还能有效缩短恢复周期,减少并发症发生。[1]

07 哪些人麻醉风险更高?原因有哪些 🧐

有些人比普通患者麻醉风险要大一些,主要原因有:

  • 年龄大: 比如70岁以上的老人,心脑血管储备降低、代谢慢,麻醉药清除速度慢,容易出现苏醒延迟或循环抑制。
    一项发表于《Anesthesiology》杂志的研究指出,老年患者围术期不良事件发生率更高。
  • 基础疾病多: 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脏病、糖尿病等本身就影响身体对麻醉的承受能力。用药和术中管理都更复杂。
  • 手术类型风险: 大范围肺部切除、手术时间长的,尤其需要细致管理。高风险手术对麻醉和监护团队要求很高。
  • 个体遺传差异: 麻醉药代谢主要靠肝脏和肾脏,部分人天生代谢能力差,对麻醉药反应慢,属于个体易感人群。

简单来说,年纪偏大、有多种慢性病、手术时间长的患者,更需要提前做详细评估和麻醉风险讨论。
(Singer, R., & Arndt, C., 2011, Anesthesiology)

08 手术与麻醉后的恢复,能做什么帮助自己?🫗

  • 蛋白质丰富的饮食 + 增强体力: 推荐:每日摄入优质蛋白(如鸡蛋、鱼、豆腐等),有助于组织修复和增强免疫力,有文献支持术后高蛋白饮食可缩短恢复期。建议每餐保证主食均衡搭配蔬菜与蛋白质。 (参考:Weimann, A. et al., 2017, Clinical Nutrition)
  • 多饮水 + 保持水分: 保证日常饮水量充足,促进代谢、减少并发症发生。手术后逐步从少量多次喝水开始。
  • 深呼吸及早下床锻炼: 有助于肺部复张、降低肺炎等并发症风险。术后可在医生指导下每天做多次鼓肋式深呼吸训练。
  • 定期复查/选择规范医院: 麻醉和手术后的恢复品质,很大程度取决于专业团队的经验。推荐选择有经验的医疗中心和麻醉团队,并按照医生建议定期复查,评估肺部及全身恢复状况。

如果术后出现咳嗽、呼吸短促等不适,及时报告医生,方便调整治疗策略。预防和恢复措施越具体、越早介入,手术后的生活质量也越高。

简单总结

对大部分需要做肺部手术的人来说,麻醉不是“未知的恐惧”,而是一整套科学的保护机制。从麻醉方案选择、手术全程守护,到术后镇痛、康复建议,每个环节都有专业团队参与和把关。
正确认识麻醉,了解可能的影响和个体差异,有助于减轻顾虑,也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主动配合恢复,早日回归到自己的生活轨道里。如果身边有家人将要做类似手术,帮他们科普一下这些知识,也许能解开不少疑惑和担心。

主要参考文献

  • Apfelbaum, J. L., Silverstein, J. H., & eds. (2011). Perioperative patient care. Anesthesiology, 114(4), 742-752. doi:10.1097/ALN.0b013e3182122aef
  • Singer, R., & Arndt, C. (2011). Perioperative management in elderly patients: An overview. Anesthesiology, 115(6), 1172-1181.
  • Weimann, A., Braga, M., Carli, F., et al. (2017). ESPEN guideline: Clinical nutrition in surgery. Clinical Nutrition, 36(3), 623-650.
  • Liu, S. S., et al. (2014). The efficacy of postoperative pain management. Anesthesia & Analgesia, 118(2), 303-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