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胰瘘的治疗新视野:了解、应对与重返健康

  • 166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胰瘘的治疗新视野:了解、应对与重返健康封面图

胰瘘的治疗新视野:了解、应对与重返健康

01 胰瘘到底是什么?

说到“胰瘘”,很多人第一反应是陌生,但不少经历过胰腺手术的人却对这个词印象深刻。有点像水管微微渗漏,胰瘘就是胰腺的消化液通过异常通道漏出了本应流向肠道的地方。有时这种小问题自己就能愈合,但不重视也会引出不少后续麻烦。

简单来说,胰瘘多在胰腺手术后发生,尤其是胰头切除等较大的手术(Bassi et al., 2005)。除此之外,胰腺炎等疾病也可能导致胰液从胰管外泄。这种渗漏如果没能及时识别,胰液会灼伤周围的组织,引发局部炎症或感染等问题,对恢复影响挺大。

小贴士:出现胰瘘并不等于严重并发症,大多数轻型胰瘘都能通过耐心的处理恢复健康。

02 这些现象警示胰瘘:症状表现有哪些?

阶段 常见表现 举例说明
早期(轻微) 偶尔不适、轻微腹胀、伤口渗液透明发粘 55岁女性胰腺瘤切除后2天,伤口敷料发现有少量透明液体,病人说腹部有点不舒服,但没有明显疼痛。
较重或持续 腹痛加重、消化吸收变差、持续体重下降 40岁男性因胰腺炎入院,治疗后2周出现腹部持续疼痛、饭后更明显,同时瘦了5公斤。
严重阶段 发热、脓性渗液、局部红肿热痛、严重乏力 58岁男性胰腺癌手术后10天持续高热,伤口有黄色流液,检查发现白细胞升高。
这说明:症状从轻微到明显可能相当隐蔽,有时仅靠个人感觉难以早期察觉。

03 怎么查实胰瘘?关键检查一步到位

  1. 腹部影像学检查(如腹部CT、MRI):能够准确判断胰腺及周围组织是否有液体积聚,还能发现瘘管走行和范围(Bassi et al., 2017)。
  2. 实验室检测:伤口或引流液化验可以发现胰酶(主要是淀粉酶和脂肪酶)水平明显升高,是判断胰液是否外漏的重要线索。
  3. 病情评估分级:手术医生有一套专门的分级方案(ISGPS分级),根据症状严重度、对生活影响以及是否需要干预,判断胰瘘的轻重。
🧪 快查清单: 刚做完胰腺手术或治疗,有肚子胀、不适、伤口异常渗液时,建议主动告诉医生,及时完成上述检查,早发现风险更低。

04 胰瘘的成因:和哪些习惯或因素关系更大?

胰瘘之所以会发生,背后有多种原因,其中手术操作复杂和胰腺本身的性质是主因(Roggli et al., 2015)。不过,日常生活中的某些因素也有一定关联。

  • 1. 胰腺组织脆弱或有基础慢性病
    比如慢性胰腺炎、糖尿病患者,胰腺本身“质地较嫩”,手术更不易愈合。
  • 2. 手术复杂度高
    70岁高龄男性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因胰腺管径细、切面宽广,术后胰瘘风险很难完全避免。
  • 3. 年龄和体质
    年龄大于60岁、营养状态较差或体重明显超标的病人,术后康复更慢,愈合容易受影响。
  • 4. 个体遗传等不可控因素
    部分人天生就存在胰管解剖变异,这类情况增加了疾病带来的不确定性📈。
有研究统计,复杂胰腺手术患者中,胰瘘发生率可高达30%(Kawai et al., 2016)。但只要及时干预,大部分人都能顺利康复。

05 保守治疗:让身体慢慢自我修复

很多胰瘘其实可以“不动刀”,通过科学管理和耐心照护恢复正常。保守治疗的核心就是减少胰腺负担,让瘘口慢慢愈合。主要措施包括:

  • 调整饮食结构 (营养师会根据实际情况推荐低脂、易消化的饮食,既帮助伤口愈合,又能避免胰腺“加班”生产消化液)
  • 持续有效的引流 (通过腹腔引流管排除渗液,控制感染风险)
  • 监测液体和电解质平衡 (防止失水或体内酸碱紊乱)
  • 及时补充蛋白质和微量元素 (推荐肠内营养支持方案,不影响胰腺休养)
👂 其实,持续观察身体变化,配合医生调整治疗,很多轻中度胰瘘3-4周左右能顺利自愈(Yeo et al., 1997)。

06 手术治疗:什么情况下需要“出重拳”

并非所有胰瘘都能等到自愈。有些持续不愈或导致严重感染、出血的病例,医生会考虑外科手术介入。操作比如:直接缝合瘘口、局部切除受损胰腺、或者引流腹腔脓肿等。选择哪种方式,会根据瘘口位置、范围和身体状况权衡。

野外有“修补队”专治大规模渗漏,医院的手术也类似于“外科修补”,只不过更精细、更需要配合。比如,有位64岁女性胰腺手术后,尝试保守治疗一周无效出现高热和脓肿,医生根据CT检查结果决定手术引流并切除坏死组织。术后几天内体温和精神恢复明显。

🔍 提醒: 一旦引流液持续多、局部红肿高热或全身不适加重,要及时和医生沟通,明确是否需要转为手术治疗。

07 如何帮助胰瘘患者早日康复?健康生活建议

经过治疗后的胰瘘患者要特别注意营养补充和生活作息。不妨把身体想成一个需要保养的“精密仪器”,科学养护很重要。下面这些具体建议能帮助恢复,也为预防胰瘘复发打基础:

  • 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鸡蛋、深海鱼、豆制品等,能促进组织修复。
    食用建议:每天可选用水煮或蒸制,不加重调味即可,便于消化吸收。
  • 新鲜果蔬:诸如胡萝卜、西兰花、菠菜等,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对免疫功能有好处。
    建议每餐搭配一份不同颜色的蔬果,增加膳食多样性。
  • 高热量但低脂肪主食:燕麦、糙米、山药类食物可以提供持久能量,不会增加消化负担。
    推荐规律进食,避免暴饮暴食,每天分多次少量摄入。
  • 定期复查:胰瘘康复后建议半年一次复查胰腺B超或相关指标,帮助医生及时掌握身体恢复情况。
  • 充足休息和适度活动:睡眠有利于免疫修复,轻柔的散步或体操帮助身体代谢,避免久卧。
🍲 小建议:胰瘘病人普遍忌口较多,但科学搭配很关键,有疑问可提前咨询营养师或消化专科医生。增加心情愉悦、减少焦虑,对恢复也有正面作用。

参考文献

  • Bassi, C., Marchegiani, G., Dervenis, C., Sarr, M., Hilal, M. A., et al. (2017). The 2016 update of the International Study Group (ISGPS) definition and grading of postoperative pancreatic fistula: 11 Years After. Surgery, 161(3), 584-591.
  • Bassi, C., Dervenis, C., Butturini, G., Fingerhut, A., Yeo, C., et al. (2005). Postoperative pancreatic fistula: an international study group (ISGPF) definition. Surgery, 138(1), 8-13.
  • Kawai, M., Tani, M., Yamaue, H. (2016). Pancreaticojejunostomy versus pancreaticogastrostomy after pancreaticoduodenectomy: results of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and meta-analysis. World Journal of Surgery, 40(7), 1781-1790.
  • Roggli, V. L., Almeida, J., Eble, J. N., Hartmann, A., & Kempson, R. L. (2015). Surgical pathology of the pancreas. In Modern Surgical Pathology (Vol. 2, pp. 1127-1230). Elsevier Saunders.
  • Yeo, C. J., Cameron, J. L., Maher, M. M., Sauter, P. K., & Zahurak, M. L. (1997).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trial of pancreaticogastrostomy versus pancreaticojejunostomy after pancreatoduodenectomy. Annals of Surgery, 226(4), 580-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