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结肠恶性肿瘤的健康指南:你需要知道的

  • 156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结肠恶性肿瘤的健康指南:你需要知道的封面图
结肠恶性肿瘤的健康指南:你需要知道的

01 简单说说结肠恶性肿瘤是什么

平时吃下去的食物会在肠道里走一遭,而结肠正是最后一个负责加工“剩余物”的地方。结肠恶性肿瘤,就是我们常说的结肠癌。它是一种由结肠内异常生长的细胞堆积起来的疾病,长期无症状,但又可能悄悄扩散。简单来说,当这些原本应该正常分工的结肠细胞变得“不听指令”、疯狂繁殖时,就可能演变成恶性肿瘤。

👀 别以为只有年纪大的人会遇到,事实上,近年来有年轻化趋势。结肠癌在所有癌症中排位不低(位居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第二);据世卫组织统计,2020年全球新发结直肠癌约190万,死亡约93万。想要减少困扰,了解这种疾病的基本情况是很有必要的。

02 这些症状要留心:结肠癌的常见信号

  • 腹痛 or 不适:有时只是轻微的隐隐作疼,更多在饭后或劳累时冒出来。最开始容易被当成普通肠胃不舒服,但如果这种感觉越来越频繁,时间拖得很久,甚至变成刺痛、持续性疼痛,这就该提高警惕。
  • 便血:早期可能就是大便上带点淡淡的红色或暗色血迹,不引人注意。到了后期,便血变得更明显,有的人甚至会发现大便颜色像沥青一样发黑。如果伴随着腹胀、便意不尽,再合并便血,就需要特别重视了。
  • 体重突然下降:没刻意节食也没加强锻炼,体重却明显降低,这个“意外收获”很可能不是好事,特别是持续疲劳、整个人感觉没力气时。
  • 排便习惯改变:原本规律的排便突然变得时而便秘、时而腹泻,或大便变细,这些变化常常容易被忽略。如果持续出现就医很重要。
🧑‍⚕️ 看到一位55岁的女性患者,她因腹部隐痛不重视,半年后查出结肠癌并出现肝转移。这个例子提醒我们,任何久治不愈的腹部症状,都不应轻视。

03 主要风险因素解析:为什么会得结肠癌?

说起来,导致结肠癌的原因其实挺多,有些是身体自带的条件,有些跟生活习惯脱不开干系。下面简单聊聊主要风险来源:

  • 年龄越来越大:大部分患者都在50岁以上,年纪越大,细胞“出错”的概率越高。
  • 家族遗传关系:家里有人得过结肠癌,或者有腺瘤性息肉、林奇综合征(较罕见的遗传性疾病),自身的患癌风险会增加。研究显示,一级亲属曾得结直肠癌的人群发病风险约是普通人的2-3倍[1]
  • 慢性炎症、息肉:肠道息肉特别是“腺瘤性息肉”时间长了可能癌变;长期肠炎(如溃疡性结肠炎)也会增加风险。
  • 生活方式有影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久坐、肥胖、吸烟和饮酒过量,加工肉高、蔬菜水果少的饮食习惯,都与结肠癌密切相关[2]
  • 既往史:曾经患过结肠癌、乳腺癌等其他癌症,本身的瘢痕组织或免疫状态也可能有所改变。

数据显示,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早发现早干预,可以把这类肿瘤风险大大降低。但别忘了,遗传、年龄等不可控因素同样重要,对高危人群尤其要提醒关注。

04 结肠癌的检查流程都有哪些?

体检时发现潜血、慢性腹泻,或者医生怀疑有肿瘤风险,下一步通常要做些什么?

  1. 粪便潜血检查:最无创,化验大便里的隐血,既方便也实用。轻微但反复阳性要格外留心,这可能是早期信号。
  2. 肠镜检查(结肠镜):可以直观看到肠道内的细微问题。对于高危年龄段(50岁以上)或者有症状的人来说,肠镜是早发现的重要手段。此外,发生过便血或慢性腹泻的人,也建议按医生建议及早安排肠镜。
  3. 影像学检查:如腹部CT、MRI,特别在怀疑肿瘤已经扩散时不可少。
  4. 组织活检:对于肠镜发现的可疑病变,通常会取一小块组织用来病理检查,以判定是否为癌细胞。
  5. 血液相关检查:有时会检测肿瘤标记物(如CEA),以及评估肝肾等器官功能,为后续治疗做准备。

📝 检查过程中有疑问时,主动和医生交流很重要——不懂的地方多问一句,能减少后续焦虑。通常,肠镜检查能帮助提前发现肠道“隐患”,上下游的检查有助于判断扩散范围,大家完全不必过度紧张。

05 治疗选择有哪些?

如果确诊了结肠癌,后续怎么治?其实每个人的病情和选择会有所不同,下面梳理几个主要方式:

  • 手术治疗:早期发现时,通常建议通过切除肿瘤和周围一部分健康结肠来达到根治目的。根据肿瘤大小、部位和扩散情况,手术方式会有所不同,有时还需要做造口(临时或持久)。
  • 化学治疗:中后期或有转移情况,往往需要化疗帮助杀灭残留癌细胞。常用药如卡培他滨,医生会权衡副作用和效果给出合适方案。
  • 靶向治疗:现代医学下的新手段,适合部分肿瘤携带特定基因突变的患者(如贝伐珠单抗辅助治疗等),常常和化疗一起使用。
  • 支持治疗:包括护肝用药、止痛、改善食欲,以及针对具体症状的对症治疗。例如家中55岁女性患者经过化疗联合靶向、护肝、止痛等处理后,腹痛明显缓解,生活质量提高。
  • 定期复查:治疗期间/结束后,定期体检(如肝肾功能、血常规、肿瘤标记物等)很重要,早发现复发迹象,及时处理。

医疗决策需听取医生建议,尤其是晚期病人,除积极治疗外,疼痛管理和情绪支持也同样重要。家属和朋友的鼓励对康复帮助很大。

06 预防结肠癌:这样做有帮助

虽然有些风险不可控,预防仍然很重要。平时怎么做有助于远离结肠癌?这里只提正面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建议:

  • 🥦 新鲜蔬菜和水果:富含纤维,可促进肠道蠕动,帮助降低大肠癌风险。推荐每日保证一餐至少有两样绿色蔬菜,适度添加水果当加餐避免过量。
  • 🥣 全谷杂粮:全麦面包、燕麦、糙米等,丰富的膳食纤维有助于保持肠道健康。建议主食中加1/3为杂粮,逐步替代精制米面。
  • 🧃 多饮水:水分充足有助于预防便秘,降低肠道毒素停留时间。一般建议每日饮水1200-1500ml(约4-6杯)为宜。
  • 🚶 规律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骑行、广场舞),能促进全身代谢。
  • 🛌 良好作息与心理平衡:保证充足睡眠,生活规律,可降低长期慢性炎症风险。
  • 👨‍⚕️ 定期筛查:特别推荐40岁以上、或有家族史人群,定期咨询医生评估个人风险,按医嘱进行肠镜或相关检查。

这些建议不需要一次变得“完美”,关键是平稳、持续地做出小改变。发现身体出现持续性腹痛、便血、排便习惯变化等问题时,及时就医,别拖延。有条件时选择正规医院或有肿瘤专科的医疗机构会更安心。

07 治疗期与康复期,怎么安排日常生活?

对已经确诊或治疗中的结肠癌患者来说,生活管理同样不可忽视。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是底线,根据医生建议积极调整营养,适度锻炼能改善体质。不过,这一阶段,过度追求营养、单一进补反而容易带来消化负担。

  • 分餐、少吃多餐:三餐之外可补充少量加餐,减少每次用餐的压力。
  • 规律监测体重、血常规及肝肾功能:如出现发热、异常虚弱、食欲减退等要第一时间跟进检查。
  • 保持乐观心理:与朋友同事、医生多沟通,出现情绪困扰时别独自承受,适当寻求专业心理支持。
  • 每周1-2次复查,根据身体状况灵活调整复查频率。

结肠癌的治疗是过程,也是转变生活方式的契机。不必“一口气”做到最好,逐步改变,比短期突击更靠谱。

参考文献

  1. Winawer, S. J., Zauber, A. G., Ho, M. N., O'Brien, M. J., Gottlieb, L. S., Sternberg, S. S., ... & Haenszel, W. (1993). Prevention of colorectal cancer by colonoscopic polypectomy.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29(27), 1977-1981.
  2.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2023). Colorectal cancer: key facts and statistic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colorectal-cancer
  3. Chan, A. T., Giovannucci, E. L. (2010). Primary prevention of colorectal cancer. Gastroenterology, 138(6), 2029-2043.
  4. Siegel, R. L., Miller, K. D., Jemal, A. (2020). Cancer statistics, 2020.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70(1), 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