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双相情感障碍的神秘面纱:从诊断标准看内心世界
悄无声息的变化:生活里的"情绪跷跷板"
很多人提起双相情感障碍,马上会想到情绪像坐过山车一样波动。但真实情况其实没那么戏剧化。生活中,有些人可能只是突然感到心情格外好,动力十足地刷一夜屋子,或是一段时间里情绪消沉,什么都提不起劲。有位27岁的女生,在工作压力大时,经常晚上异常兴奋、话特别多,偶尔又连续几周觉得自己做什么都没意义。这种变化容易被当成"简单心情不好"或"性格"使然,常常被忽视。
小提醒: 这些看似日常的情绪变化,若频繁出现并影响到生活与工作,可能已经是双相情感障碍的早期信号。别总想着"自己挺一挺就过去了",其实早一点关注自己的变化,比什么都重要。
警示信号:躁狂与抑郁的"双重变脸"
躁狂发作的表现 😃
- 情绪持续高涨、自信爆棚
- 话变多,思维像开挂一样快
- 精力过剩,甚至几天不睡觉
- 做决定冲动,不计后果(如突然大额购物)
抑郁发作的表现 😞
- 持续低落,兴趣全无
- 对未来丧失希望
- 明显感到疲惫甚至无力起床
- 食欲和体重变化、注意力很难集中
- 严重时有自杀想法
这些强烈的变化不像普通的情绪波动,而是已经严重干扰到生活。举个例子,一位33岁的男性,经常一段时间精力特别充沛,甚至连续三天没睡觉,还突然给家人买了一大堆没必要的电器。但过些日子却陷入深度抑郁,工作也丢了。这说明症状持续、极端且反复出现时,一定别忽斥。
| 症状类型 | 持续时间 | 对生活影响 |
|---|---|---|
| 轻微变化 | 几天内偶尔表现 | 较小,易被忽视 |
| 躁狂/抑郁发作 | 至少一周或两周 | 影响学习、工作、人际关系 |
诊断标准:DSM-5和ICD-10怎么判断?
DSM-5标准(美式)
- 至少要有一次躁狂发作,持续一周以上
- 可有抑郁发作,症状持续至少两周
- 躁狂与抑郁期间可间隔正常状态
ICD-10标准(欧式)
- 重点看躁狂和抑郁的组合,非单一表现
- 发作间的症状消退期也被重视
- 需排除物质影响或其他躯体疾病导致
简单来说,DSM-5更关注每个发作时的具体症状和持续时间,而ICD-10则更侧重类别区分和发作历史。两个标准并不冲突,医生会结合使用,对照患者实际状况做判断(参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5th edition, 2013)。
双相障碍是怎么"缠上"人的?
- 1. 遗传因素:调查显示,近一半患者家族中有相关病史。简单说,基因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Craddock & Sklar, The genetics of bipolar disorder, Cell, 2013)。
- 2. 环境压力:生活变动大(如毕业、失业、家庭矛盾)、情感挫折,都会让易感人群风险增大。不过,不是所有压力大会发作,个体反应有差异。
- 3. 神经递质异常:换句话说,大脑里的"化学信号"出了点问题。科学家认为,多巴胺、血清素等物质水平不平衡,和情绪波动密切相关。
- 4. 青少年及青年期更易发病:研究提示,大多数起病年龄在15~30岁。但儿童、老年时期也并不少见。
显然,双相情感障碍不是"心情不好"或者"太脆弱",它和身体机制以及遗传背景都有关系,而外界环境有时是导火索。
症状周期和变化:怎么识别发作的轨迹?
| 发作类型 | 持续时间 | 典型表现 |
|---|---|---|
| 躁狂期 | 1周或更长 | 极高亢、睡眠减少、冲动决策 |
| 抑郁期 | 2周或更长 | 心情低落、兴趣消失、食欲异常 |
| 混合期 | 同一时期同时有躁狂和抑郁症状 | 情绪快速交替、内心极度矛盾 |
| 缓解期 | 无明显症状 | 生活尚可恢复原样 |
一些患者的周期比较规律,比如每年春秋各有一次发作,有的人则毫无规律可循。有位22岁的大学生,在期末复习和寒假回家期间,轮流出现躁动和极度消沉,很难预测哪个时间点又会出现症状。这类反复出现却难以掌控的起伏,正是双相情感障碍与普通情绪波动的不同之处。
常见误诊:双相情感障碍容易与谁混淆?
- 1. 抑郁症
- 最容易和抑郁症混淆,尤其在患者求医时只呈现抑郁状态。临床统计,约一半双相障碍患者早期被误诊为单纯抑郁(参考:Ghaemi et al., Bipolar disorder and antidepressant-induced mania, Bipolar Disord, 2008)。
- 2. 焦虑障碍
- 因为早期表现常有紧张、神经质,被认为是焦虑发作,但细分后症状不完全匹配。
- 3. 精神分裂症
- 在表现出强烈冲动或短暂幻觉时,极易被当成精神分裂,而且部分患者同时有两种疾病。
误诊可能导致治疗方法不当或延误病情。比如被误认为抑郁症,单纯使用抗抑郁药物有时会加重躁狂发作,带来新的风险。如果自己的情绪起伏大,或家人朋友提起你改变明显,可以主动找精神科专家做进一步排查。
治疗与日常管理:怎么帮助自己走出循环?
面对双相情感障碍,治疗和管理其实都很讲究科学系统性。以下几点方案,已经被全球指南广泛认可与推荐。
- 药物治疗是基础。对于确诊者来说,情绪稳定剂(如锂盐、拉莫三嗪)、抗抑郁药,以及抗精神病药物的组合,能明显减少发作次数,并帮助维持日常状态。需按照医生指导服用,切忌自行停药。
- 心理治疗支持。认知行为疗法(CBT)等方法,可以帮助患者认识和应对情绪变化,减少复发风险。家庭支持小组也有助于增强自我认识和社交信心。
- 生活规律和健康作息。规律作息,确保睡眠充足,对于双相障碍管理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可以用小表格来梳理重点👇
| 健康建议 | 实际做法 |
|---|---|
| 充足睡眠 | 晚上10点~11点固定入睡,每天持续6-8小时 |
| 均衡饮食 | 多吃深色蔬菜、杂粮、坚果、优质蛋白 |
| 适当运动 | 每周3次有氧运动,对情绪有好处 |
| 压力疏导 | 定期放松,倾诉情绪,必要时寻求心理支持 |
有研究指出,家庭和社交环境积极的人,双相障碍复发率降低(Miklowitz, The role of family in prevention of relapse in bipolar disorder, J Affect Disord, 2007)。亲友的理解和陪伴,远比单独抗争有效得多。
提前预防和健康生活,能做哪些具体事?
- 富含欧米茄-3的鱼类 + 对大脑健康有益 + 一周吃两顿三文鱼、沙丁鱼等深海鱼
- 全谷物 + 帮助神经递质平衡 + 每天早餐加一小碗燕麦
- 新鲜蔬果 + 提供维生素C和抗氧化物 + 每餐搭配红黄绿三色蔬菜
- 坚果 + 含有有益脂肪酸和矿物质 + 下午茶时吃一把核桃或腰果
简单来说,坚持健康饮食、规律作息、适当锻炼,对任何情绪障碍的康复和预防都大有好处。如果偶尔状态波动,别马上担心,关键是长期变化和对生活的影响程度。
如果短期调整无效、严重干扰学习和工作——就该找专业机构,比如精神卫生中心、综合医院心理门诊做评估。
结语:正视情绪,主动管理
生活免不了有波折,情绪也不是点心,不能随时精确掌控。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遇到短暂的"心情高低",但长时间的大幅波动作祟,就不该单靠自己撑下去。及时关注自己和亲友的情绪,配合科学饮食与生活调整、必要时接受专业诊断和治疗,是走向健康的实际办法。
别惧怕"双相"这个名词,它只是一种特殊的情绪模式。了解自己、照顾好身体和心理,就是对健康最好的负责。遇到反复严重情绪变化时,去医院咨询,是改善生活质量的一种智慧选择。
参考文献(APA格式)
-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5th ed.). Arlington, VA: American Psychiatric Publishing.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1992). The ICD-10 classification of mental and behavioural disorders: Clinical descriptions and diagnostic guidelines.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 Craddock, N., & Sklar, P. (2013). Genetics of bipolar disorder. Cell, 153(5), 1183-1189.
- Miklowitz, D. J. (2007). The role of family in prevention of relapse in bipolar disorder.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102(1-3), 37-44.
- Ghaemi, S. N., Dalley, S., & Goodwin, F. K. (2008). Bipolar disorder and antidepressant-induced mania. Bipolar Disorders, 10(7), 941-945.


